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云
(吉林省乾安縣教育科學研究所,吉林 乾安 131400)
新課改新在哪里?化學新課改要求教學怎么樣進行?教師又如何適應新課改?學生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學習?這些內容無疑成為了教學工作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各地都相應的對教師進行了培訓,山東淄博一中、湖南長沙一中等優(yōu)秀教師介紹了各自的經驗,從中都提出了創(chuàng)新教學法。沒有創(chuàng)新,整個教育將會落后,整個民族得不到振興,創(chuàng)新教育應該與新時代同步,適應新課改,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舊的教材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廣大教師以前的教學思想也隨之顯示出劣勢,這就需要教師從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中解放出來。閱讀了新的化學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新教材的編寫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有四大新的特點:一是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性與人文性。課本中多次出現(xiàn)了與現(xiàn)代生活相關的圖片,如:海水淡化工廠、檢測尿糖用的試紙、煤氣灶火焰、壯觀的煙花、微機與手機芯片、三峽大壩、火箭升空、光纖、記憶合金等;體現(xiàn)人文性的如:危險化學品標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馬非馬”論、青銅奔馬(馬踏飛燕)、司母戊鼎、各種礦物、人面魚紋條陶、萬里長城、網絡搜索、英漢對照等等,這些讓學生能在耳濡目染中無形的潛移默化。二是突出“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這一主題。作為21世紀中國公民所必備的化學知識的部分,整個教材是將原來高中三冊化學課本里的部分知識有機的融為一體,顯得貼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與后續(xù)模塊之間形成一定的梯度,如(必修1)中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介紹的一些實驗基本方法、物質的量相關的知識等是貫穿于整個化學學科的一條主線,承上啟下,拋磚引玉的作用,在后續(xù)課程中會加深與鞏固的,不求一步到位。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從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膠體(以前高三內容)、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及后面兩章介紹的幾種常見金屬和非金屬等,均是取材于實際的,與生活、社會有緊密的聯(lián)系,讓學生易于入手,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對于過于復雜的理論知識不做過多的闡述……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顧各類學生,是學生畢業(yè)與繼續(xù)深造所必需的。三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學習心理的特征,教科書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實物、實況彩圖,讓學生從視覺上欣賞與陶冶。精選、多編排實驗[全書共計25個實驗(不包括探究、實踐活動等),且沒有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之分],讓學生能夠多動手,體會化學學科的魅力所在——實驗科學!無疑,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還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有著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對比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本書的銜接與過渡自然(以粗鹽提純?yōu)槠瘘c,引發(fā)開去),習題少而精,簡約而不簡單,多為靈活開放型試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些也足可以體現(xiàn)出編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課本中增設諸如:“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科學探究”、“科學視野”、“實踐活動”、“資料卡片”、“科學話史”等人性化的欄目。四是更好地與初中和大學的學習接軌。以往高中化學中的較難的理論知識總是夾在新元素物質學習中進行的,而新的教材把這些難的內容分成有機、電化學、物質結構等幾個模塊讓高年級的學生選修,這無疑是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注重了知識的階梯層次,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