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
(河北省黃驊市新世紀中學,河北 黃驊 061100)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是這樣定義“大歷史觀”的,即“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彼€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就有了更多的了解?!秉S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大歷史觀”強調認識歷史過程的結構性、思維性和時代性的三位一體。
在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是通過教學視角的優(yōu)化選擇,圍繞該視角把課本的章節(jié)內容重新梳理,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識歷史的史觀與史識。
何謂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長期從事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趙亞夫教授提出:“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視點應該是:用于思考——基于歷史事實的知識解釋;用于理解生活——基于歷史方法透析社會問題;相對的經驗——基于歷史結論認識歷史過程?!蔽艺J為所謂課堂的有效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能圍繞教學目標來采取多種多樣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即有效教學。如何運用“大歷史觀”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雖說“教無定法”,但學科教學總有它特有的靈魂作為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毫無疑問便是學科精神。無論是多元化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千姿百態(tài)的歷史教學方法,都源自于歷史本身內在的精神。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詮釋是大歷史觀。
在歷史教學中,整合建立大歷史觀,是通過長時段、中時段(或短時段)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制訂體現出來的。因此,處理好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是整合鏈接與構建大歷史觀的關鍵。堅持自覺運用大歷史觀這一指導思想,在不斷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靈活選用教學方法,適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整合鏈接,構建大歷史觀的復習途徑,則不失為歷史復習教學中的一個有效方法,也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考、梳理知識結構、整理學習內容、發(fā)掘隱性聯系、促進能力遷移,避免復習中的簡單機械地重復。所以,要求教師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從宏觀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變通,分解原有編排序列板塊,通過變換視角、活化組合、切塊歸納和立體分析,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借助主題、線索和時空尋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縱、橫兩個角度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構建點、線、面的網絡知識結構,建立一個具有張力的開放系統(tǒng),使師生從繁瑣的重復低效勞動中解脫出來。
當然,整合鏈接,建構大歷史觀僅僅是一種歷史教學方法,這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構大歷史觀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鏈接的知識點也不一定要事無巨細。一般來說,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出發(fā)點,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的實用性,因此整合連接的方法無疑是靈活可變的。大歷史觀追求的效果,當然是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一學習品質為終極目的的。
我認為,“大歷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就是打破學科間嚴格的界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同時不失歷史學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更多地結合實際,教師自由駕馭;就是允許教法上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學有效;就是突破時空限制,突出歷史教化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還歷史以原貌,凸顯歷史的靈性與活性,又不失歷史的深邃與開闊。
例如,歷史學中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歷史學的組織和敘述的能力與其他學科是不一樣的,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老師要把課本的基本概念、內容和線索弄清楚,平時再按照歷史學的特性訓練學生分析史料、論證材料以及組織和敘述的能力等。說到底,歷史學科考試應當回到歷史學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用的。
教學中應注重學科滲透與學科整合。例如,歷史與政治、地理同屬人文社會科學,都著眼于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要實現歷史“通古今之變”的目的,必須借助政治學科有關世界觀、方法論等政治理論的指導。歷史與地理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歷史的發(fā)展變化都是在具體的地理環(huán)境中進行的。學歷史首先要確立時空觀念,古人學史往往“一手執(zhí)書,一手執(zhí)圖”,這是史地的天然結合。闡釋歷史現象離不開歷史觀,有時用其他學科知識來闡釋歷史現象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鏈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加以歸納組合,進一步夯實了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宏觀上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歷史的綜合運用,給學生建立起一個“大歷史觀”的初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