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即財富,豐富經驗即增進財富。于學校教育而言,如何豐富兒童經驗、增進人生財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議題。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翰林小學依托“辦在大學城,人在課中央”的辦學文化,著眼“單學科相加—多學科相間—跨學科相通—超學科相融”的課程建構思路,開啟了“家學院·課立方”的學校課程建構行動。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淺顯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的關系,闡明了教育宗旨。這是葉圣陶先生對自己幾十年從事教育活動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對現代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翰林小學創(chuàng)辦于2009年9月,地處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獨墅湖科教創(chuàng)新區(qū)(國家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qū))核心區(qū)域,為近30所中外高等院校、納米園、研究院所環(huán)抱,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辦在大學城內的國際化小學”。翰林小學一直以來堅持的辦學文化正是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傳承,“家學院·課立方”課程體系建構則是“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在課程改革層面的具體體現。
除了傳承和發(fā)揚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翰林小學還致力于課程文化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為此,學校課程建構充分借力“三大優(yōu)勢資源”,豐盈“家國情懷、家園視域、家學傳承、家居生活、家長參與”理念,形成“家學院·課立方”課程文化與特質。一是借力“高等教育示范區(qū)”優(yōu)勢資源,通過“玩轉大學城”“行走納米園”“朋輩微課堂(大學生牽手課堂)”“我跟老外Say hello”等引智行動計劃,將“家園視域、家居生活”文化延展;二是借力“博士爸爸工作站”優(yōu)勢資源,在原有“博士爸爸來上課”課程的基礎之上,組建“翰林家長共同體”,開設親子志愿課堂、創(chuàng)意行走課程、跨界融合課程,將“家學傳承、家長參與”文化進行升級;三是借力優(yōu)勢資源,翰林10年,亮出了一張又一張教育名片——“翰林摩天輪”教師教育、“翻轉課堂”智慧教育、“利他德育”品格教育、“博士爸爸工作站”家庭教育、“兩動一靜”特色教育……這些都是翰林小學課程建構的優(yōu)質文化。
首先,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在具體情境中建構的產物,學習應該在具體的、有意義的情境中展開。由此,學校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情境,引導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其次,人類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的趨勢,亦迫切需要培養(yǎng)兒童廣闊的認知視野和在未來社會中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梢姡瑑和瘜κ澜绲恼J知應當是基于整體的、立體的具體情境。當今,教育大生態(tài)內涵豐富,從學習內容角度來說它包括跨學科、主題式、項目化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習內容與真實情境、復雜情境的關系;從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學習環(huán)境關系的角度來說,則是強調構建“三位一體”的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因此,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僅僅只發(fā)生在學校內,學校、家庭、社會所構成的教育大生態(tài)環(huán)境已越來越得到重視。由于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各類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人才、海外歸國人才子女紛紛入讀翰林小學,學校成了“多元文化聚集地”。
一是“家學院·課立方”課程體系基于兒童本位、依托區(qū)位優(yōu)勢、借助家長資源,嚴格依照課程標準設置課程和制訂方案,開齊開足所有規(guī)定的國家課程,讓學科教學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讓課程難度符合兒童年齡特征;二是二次開發(fā)國家基礎課程,以教育者的眼光,對國家課程進行合理地選擇和改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并實施國家課程,實現由“理想的課程”向“現實的課程”轉化,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三是以“跨界融合”的視角創(chuàng)新實施地方校本課程,將各科教材依性質歸類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系統(tǒng)地教學,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促使學生借助整合的項目學習獲得跨視角、跨維度、跨文化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讓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轉動、由內向外,讓兒童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成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成為自由生長的課堂。
辦學10年,翰林小學踐行“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的前瞻策略,貫徹“上下聯動、左右互通、兼容并包”的設計思路,聚焦“基于‘翰林家學院’文化實踐學校課程體系重構與學習方式轉變的校本研究”,讓“家學院·課立方”課程更具生長維度。
“家學院·課立方”課程體系立體重構、系統(tǒng)開發(fā)、特色呈現,涵蓋了“加課程”“+課程”“嘉課程”“家課程”四條主線?!凹诱n程”將國家課程根據學科門類與共性、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等有機分類,更明確地指向兒童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從學科主線、項目統(tǒng)整、混合探究三個層面層層遞進,將國家課程的實施縱深化、特色化、個性化;“嘉課程”將節(jié)日、社團、環(huán)境、經驗等課程序列化;“家課程”則充分依托學校特有的“博士爸爸工作站”的家長資源,創(chuàng)意開展系列行走課程?!凹覍W院·課立方”課程體系還劃分出“哲學系”“文學系”“理學系”“創(chuàng)學系”四個板塊。四個板塊劃分的依據如下:一是根據國家課程對學科進行分類,更明晰地指向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不同板塊分別對應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如“哲學系”板塊主要對應兒童的“社會參與”;“文學系”“理學系”課程主要對應兒童的“文化基礎”;“創(chuàng)學院”課程主要對應兒童的“自主發(fā)展”。三是充分體現學校文化特點,翰林小學秉持“辦在大學城,人在課中央”的辦學文化,對課程板塊進行“院系化”劃分,讓課程建設更具區(qū)域特色與學校特質。
總之,翰林小學始終堅持大課程觀的理念,讓校園內外“處處是課程、時時有課程、人人享課程”,讓每一個教師、學生、家長都成為課程的學習者、整合者、創(chuàng)造者。翰林小學提供的高品質、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不僅是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彰顯,更是學校、教師與家庭給予兒童的最真摯的款待。我們始終飽含著熱切的期許,希冀著這種款待能讓每一位兒童都感受到愛與尊重,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豐富的滋養(yǎng),都能在此盡情地舒展與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