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 嚴怡秀
現階段學生課外閱讀時間越來越少,小學生常常忙于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學習,而忽略日常閱讀的擴充,閱讀面越來越小。但是在采用比較閱讀教學法后,進行小學語文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通過比較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教師常常會舉出兩篇文章讓小學生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學生閱讀面就會被有效擴大,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新的資源。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比較閱讀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喜歡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些小學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在閱讀中經常會出現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對文本內涵掌握不清,中心思想提取困難,所以閱讀印象不深刻,學習效果不佳。教師采取比較題材相近文章的閱讀教學方法,有利于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兩個文章,挖掘其中的相同點和差別,形成更加深刻的閱讀印象,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情感思想的吸收消化,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在對比閱讀過程中得以明顯提升。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課文時,考慮到這篇課文與下節(jié)課的《鹿角和鹿腿》都是寓言故事類型的課文,且題材相似,采取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所以可以將兩篇課文聯系到一起,組織對比閱讀教學活動。教師讓學生自行閱讀兩篇課文,嘗試自己總結出兩個故事的經過,并且說出故事有哪些引人深思的地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探索兩篇課文的不同特色,透過故事表面探索其中的人生道理,對兩篇課文閱讀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
作家之間在寫作手法、寫作風格、遣詞用句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性,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了解不同作家的寫作能力與技巧,在課堂上采取比較同一作家不同文章的閱讀教學法,讓學生深入分析研究同一個作者,在寫作不同內容、不同時期背景下,其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與風格有何變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有機會走進作者內心深處,與不同創(chuàng)作背景下的作者實現交流互動,從而對其寫作方式有更加全面的感受,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當學生今后再次閱讀這一作者的文章時,會將以往的總結融入再次對比中,促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對比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山行》這首古詩時,由于小學生此時的古詩閱讀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且興趣不高,對作者的古詩寫作方式、手法、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少之又少,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為此,教師采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對比閱讀教學法,將詩人杜牧的另一首古詩《江南春絕句》與《山行》工整地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嘗試總結出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風格、寫作內容。經過對比分析,學生發(fā)現這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情,且都為七言絕句,細細品味“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幾句,感悟作者表達出來的思舊懷遠、寫意、歸隱、借古諷今的情感思想。這對學生更好地了解詩人杜牧十分有幫助,也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合理引經據典,把古詩詞精準應用到文章中,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貫徹實施的客觀需求。教師應用比較不同作者文章的閱讀教學法,能夠避免學生閱讀中受固定思維模式、思維習慣局限,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的思維朝著多元方向發(fā)展,一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語言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頤和園》與《秦兵馬俑》這兩篇課文時,考慮到兩篇課文雖然作者不同,但內容都是介紹我國先人的智慧結晶,字里行間均飽含著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可以將其作為對比閱讀的兩個對象,通過開展“找不同游戲”的活動,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找一找兩篇課文的修辭方法、段落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趣味的游戲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對比閱讀熱情,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訓練中,對兩篇課文有了更加直觀、清晰的閱讀感受,意識到不同的修辭方法、不同的寫作方式能夠傳遞出同樣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打破自身的思維模式局限,在今后寫作中,能夠獲取更多寫作靈感和思路。課堂最后,教師讓學生描寫一件自己感興趣的古代智慧結晶。有的寫生使用《頤和園》一文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的寫實手法,用文字向人們刻畫了天安門形象,有的學生使用《秦兵馬俑》一文中“那神態(tài)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的聯想與想象寫作手法,用自己的合理聯想和情感態(tài)度表達了對圓明園的個人看法。學生的寫作訓練過程,實際上就是鞏固對比閱讀學習成果的過程,對學生的進一步全面發(fā)展具有很大幫助。
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一種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應用過程中要結合學情靈活采用不同的比較閱讀教學策略,以便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