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父親今年快70歲了,最近買東西老是算不清錢數(shù)或斤兩。前段時間給他報了旅行團,因為算不清日期而跟人家工作人員發(fā)生矛盾;還有每次從菜市場回來后,都要拿著筆和紙,算來算去,但每次都出現(xiàn)偏差。前天,帶了100元錢去早市,回來就剩了不到10元錢,而菜籃子里的菜卻是寥寥無幾。他一個人又在那里算來算去,卻怎么也對不上賬,急得他血壓都快上來了。爸爸也是一個高學歷的老人,可如今問他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比如一斤西瓜1.3元,6斤西瓜需要多少錢這樣的小學生的問題,他都要思考半天,甚至有時給出錯誤的答案。他的心算能力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人老了都這樣嗎?
重慶 張女士
張女士,您好!
您說的這些現(xiàn)象可以說都跟數(shù)字有關,具體來說這些都跟心算能力密切相關。老年人心算能力的衰退會給他們帶來很多麻煩。一方面,老人可能在經(jīng)濟上受到損失;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可能產(chǎn)生壓力,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出現(xiàn)失落和自卑。
心理學家瑟斯頓指出,人類有7種基本的心理能力,這些能力是智力的基礎成分,復雜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這7種能力。而心算就是這7種能力之一。心算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憑大腦思維運轉就能計算出準確結果的能力。這不僅是人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需的一種能力,還是其他復雜能力的基礎,其衰退會導致其他能力也隨之下降。
研究發(fā)現(xiàn),心算能力具有明顯的年齡差異,即隨著年齡增加,完成心算的反應時延長、錯誤率增加,表明心算可作為老化程度測量的重要行為學指標。所以,對老年人來說,這種能力的保持或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心算能力如何來測評呢?在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的測量方法測評受試者的心算能力,要求受試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通過心算完成一些題目,如連續(xù)減7,“1000-7,993-7,986-7……”或者是加減運算,如“5+6+3,9-3+8,10+6-9……”通過記錄答對的題目的數(shù)量評估受試者心算能力的高低。
人的認知能力一生的發(fā)展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而大腦無論是何種年齡段,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均有極強的可塑性。有研究證明,老年人仍然具有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認知可塑性,經(jīng)過早期干預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延緩其衰老。
研究顯示,簡單心算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從大腦的長時記憶中直接提取出答案,如15+6=21等,這些活動主要激活大腦的頂內(nèi)溝及語言環(huán)路相關的角回等腦區(qū);而對于復雜的心算問題,如43x9=387,則需要工作記憶的參與,主要激活左腦的額葉下部及右腦負責視空間的區(qū)域。所以在訓練過程中由易到難,都應進行反復的訓練。
加、減、乘、除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學校教育中都是基本運算。在學校里,兒童總是先學習加減法,并通過計數(shù)、湊整以及豎式等程序策略來獲得相應知識,而通過背誦乘法表來掌握乘法,進而學習除法。那么,這四種運算過程及神經(jīng)基礎是否也有不同呢?大量神經(jīng)心理學研究顯示,各種運算方式會選擇性地受到影響,例如,有些患者減法和除法運算能力嚴重受損,但加法和乘法能力卻相對完好。
讓老年人日常加強訓練,多動腦,多動手,多算一算,可以提高思維效率,延緩衰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