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栓栓 林凡瑞
(1.山東臨沂市羅莊區(qū)青河實驗學校;2.山東臨沂市河東區(qū)鄭旺鎮(zhèn)灣林學校)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卸任后依然受到國人的擁戴,可李光耀卻從來不搞特殊,在一言一行上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出席會議和參加活動,或者私下聚會,他都會比繼任者吳作棟先到,對吳作棟以禮相待。而吳作棟則尊他為導師,對他說:“您是長輩,又是我的導師,在非正式的場合,無須對我拘禮?!崩罟庖珔s說:“任何時候遵守禮儀都很重要,否則其他人可能因此誤解我不尊重你這位總理,并且可能會跟著我這么做,我現(xiàn)在和所有退休的國民一樣,不應該享受國家法律以外的任何權利,更不能有絲毫高于他人的思想和意識?!?/p>
這是一個關于前后任領導對接的故事,讀來發(fā)人深省。前后任領導李光耀和吳作棟的“無縫對接”,真的是堪稱楷模,令人欽佩。所謂“無縫對接”,原指各個單位在管理、指揮、后勤、通訊等部門的管理體系和技術支撐完全一致;當由一個單位指揮其他單位時,如同指揮自己的單位一樣。本文中的“無縫對接”是指前后任領導在交接上的高度融洽,沒有發(fā)生爭執(zhí)和結梁子的現(xiàn)象。吳作棟與李光耀的完美配合,正是“無縫對接”的極好佐證。當吳作棟主動提出不讓李光耀拘禮時,李光耀卻強調(diào)遵守禮儀的重要性,他考慮的是有人會效仿他,有損自己的威望。無論在位還是謝任,李光耀都在新加坡深受國民愛戴,重要的是,他嚴于律己。其實,尊重是相互的,李光耀卸任之后,吳作棟不但不說他的壞話、亂挑他的毛病,還時時刻刻尊他為前輩和導師,他怎能不受感動呢?怎能不扶掖后人繼承偉業(yè)呢?正如有人所說,越是沒有本領的人,說話和做事越是囂張跋扈;越是本領超強的人,說話和做事越是謙遜低調(diào)。尊者話低,但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則會更高。
前后任領導對接是否融洽,始終是個值得關注的話題。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學校校長更迭比較頻繁,必然會有一些老校長走下執(zhí)政舞臺,也必然有些新任校長開始新的征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實屬正常。就從新任校長的屬性來看,無非有下列幾種情況:要么是新建學校的首任校長,要么是從本校提拔起來的新校長,要么是在前任校長合理流動下的接任,要么是在前任校長出現(xiàn)問題后的半路接任……新任校長面對新崗位、新角色、新環(huán)境、新問題,常常會感到忐忑,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新建學校的首任校長,前無古人,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沒有前任校長的比鑒,一切都是從頭做起,工作羈絆相對較少,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信度;但是半路接任的新任校長,相對來說復雜性就多些了,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既有前任的比鑒和摻和,又有后人的推搡和逼迫,一面要守成一面要開創(chuàng),其中的“度”往往難以把握,大有舉步維艱之狀,其間的艱難相對就大了。但是,仍然要迎難而上,把各項工作做好。半路接任的新校長,要想把工作做好,贏得大家的信任,除了繼承前任校長的優(yōu)勢以外,又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應具備求真務實、銳意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胸懷;團結友愛,前后貫通的思想境界。
我們認為,大多數(shù)的教育領導是具有高尚品質(zhì)和崇高境界的,講大局,識大體;講法度,識法則,尤其在新舊對接上能夠做到和睦融洽,讓走者高興,來者愉快,以“零縫隙”的態(tài)勢顯現(xiàn)交接的狀態(tài),并且如同李光耀和吳作棟那樣“兩廂敬重”,“惺惺相惜”,相互擁戴,互不拆臺,達到至臻至善的美好境界。但不可否認,在對接這個敏感問題上,也會常常出現(xiàn)一些瑕疵,一些領導沒有李光耀和吳作棟配合的那么完美,甚或與他們的做法相背而行,不但不相互配合,反而還相互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讓事態(tài)變得復雜化,使工作陷入被動局面。
常常是,有些心胸狹窄的卸任校長,惜舊心理嚴重,覺得由自己親手締造的江山,拱手易主交與他人,真有些無可奈何花落去,心存不甘,失落低迷,一時難以接受;又牽腸掛肚,心事重重,唯恐下任校長作為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強,發(fā)展比自己快,從而襯托出自己的“無能”,心存嫉恨,身已卸任卻心不卸任,依然忙忙碌碌地替老單位“操心”,通過游說老部下、老朋友等方式為新任校長造輿論、使絆子,設置重重障礙,遍鋪層層荊棘。無非是讓新任校長工作難干,臉面難看,給人制造新任校長威信不如他、能力比他差的假象,讓人對他懷有更多的感念之心,從而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而另一類情形卻是出在新任校長身上,他們總是拿著前任校長說事,把前任校長說得一塌糊涂,全盤否定前任校長的方法和業(yè)績,似乎前任校長什么也不是,他才是替天行道的救世主。有一位半路接任的新校長,就屬于這種“前否定型”的人———所謂“前否定型”的人,就是以否定前任領導或大眾,來襯托自身偉岸的人。他“下車伊始”,不是洞察學校的發(fā)展優(yōu)勢,也不去了解老師們的心理動態(tài),而是把心思放在“找茬”和“琢磨人”上,他認為上級領導之所以把前任校長“拿下”,就是因為不作為,不勝任,甚至犯了錯。于是,他竟“別出心裁”地做了一次“民意調(diào)查”,調(diào)查學校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前任校長在治校上的不妥做法,并對他的“新政”寄予合理的期盼。更為不妥的是,這位激進的新校長竟將搜集到的前任校長的所謂“執(zhí)政缺陷”公布于眾,讓教干、教職工深度反思,找準癥結,懲前毖后,名其曰“知前不足,開拓未來?!边@位口德缺失的新校長,還常常將卸任校長掛在嘴邊當成反面例證,動輒就說“你們以為還像以前那樣管理亂糟糟呀?”“你們以為還像以前的領導那樣不作為呀?”“以前的領導唯唯諾諾,我可是個雷厲風行的人!”等等。總之,時時處處拿著前任校長說事,把前任校長說得“劣質(zhì)產(chǎn)品”一般,似乎沒有一點值得發(fā)揚的地方。
這完全屬于“有縫對接”,或者叫作“錯位對接”。曾經(jīng)看過一幅漫畫,用來“說事”十分恰當。說的是兩家公司從相反的兩個方向埋水管,埋到對接處,卻發(fā)現(xiàn)兩方的水管粗細不一,差距很大,難以完成“無縫對接”。于是,雙方各執(zhí)一詞,相互指責,一方嫌對方水管太細,另一方嫌對方水管太粗,相互埋怨,干戈四起,到頭來兩敗俱傷,損失慘重。以上提到的這位新任校長頗有這種特質(zhì),新官上任不是琢磨新方法、新思路,而是琢磨如何找碴子,把錯擱到別人身上,自己的“水管細”卻埋怨別人的“水管粗”,自己工作不得力,卻把錯放在前任領導身上,總是埋怨基礎差,攤子亂,甚至以損害別人名譽、侮辱他人人格為代價,借此反襯自己的高大,自己的工作業(yè)績大,把自己的榮耀建立在別人的無為之上,既為自己開脫、找臺階,又為自己的輝煌添姿添彩。正如讓今天的富足與從前的貧困作類比,意在加大差距、顯耀功德一樣。如此對接錯位,互不配合,不但有損領導形象,還不利于團結,更對正常工作的開展無益,如同李光耀所說:“其他人可能因此誤解我不尊重你這位總理,并且可能會跟著我這么做”。真是害處多多。
新任校長上任伊始,通過多種形式的調(diào)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學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在對學校文化、歷史、成績、問題剖析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校的發(fā)展優(yōu)勢、劣勢、機遇、挑戰(zhàn)等問題,找準學校的定位,明確學校發(fā)展目標、愿景,提出學校辦學理念,這是無可厚非的做法,但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不能偏激,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全盤否定過去,更不能以前任校長為敵,以犧牲他人的名譽和人格為代價。盧梭說,奉承的話人人能講,身居高位,仍能謙虛地稱贊別人,這樣的人擁有強大的胸懷,才是真正的強者。一個人成就越高,就越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說出稱贊別人的話。把別人抬高一點,把自己放低一點,少琢磨別人,多琢磨自己,才是與人相處合作的必備品德。謙遜本身就包含著對他人的尊重和褒獎,無論你處在什么地位,保持謙遜,同樣也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尊者話低,話低也能在別人心目中成為“尊者”。聰明的新任校長,總會抓住機遇,充分發(fā)揮職工、家長的職能作用,總會多方開發(fā)資源,虛心靠近老校長,借鑒他們的先進經(jīng)驗,像吳作棟那樣以前任為前輩,為導師,廣泛汲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從實際出發(f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研究突破點,找準“開發(fā)點”,實現(xiàn)學校優(yōu)質(zhì)性的突破。
《給新任校長的18 條建議》中的幾句話,令人警醒:無論你的前任如何,要積極肯定,任何時候不要否定、貶低前任領導,更不能出了點成績,就洋洋自得,有一點創(chuàng)新,就和前任比較,給自己評功。表面上看來,你好像比前任高明,但你也把自己推向了對立面,一旦出現(xiàn)差失,就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李光耀與吳作棟的“無縫對接”給我們的啟迪太多,我們的教育引領者要以此為榜樣,做一個胸懷博大的人,心靈純潔的人,人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