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濤
(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潮流玩具是一個非常泛泛的概念,眾說紛紜,是因為潮流玩具本身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各種搜索引擎也搜索不到它的詳細解說。在各大引擎上搜索一下“潮流玩具”的相關內容,大致上可以得到一些信息,解釋潮流玩具是一種藝術玩具,由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在2000年左右誕生在香港,潮流玩具是搪膠制品等等。這些信息都是相對表面的。
要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潮流玩具,需要把“潮流玩具”這詞拆開,從“潮流”和“玩具”兩個概念入手。
所謂的“潮流”就是指當下社會中的“流行文化”英文就是:PopularCulture,是指當代社會中盛行的想法、觀點、態(tài)度以及這些內在表現(xiàn)出來的圖像、影音、文字等內容的總和。潮流文化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種商業(yè)文化,主要讓商品在社會上更有認知性,接受性,并產生商業(yè)價值。這種認知也是不全面的。
有些人可能認為流行文化是主流媒體或者商人為了進行商品宣傳,強調商品在社會上的認受性,從而獲取最大的利潤的行為。而這種理解太過局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聲音,而每個人在一個社會當中都顯得無比渺小,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同,尋求存在感。因此為了尋求這種價值,很多人通過不同的方式,內外兼修的去表現(xiàn)自我,尋找一種特立獨行的表達方式,脫離庸俗和平凡從而得到別人的肯定,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一旦在整個社會造成影響,最后都會變成流星文化。
20世紀下半葉由于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所有的大眾審美和時尚潮流的命脈都把握在主流大生產商手中,進入最后20年,隨著工業(yè)化步伐開始緩慢,很多人開始慢慢脫離大眾審美,選擇能代表自我的小眾品牌。因此這一時間,很多小眾品牌產生,無論是服裝還是其他行業(yè)都是如此,不同的色彩、圖案、或者構成內容都在偏向一些有趣而新奇的內容。
不只是在大眾范圍內,如果是名人在帶動這種思潮和行為,效果就會更出眾。因此,在上世紀末90年代初,很多明星身穿個性品牌的服裝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帶動了這類品牌的熱潮,之后香港臺灣地區(qū)也紛紛效仿。
也正是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很多前衛(wèi)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也加入了創(chuàng)立小眾潮流品牌的行列,亞洲作為亞文化和異域文化的重要發(fā)展之地,馬上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潮流品牌。很多大公司感受到這種來自小眾潮流品牌的沖擊,于是紛紛尋找有潛力的品牌進行收購和改造,勢必要潮流回到他們的掌控之下。大公司既要讓潮流品牌成為麾下干將,也要保證自己的商業(yè)利益不受損,這就使得原本質量和價格都不高,只是追求自我的潮流品牌慢慢變的昂貴。而這一點也為日后的潮流玩具發(fā)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這種大公司收購小眾品牌的現(xiàn)象從主流的服裝、音樂、球鞋等方方面面比較容易凸顯潮流文化的方向,逐漸擴散到了相對更為小眾的文化圈子里,于是就是這個時候,玩具領域開始展露端倪。
潮流玩具的誕生在之前講到的前提條件基礎上,不可否認,它也是工業(yè)化進程的產物,大多數(shù)的文章在介紹潮流玩具的時候總是冠以從2000年左右的香港開始,這種理解的問題就在于,潮流玩具也是玩具,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它只是在舊有事物基礎上的再細化發(fā)展。所以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潮流玩具的產生到底是怎樣一個前提。
上文提到了一個工業(yè)化的概念,而玩具產業(yè)同樣受到工業(yè)化的影響,潮流玩具中有很大一部分類型是軟膠玩具,也就是就是“SOFUBI”玩具。
說起軟膠玩具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早期的特攝劇文化,早在20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特攝電影《哥斯拉》上映后成為人盡皆知的娛樂內容
軟膠玩具和其成為收藏文化的原因,和日本的特攝文化分不開,之后的《奧特曼》在當時以電視作為播放平臺,瞬間受到了很多小孩子的歡迎??梢哉f奧特曼的誕生是日本的特攝劇第二次浪潮,在這個浪潮的推進下,一系列周邊文化也隨之興起,尤其以玩具產業(yè)為先,共小孩子們玩樂。由于奧特曼角色多,需要的成品玩具質量要求不高,但需要成型快,數(shù)量巨大,因此很快的玩具廠商們推出了軟膠玩具,一時間大賣特賣。日后我們熟悉的萬代、眼鏡廠以及怪獸鄉(xiāng)、SAN等老牌公司都在其中。
但在銷售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主角與配角工藝制作成本沒有太大區(qū)別,但銷售數(shù)量相去甚遠,造成大量配角銷售低迷,在這個情況下,日本廠商又想到了其他辦法,重新涂裝不受歡迎的角色,于是在這之后,大量改色重新?lián)Q了新色彩搭配的配角形象出現(xiàn),同樣也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此后,各大玩具廠商開始不定期推出不同角色的配色新品,已經不止局限于奧特曼,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故事和名字,這就是之后對民間重涂角色的影響。由玩具生產商給出空白軟膠玩具,組織民間進行涂裝比賽,優(yōu)勝作品官方會進行量產。雖然這一舉措最后由于石油危機和日本經濟危機突然受到了沖擊,但當時參與到創(chuàng)作中的很多人在長大后又一次將軟膠玩具文化在日本流行推廣開來。這也是很多藝術領域人群參與到潮流玩具設計的源頭之一。
與此同時也是潮流品牌如火如荼的年代,很多潮流品牌愿意以玩具或者周邊商品的形式將自己的品牌設計融入其中,而軟膠玩具是非常好的載體。于是這種潮流已經不只是局限于日本,進而發(fā)展到整個亞洲喜歡潮流文化的地區(qū),尤其是香港臺灣等地區(qū)。
同時的歐美也在發(fā)展自己的潮流玩具,他們稱之為藝術玩具或者設計師玩具,基本的心路歷程和潮流品牌的起源如出一轍,然后設計師藝術家們也如癡如醉的在一些玩具載體上進行再次的創(chuàng)作,而且這些創(chuàng)作多以美式兵人或者可動人型為主。最明顯的特點也是以小眾為主。
進入到21世紀,網絡的發(fā)達,讓很多國家的設計師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于是最初的最著名的潮流玩具造型Bearbrick誕生了,最初他們邀請了全世界有名的設計師參與設計,吸引了大批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對這個小小的積木熊造型進行再設計涂裝。由此開創(chuàng)了全球潮流玩具時代的開端。
前面講了這么多關于潮流玩具的發(fā)展史,不難看出它出現(xiàn)的最初是因為人們尋求不同,尋找自我的一個出口,它是設計師們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實體化的產品,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收藏玩具,尤其是潮流玩具的玩家,其實都只是單純的喜歡玩具和收藏罷了,但有一些人看待它們的眼光卻如同看后現(xiàn)代美術作品一樣。
之所以潮流玩具有炒作和收藏的價值,和潮玩本身的屬性有很大的關系。品牌方面,潮流玩具體現(xiàn)出在藝術收藏方面的價值和現(xiàn)代藝術品一樣,一方面是肯定設計師和團隊,另一方面購買者也是看好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而產量方面自然就是指玩具的數(shù)量了,許多獨立玩具設計師和品牌體量很小,這讓他們的產品自然的變成了“限量品”。
上面所說的這些,我們也不難看出,所謂的收藏品市場,不只是存在于潮流玩具的市場里,在每個藝術市場,以及收藏者覺得具有收藏價值的門類,都有同類事件發(fā)生。由于潮流玩具設計師以及其背后的商業(yè)利益,個人追求等諸多因素的總和,最后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潮流玩具的今天,它可以是軟膠玩具,可以是盲盒,可以說藝術家創(chuàng)作玩具,也可以是大眾審美需要的潮流合作造型等等。它的存在,開拓了很多收藏者的視野,也提高了全民的品味和審美,讓更多人認識到了玩具的價值,至于潮玩之路日后會如何,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