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拓展性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有益于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以及寫作能力和高尚情操。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引導學生閱讀,以確保拓展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2-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2.082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國小學逐漸加強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育。閱讀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提升閱讀能力對于學生寫作以及日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拓展性閱讀教學有助于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拓展性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最終實現(xiàn)專業(yè)素養(yǎng)的增強。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拓展性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等問題,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拓展性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自我國新課改實施之后,素質教育的諸多舉措便逐漸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素質化教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了明顯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開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等。實施拓展性閱讀教學,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其重要作用有:能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機會,并且有益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量;學生經(jīng)過閱讀可以了解到課本以外的內(nèi)容,有效刺激學生掌握更多的新詞、新句,且將學生的思維逐漸進行發(fā)散,進一步開闊視野;學生可有借助閱讀積極實施創(chuàng)造力以及想象力,提升寫作能力;學生通過拓展性學習能夠豐富情感體驗,例如受到英雄人物的影響,或者被典型事跡所感染,從而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二、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拓展性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常常依舊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施,教授學生疏通文章大意、概述文章主旨等,形式較為單一、枯燥,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施拓展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突出了教師的主體性,學生只能被動接收知識。在拓展內(nèi)容方面,又常常忽視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個體性,因此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教師閱讀教學的方式比較落后,抑制了學生思維發(fā)散以及多種能力提升的積極性。
造成小學階段拓展性閱讀教學質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即學生以及教師。就學生而言,學生的閱讀意識不夠強烈,主動性比較差。在閱讀種類的選擇方面,學生往往選擇自己中意的類型,常常忽視了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學生意志力不強,因此常常會半途而廢,沒有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就教師而言,在引導的過程中,常常忽視引導方式和閱讀形式,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導致學生興趣不濃,教師引導效果不理想。另外,閱讀知識需要經(jīng)過教師專業(yè)化的選擇,繼而實現(xiàn)高效化的遷移。但是,部分教師為了省事,通常重復教學,缺乏新穎性,甚至部分教師根本沒有及時實施知識的遷移。
三、高效實施拓展性閱讀的有效舉措
(一)實施情景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輕松的閱讀氛圍
當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增強后,便會在內(nèi)驅力的帶動下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即增強學習的動力。小學生對新事物常常充滿好奇心,模仿能力比較強,因此教師可借助這一年齡特征為其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興趣以及感知力。例如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閱讀過的有趣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鼓勵學生將其粘貼在教室的閱讀角,以此來激勵更多的學生有興趣參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正強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及時分享閱讀經(jīng)驗,并且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還可定期進行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將書籍交換閱讀。課堂上的情景類型可豐富多樣,例如問題情境、游戲情境以及故事情境等。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將閱讀內(nèi)容實施遷移,采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感受適當情境下的閱讀內(nèi)容,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文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分享自己聽過的童話故事,繼而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提前準備神話故事,并將其粘貼在閱讀角的位置。課堂上,鼓勵學生將其大致概括。通過這些方式提升學生的細讀主動性,增強閱讀興趣和信心。
(二)合理實施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信息化技術已經(jīng)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之一,它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內(nèi)容,而且有益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強。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媒介,能夠完成課堂知識的補充,還可以依據(jù)自我興趣以及教師的要求實施閱讀知識的遷移與拓展。立足于課本知識,繼而實施閱讀拓展內(nèi)容,將相關知識多樣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此一來,學生便會通過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知充分掌握閱讀的魅力,活躍課堂氣氛,最終實現(xiàn)高效的學習成果。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小動物過冬》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特殊動物的過冬方式。生動的動畫圖像,以及鮮艷的色彩、有趣的故事,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主動加深知識的記憶。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的拓展性閱讀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而其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堅持為學生實施知識的遷移,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增強閱讀興趣,繼而主動接受課堂內(nèi)容、熱愛拓展性閱讀。
參考文獻:
[1] 于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7(36).
[2] 李代英,侯宇,張奎遠,王厚偉,呂榮菊.中藥抗耐藥性菌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