佳作出爐
“叮叮咚咚……”臘月二十七的早上,奶奶一大早就開始忙活了。
“奶奶,你在干嗎?吵死了!”
刪掉開頭的排比句,開門見山,先聲奪人,引讀者入境。
“婷婷啊,你來得正好!你知道我那把大剁刀在哪兒嗎?”
“找它干嗎?”
加入奶奶對爆魚的情感,為后面文意的起伏做鋪墊。
“要過年了,我拿它剁魚炸爆魚?。 蹦棠藤u寶似的,得意地對我說。
我一聽,停下手中東摸西找的動作,埋怨道:“還做爆魚??!去年做的全都內(nèi)部消化掉了,根本沒人吃!你別弄啦!”
加入“我”對爆魚的情感,突出兩代人之間觀念的沖突。
“你這小孩怎么這么多話!你管我弄什么,你們不吃我自己吃!你要是不幫我找就讓開,別礙事!”說著,奶奶便把我推搡出了廚房。
果然,如我所言,爆魚,真的沒有人吃。
以“我”對爆魚的認識承上啟下,巧妙過渡。
“來嘍,來嘍,爆魚來嘍!快來嘗嘗!這魚可是我……”還沒待奶奶說完,口無遮攔的小叔叔就嚷道:“舅媽,這年代,誰還吃爆魚啊!我昨天去深圳,吃的那個才叫真鮑魚呢?!蔽也煊X到奶奶臉上微妙的尷尬,立刻指向廚房:“奶奶,還不去廚房看看,菜好像糊啦……”
客人離開后,我們一家人才在飯桌上吃飯。其他人吃完都離開了飯桌,只剩下我和奶奶,還有那一盤只被動了幾筷子的爆魚。
“真是可惜?。∵@爆魚是我小時候過年飯桌上最好的一道菜,以前要盼上一年才能吃到!”
爆魚,不是大家所熟識的鮑魚,它是我家鄉(xiāng)過年必備的一道傳統(tǒng)菜肴,老一輩的都會做。將一條大約半米長,
“我”作為參與者,第二次在文中出現(xiàn),化解了奶奶的尷尬,一來照應(yīng)前文,“我”是了解奶奶對爆魚的情感的;二來“我”的善良、情感的細膩為后文“我”認識的改變做鋪墊。又肥又大的魚去頭去尾,將魚肉剁成塊,放入油鍋中,炸至半熟,再放入鍋中紅燒??赡苁乾F(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道菜,越來越不受歡迎了。
第二天,姑姑來了。餐桌上,奶奶仍舊端出來一碗爆魚,只是沒有了前幾次的熱情。她機械地往桌上端著一道道菜,游走在廚房與餐廳之間。
“哎呀!”大家都被這一聲感慨吸引了過去,只見姑姑滿臉欣喜地對奶奶說:“我最喜歡吃爆魚了,真是太久沒吃了。這年代,也只有在您家才能吃得到!”
奶奶一聽,忙把爆魚端到姑姑面前:“喜歡吃就多吃點,多吃點!”她的臉上露出了我許久未見的喜悅。
我悄悄夾起一塊爆魚,細嚼慢咽,咀嚼奶奶手下的年味,咀嚼那份被遺忘了的,卻承載著歲月瑣碎與滄桑的安穩(wěn)與滿足。
“爆魚”是一種地方菜,加入這段介紹,解釋了前文小叔叔那段話中的“爆魚”與“真鮑魚”,使文意連貫。
“仍舊”“只是”兩個關(guān)聯(lián)詞的運用,寫出了奶奶倔強而又失落的情緒,這一段看似隨意,實則是使文章前后連貫的關(guān)鍵。
刪去了那段無意義的環(huán)境描寫,加入了“我”的感受,首尾呼應(yīng)。
升格文豐富了文章的情感。奶奶興致勃勃找刀剁魚炸爆魚,“我”不解;飯桌上小叔叔嫌棄爆魚,奶奶很失落;爆魚受到姑姑的喜愛,奶奶很高興;“我”獨自咀嚼爆魚,感受歲月的滋味,話題統(tǒng)一。因為有了情感的“一以貫之”,使得表達更連貫,主題更突出。
我國有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你能品味到這些節(jié)日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嗎?請以“節(jié)日”為題,寫一篇散文,寫寫人們對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看法,并表達你的感受與認識。注意使文章的文意貫通,前后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