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0日將迎來我國第35個教師節(jié),《教育部關于做好慶祝2019年教師節(jié)有關工作的通知》將“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弘揚新時代尊師風尚”作為2019年的教師節(jié)主題。“教育報國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在學校體育工作戰(zhàn)線上,以廣大體育教師為代表的“體育人”不畏驕陽、無懼風雨,堅守“操場”,守護學生健康,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著、奉獻著。值我國第35個教師節(jié)之際,本刊本期特別邀請一線體育教師徐仲書、黃繼東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分別對學校體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師德”、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進行闡釋,體育教研員尹玉華、小學校長李天星作為學校體育管理者分別針對其所在地區(qū)如何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其學校在“激發(fā)興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做法進行介紹,與全國讀者一起分享體育教師如何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展示新時代體育教師的良好風貌。在此,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社祝全國的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節(jié)日快樂!
國家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新形勢、新問題制定出臺《新時代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它是對教師提高政治素質、傳播優(yōu)秀文化、積極奉獻社會等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面對、積極踐行的重要方面。準則是思想與行為的統(tǒng)一要求,即要做到知行合一,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首先要明確知是什么,才能做到行中有知,同時明確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踐行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
一、把握體育課程以體識德的實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育人是其目標所在。在踐行“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明晰體育課程中體的含義,以及與德的關系。
1.身體乃身心合一之體,育體即在育心
身體,是心(思想)與身合一的身體,心與身是身體的一體兩面。在早期學者對體育教育的研究中,均有此類似觀點。眾所周知,日常體育運動或在課堂體育項目的學習,其指的是在心(思想)的驅動下形成的肢體動作,而非指身體本能的動作。例如,在足球比賽中,惡意從后面鏟球阻止進攻,這必然是心之所向、體之所為;同樣,被裁判誤判成點球,罰球者主動將球踢歪,也是心之所想、體之所為。當我們把身體看作身心合一之體,體育課程在目標、價值追求中才更加符合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才能落實當下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讓體育教育工作者充分認知到體育育人的全面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生物發(fā)展標準。由此可見,將提高身體素質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而不強調、不研究心(思想)的教育,或者單列對心(思想)的教育卻不正視身心合一,而是想通過強制的規(guī)定迫使師生接受,這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更不可能達到其愿望。
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即是育體育心的過程。由此,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不僅僅是運動技術的講解與示范,更是對學生心(思想)的直接引導。例如,我們在上課時不遲到那一兩分鐘,給孩子們做好遵守規(guī)則的表率;面對犯了錯的學生當著其它學生的面不隨意用灰色幽默,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設計教學和實施過程中不無視學生差異、實行“一刀切”的過程與方式,而是有針對性地設計其可以達成的目標和符合他們身體條件的學習環(huán)境。作為教師更不要以帶有敵意的、解氣的心態(tài)惡意懲戒學生等,應從言行中呈現(xiàn)出一個體育教師該有的科學認知、學術追求、人文關懷,以及對于生命體的敬畏、對師德的敬畏。
2.明德并承德,身體是德之所鑄
《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庇纱丝芍?,“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規(guī)范者的“操守”“品行”?!缎聲r代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就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須遵守的思想與行為規(guī)范。然而,僅僅具有職業(yè)道德并不能成為更好的教師,因為它僅僅是一個底線。我們要更加深層地理解“德”之含義,在甲骨文中,“德”字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暗隆钡谋疽鉃轫槕匀?、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去發(fā)展社會、提升自己。當我們從文字及其本意來理解“德”時,會發(fā)現(xiàn)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遵循人的成長規(guī)律、遵循認知規(guī)律、遵循動作形成的規(guī)律都是一個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德”之所在、“德”之所往。由此研究符合規(guī)律的體育教學,而不是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也是明“德”的基本要求。為了某種目的所在,強行打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課堂學習的規(guī)律,過激過度地強調生物性指標,忽視學生差異、學習內容的差異,實施“一刀切”的教學實為不“德”。作為一名體育教師熟知體育教育之本意即明“德”,言傳身教的過程則為承“德”,是自己對教育的理解通過“德”的具體呈現(xiàn)。身體,是可以被改造的,“德”是改造的規(guī)則也是規(guī)律所在。教師之身體,也是在“德”之形成中成為“好教師”。例如,諸多的優(yōu)秀教師在完成好教學的同時,積極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與教育教學能力,也是在改造自己的“身體”;在學校里主動地組織各類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成長;關心學生的成長,學生遇到困難以自己的能力幫助他,都會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課堂、學校本身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地方。所以,教育是讓所有置于其中的人都能立德、承德?!傲⒌聵淙恕敝逃繕?,實則指向所有置身于教育中的人,而不單單是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身心)識“德”并讓“德”促進身體(身心)更符合規(guī)律的發(fā)展,讓“德”具身,是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明確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的價值,做國家需要的體育教師
知行合一四個字體育教師都知道,然知、行各指向什么,兩者的關系如何,并不是一口就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它們一體兩面不可分離。
當我們認知知行合一后,會發(fā)現(xiàn)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由良知引導的過程與結果。眾多學者曾經(jīng)在諸多文章里提出,教育的本意是喚醒良知。而良知其實就是每個人內心的善。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善心善行,才為做到了知行合一。當教師從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善作為育人初心時,課堂就不再僅僅是體質的強化、動作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會去彎下腰來關注每名學生內心的想法和去理解那些調皮學生的本意。例如,我們進行球類教學時,不能僅僅止于動作技術的習得為結束,而是讓學生掌握該球類項目的內涵,包括合作的能力與品質、正確對待輸贏的態(tài)度、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真正地發(fā)揮體育的“立德樹人”價值。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從概念認知到具身認知的過程,是將符號類知識通過身體認知的結果,用身體表現(xiàn)出所學所得是體育學科學習檢驗的標準之一。在這個過程中關注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對其道德和身體的發(fā)展同步指導,是新時代體育教師教書育人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個人的關系好壞或者蠅頭小利在學生學業(yè)評價中弄虛作假,拒絕不公正、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是給學生最好的表率,也是踐行《新時代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的具體體現(xiàn)。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以體識德、知行合一是新時代體育教師的目標追求,讓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yè),尊重全體學生,尊重自己的學科,成為國家需要的體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