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余
紫砂壺的歷史相對于中國的陶藝史書來說并不悠久,但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在明清時期聞名天下,其后一直保持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者因此而投身其中,留下了許許多多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名作,“掇子”便是其中之一。“掇子壺”的名字有很多,如“掇球”“掇只”等等,其中在歷史上較為知名的要屬“大亨掇只”,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將這一壺形推向了高峰,后世高山仰止,都以其作為制作這一壺形的目標,掇子壺也自此成為了學習紫砂壺制作所繞不開的一個經典造型。
圖1 掇子
眼前的這件“掇子”選用朱泥大紅袍泥料制成,其明亮的色澤光滑細膩,色彩非凡,壺身屬于經典的掇子傳統造型,飽滿圓潤,突出了這一造型“圓”的特性,“掇子”的圓并不是指要將壺形塑造成一個標準的球形,相反其結構可以說是最能代表紫砂壺的結構分布特點,流把分明,鈕蓋結合,上下前后分別對應。這一造型所追求的,其實是“球體”造型天然具有的飽滿度,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球形”的飽滿度,就是一種向外膨脹的張力,曲線有彈性,讓人感受到這種力量,仿佛被包裹在小小的壺身之中,這才是掇子造型所追求的本質。
從以上的特質分析,我們都知道,為了保證線條的力量,只有連成一體的線條,集合了眾多力量的線條才會顯得有力。比如古希臘雕塑當中對于人體曲線的塑造,人有著堅硬的骨骼,柔軟的皮膚和有彈性的肌肉,當這些集中在一起體現出來的時候,才會有那種力量爆發(fā)的美感。紫砂壺的形體表現也同樣如此,在制作壺身的時候,線條不能有斷層,所有的壺形上的曲線都應該是連貫的,這在工藝上就要善于運用“拍子”,在紫砂壺生坯的制作過程中,拍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使用最頻繁的工具之一。紫砂有別于其它類別的陶瓷技藝的明顯特點之一,就是紫砂陶是采用打泥條拍泥片的工藝技法成形的,對泥片的拍打成形方法,是千百年來中華傳統藝術古老的智慧結晶之一,因為實在找不出另外一種對紫砂這種可塑性極強的原材料成形利用率更高的工具了,打泥條拍泥片,在力與美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可以說使用拍打成形工藝本身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藝術美感了。
朱泥大紅袍相對于常見的紫泥有著更加細膩的特性,在用拍子拍打出壺身曲線以后,還需要繼續(xù)用拍子修正暗接的流把,這一方面能夠加固脂泥粘貼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對流把一致性的繼續(xù)修正,手工制壺有著無法避免的誤差,尤其是在制作一個接近“圓”的曲線的時候。而在制作“掇子”的時候,“圓”的曲線幾乎無處不在,在壺身、壺底、壺口、壺流、壺把、壺鈕都有體現,但由于壺鈕、壺蓋、壺口以及壺底處于上下連貫的位置,屬于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其統一性較為容易掌握,但壺流和壺把則不同,其除了要考慮到常規(guī)的“流、把、鈕”的中軸線外,其前后曲線的對比呼應,亦決定了整件作品的成敗得失,這一向是這一壺形的難點所在。
眼前這件“掇子”各部位鑲接的部分處理的都非常平滑,上下前后的過渡也顯得較為自然,尤其是溜肩垂順,讓壺口與壺底連接壺身的過渡顯得相當自然,整體上感覺出自一個圓形,圓蓋與壺口因此自然而然的形成子母線,而這一水平線又間接的影響了流把的高度,確立了整體的比例。壺蓋處于子母線之上,蓋沿內隆起一個半圓,這是這一傳統造型大圓嵌套小圓的體現之一,隨后以同樣的縮小比例,塑造出頂上的圓形壺鈕,使“一環(huán)繞著一環(huán)”的感覺層層遞進,讓頂上的壺鈕若明珠璀璨,熠熠生輝。
總體來看,這件作品制作的核心就是塑造一個又一個布局合理的“圓”,這些“圓”之間相互影響,有遞進,有對比,有過渡,最終形成了一個大方秀氣,如玉如潤的朱泥掇子壺。全器的結構分明,搭配光素刻繪,靈活運用留白,整體給人以一種平穩(wěn)、流暢、創(chuàng)新、細膩、美觀,又兼具實用性的感受。紫砂傳統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壺形,被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創(chuàng)作者臨摹演繹,乍一看似乎沒有改變,但實際上正是這種“沒有改變”潛移默化的貼近同時代的審美需求,讓前人智慧的光輝不斷照耀著后來者,從中可以解讀出紫砂壺藝造型的本質,從而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