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金運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藍天下,讀大自然的書。大自然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書本,是幼兒智慧的源泉?!焙iT市城北幼兒園地處城郊,這里田園資源豐富,鄉(xiāng)土文化濃厚,大棚蔬菜種植繁榮,有著先天優(yōu)越的自然優(yōu)勢,在“自然教育 自然生長”的文化浸潤下,自然與生長同頻共振,童真在體驗中綻放,童趣在陽光下飛舞,童心在游戲中潤澤。
為了豐富幼兒的種植知識,結(jié)合南通市“十三五”課題《STEM理念下幼兒種植活動的實踐研究》,我們帶領(lǐng)幼兒走出幼兒園,來到周邊的大棚蔬菜園,幼兒通過親自照料、參觀與采摘,認識了更多的蔬菜品種,了解了多元的種植技術(shù),感受到蔬菜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早上幼兒帶上工具,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來到大棚里,為秧苗除草、除蟲。他們有的用手拔、有的用刀挑,還比賽誰拔的草多,忙得不亦樂乎。當(dāng)太陽漸漸升起,大棚里酷熱難耐,幼兒時不時地擦去額頭的汗水,此時,幼兒對“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有了深刻的體會。
草莓成熟了,幼兒貓起身子去摘草莓了。咦,為什么草莓棚里有高高矮矮的溝隴呢?這根管子又是干什么的呢?快去問問大棚的主人辰辰媽。在掛滿果實的枝頭摘一個紅紅的番茄,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對了,再讓我看一看這個番茄藤為什么會爬上枝頭呢?幼兒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還摘了一筐綠油油的青椒送到食堂,成為我們今天的美味佳肴。
大自然就是天然的游戲場。調(diào)皮的幼兒還在菜園里玩起了“躲貓貓”的游戲,番茄架成了天然的游戲器材。在躲藏和尋找的過程中,幼兒和植物親密接觸,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了植物生長的秘密。我們把美術(shù)課堂也搬到了綠油油的世界中,幼兒帶上泥工板和畫紙組合成的簡易畫夾來到田頭,畫起了高大的黃瓜架和掛滿枝頭的黃瓜,這是不是比多媒體里的照片更加真實生動呢?
我們班有一塊“責(zé)任田”,園長說:“我們要打破幼兒園與自然環(huán)境的那堵墻,讓孩子們能真正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于是,“破墻運動”開始了,幼兒在大棚蔬菜園里學(xué)到的種植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先從幼兒園的一小塊泥地入手,從開墾到鋪上紅磚,再插上小籬笆。
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梳理了一份清晰的《蔬菜播種表》:一月種白菜、菠菜、蘿卜,二月種土豆、生菜……熱心的家長還從家里帶來了當(dāng)季小秧苗和營養(yǎng)土。在“微型自然區(qū)”里,幼兒獲得了與植物親密接觸的機會,他們參與種植,學(xué)會了挖坑、培土、施肥、澆水、松土,體驗了摘、采、割、拔、剝等不同的收獲方式,當(dāng)幼兒吃著自己種的菜時,那叫一個“香”。小小的菜園,變得熱鬧鮮活起來,菜園的教育價值也就更加飽滿。
在STEM理念引領(lǐng)下,幼兒科學(xué)有效地與搭建花架、種植、水培等元素整合,用科學(xué)知識和技能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幼兒園還開發(fā)了花卉、蔬菜、樹木、暖棚種植、水培、垂直小農(nóng)場等STEM小項目。早晨,幼兒給田里的小苗澆水,有的給水桶加水,有的合作運水;量一量小苗長高了多少;看一看溝隴里埋下的水管出水量是否能滿足小苗的需求;搭一個小架子讓秧苗順勢而上;偶有蝴蝶飛來,有的幼兒成了小貓釣魚里的小貓,追逐起蝴蝶來,小菜園成了幼兒快樂游戲的天堂。
材料是游戲的有力支撐。大自然不僅是天然的游戲場所,而且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游戲材料。因此幼兒園就地取材,將沙、水、土、石塊、繩、輪胎、樹木等天然材料搬進了游戲區(qū)。除此之外,在草坪四周安裝了廢舊輪胎,設(shè)為平衡區(qū);廢舊的浴缸、水管等材料投放進沙水區(qū);大的油漆桶填滿泥土,種上綠植搖身一變成為幼兒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滿足了幼兒年幼愛玩的天性。瞧!野戰(zhàn)區(qū)里,幼兒帶著樹丫做的“手槍”,戴上青草野樹編成的偽裝帽,進行 “抓敵人”的游戲。娃娃家里,幼兒去小菜園擇一把菜,玩起了“扮家家”的游戲。
大自然是廣袤無垠的,隨處都有驚喜等待著我們。每月,我們都來一次遠足,去更遠的天地探索未知,幼兒在大自然中放松、自由、舒展,體驗著生活的樂趣。
名人苑后花園的秋游聚餐,東洲公園的春游寫生,去同伴家做客、與小動物親密接觸……這些既是接觸自然,也是幼兒感受行走文明、待人禮儀、提高審美的有效途徑,這些活動改變了幼兒的學(xué)習(xí)方式,擴大了幼兒的活動空間,也在悄然地改變著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崇尚天性,回歸自然,讓幼兒在“自然綠色”的大環(huán)境中樂享童年,是我們的共同夢想。我園將繼續(xù)堅持適性教育理念,深厚“自然教育 自然生長”的文化理念,不忘初心,傳承創(chuàng)新,為更多幼兒的童年創(chuàng)造一片新的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