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春,張路得
(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是將文化與產品通過設計手段融合,其目的是將文化以衍生產品[1]的形式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為文化提供創(chuàng)新式傳承保護的方式,亦是通過文化來提升產品的品質,使文化衍生出新的經濟價值。文化與產品如何通過設計手段融合,是開發(fā)文化衍生產品的關鍵。實現(xiàn)文化的創(chuàng)新式傳承和生產性保護,就是要研究文化的組成關系、文化的視覺符號化及符號的信息傳達程度、文化符號應用于產品后人們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程度。實現(xiàn)產品的文化傳達,就是要研究在產品形態(tài)設計“編碼”中,運用特定手段將產品與文化語意形成“形意配對體”[2],并在用戶環(huán)境中被用戶“解碼”。所以實現(xiàn)文化與產品的設計融合,需要系統(tǒng)研究文化與產品的組成要素,并建立各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形成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
在研究文化與產品的組成要素和關聯(lián)關系之前,首先要確定文化衍生產品的構成要素,以逐步分解文化和產品的組成要素。在研究方法中,采用文獻案例研究法和產品案例研究法對已有研究成果和市場中文化衍生產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解構,提取構成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的要素、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方法、文化元素應用及實現(xiàn)手段等,以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的形成。
在文獻案例樣本的選取上,主要檢索以文化衍生產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非遺文化產品、旅游產品等文化產品設計為主題的設計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成果,摘取的文獻樣本數(shù)量為30篇。在文獻的研究與分析過程中,重點對文獻內容進行分類梳理,主要從設計方法、文化元素的應用和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等方面列舉和提煉關鍵詞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獲取文化衍生產品的構成要素,最終選取其中部分文獻案例進行列表分析,內容見表1。
表1 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文獻案例分析表
在產品案例樣本的選取上,主要是通過網(wǎng)絡搜索獲取文化衍生產品的樣本,包括旅游紀念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等共計120件。在文化衍生產品的分析上,按照所采用的設計方法、文化元素的應用、文化附屬的載體進行系統(tǒng)梳理,最終以設計方法為主要聚類點,將120件文化衍生產品整理成7大類,并選取每類中的一種典型產品進行列表分析,內容見表2。
表2 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產品案例分析表
要素是構成產品系統(tǒng)的單元體,任何產品系統(tǒng)都是由若干相互聯(lián)系的產品要素構成的有機體[13],文化衍生產品亦是如此。通過對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文獻案例和產品案例的研究與分析發(fā)現(xiàn),學者們在進行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研究中,主要內容為文化元素的提取與應用方式、文化元素如何與產品結合、選擇什么產品作為文化元素的載體;市場上的文化衍生產品與設計作品亦是通過產品與文化元素的結合方式、產品各要素的文化表征、文化產品的類型等展開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在此研究基礎上,筆者對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的構成要素進行了歸納,提出構成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的三個要素為“文化設計符號”“文化產品載體”和“要素融合構造法”,其中“文化設計符號”是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具象的設計符號,包括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和文化因子的設計符號轉化;“文化產品載體”是容納文化設計符號的承接物、有形實體,包括文化產品載體的直接選取與載體重塑;“要素融合構造法”是指文化設計符號與文化產品載體兩要素的融合方式。
對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方法的研究,重點是研究文化衍生產品設計中文化設計符號、文化產品載體、要素融合構造法三種構成要素的成形方法,通過構成要素成形方法,將文化轉化為設計符號,為文化設計符號賦予恰當?shù)妮d體,并通過要素融合構造法,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
文化設計符號作為構成文化衍生產品的首要要素,對文化衍生產品在體現(xiàn)文化內涵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成敗的關鍵要素,文化設計符號的成形是以文化為源頭和基礎的,其提取與轉化方法從深層次上講是符號學的應用范疇,在充分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重點是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具象的設計語言,形成可供設計使用的設計符號。在文化方面,從符號學角度出發(fā)研究文化的組成成分;在產品方面,需要研究構成產品的基本要素,并將文化的組成成分與產品的基本要素進行對位匹配,實現(xiàn)文化的設計符號化。文化設計符號的成形分為兩步,即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與文化因子的設計符號轉化。
1.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研究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首先需要從符號學認識文化的組成成分,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其《文化的解釋》一書中第一個把文化定義為“符號的集合”;學者趙毅衡在《文化符號學》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個社會中所有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符號活動的總集合”;《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指的是所有的符號:各色交錯的紋理、紋飾,各種象征圖案,也包括語言文字,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14],故此文化可以根據(jù)研究對象劃分出若干符號或組成因子。其次需要解構構成產品的基本要素,產品究其實質是為人類生活和工作服務的工具,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綜合體,凝聚了材料、技術、生產、管理、需求、消費、審美以及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特定時代和環(huán)境、科學技術水平、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諸多信息展示的物質載體[15]。其構成要素包括產品形態(tài)、色彩、圖案、材料、結構、功能、生產工藝、情感體現(xiàn)等[16]。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目的是將文化提煉出可供產品設計使用的視覺符號,并通過產品這一載體的各要素表征出文化的特性,故此需要將文化與產品的各因子或要素進行匹配,形成文化對應于產品要素的文化因子,從上述文獻案例和產品案例的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在文化元素的應用上主要以代表文化的形態(tài)、圖案、工藝、地域特色材料、色彩、傳統(tǒng)技藝等因子作為文化的表征符號。經過研究梳理,筆者從文化中提取出圖案、色彩、特征形態(tài)、角色、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功能、情景、意境等11個文化因子,并進行系統(tǒng)解析,具體內容見表3。
表3 文化因子及因子的文化表征解析
2.文化因子的設計符號轉化。上述文化因子的提取,實現(xiàn)了從文化到文化因子的轉變,但從設計的角度出發(fā),要將文化因子與載體結合成為產品,需完成文化因子向設計符號的轉化。通過對上述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文獻案例和產品案例中設計方法的研究,并結合自身研究與設計經驗,將文化提取出的圖案、色彩、特征形態(tài)、角色、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功能、情景、意境等11個文化因子,按其特征屬性分類4個大類,即“圖案、色彩”“特征形態(tài)、角色”“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功能”和“情景、意境”,并賦予其向設計符號轉化的方法,形成4種文化因子的設計符號轉化方法,分別為“圖案和色彩的沿用與提煉”“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的還原與重塑”“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和功能的再現(xiàn)”“情景和意境的視覺化”,下面展開具體論述:
(1)圖案和色彩的沿用與提煉。此方法針對的主要是平面視覺符號,在圖案和色彩的沿用上,傳統(tǒng)圖案和色彩本身具有文化的承載作用,是歷經若干年人們的演變、完善,并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形成的,其本身就是一種設計符號,可以作為文化設計符號沿用;圖案和色彩的提煉,是將具有文化特征的圖形、色彩進行歸納、加工和變化,形成可指代文化特征的新的圖案和色彩;在進行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中圖案和色彩可與載體融合形成文化衍生產品,實現(xiàn)文化的再現(xiàn)。
(2)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的還原與重塑。此方法針對的主要是立體視覺符號,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的還原是選取具有引起人們文化共鳴的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作為文化因子,將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還原應用于現(xiàn)代產品中,人們通過對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的文化認知來引起對衍生產品的文化共鳴;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的重塑是對選取的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進行再造,使其在保留文化認知屬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與現(xiàn)代設計的結合。
(3)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和功能的再現(xiàn)。就是在現(xiàn)代文化衍生產品設計上沿用或再現(xiàn)具有文化特征的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和功能,將其與載體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衍生產品。
(4)情景和意境的視覺化。情景和意境本身是一種場景或想象,如作為文化設計符號需要將其轉變?yōu)橐环N有形視覺符號,即需要將情景和意境重構出一種畫面,此畫面可以是以圖案的形式出現(xiàn),亦可以形態(tài)、角色、圖案的合成形式出現(xiàn),將情景和意境轉化為視覺符號,即可與載體相結合,形成具有文化屬性的文化衍生產品。
在文化衍生產品中,載體作為構成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的第二要素,其具備雙重的功能,即文化設計符號的容納和產品本身的物質功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從物質消費轉變?yōu)榫裣M,而文化衍生產品則是以物質產品為載體的精神消費產品[20],所以對于物質產品的選取,即是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的選取,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的確立主要分為載體的直接選取和重新塑造。
1.文化衍生產品的載體選取。文化衍生產品的載體選取是將可作為文化衍生產品的物質產品作為載體直接選用為承接文化設計符號的對象,通過文化與物質產品的融合,形成文化衍生產品。由于文化衍生產品更注重的是人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消費,所以在載體的形式上偏向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上,在載體的選取上,需要考慮文化設計符號的特征和文化的表征內容是否與載體的功能、使用環(huán)境等相匹配,實現(xiàn)文化與物質產品的語意對位。經過研究和梳理,文化衍生產品可直接選取的幾類主要載體見表4。
表4 文化衍生產品直接載體的分類
2.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的重塑。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的重塑指的是將載體重新設計,利用產品設計的基本方法設計形成新的產品形態(tài)。載體的重塑可通過兩種途徑實現(xiàn):第一是現(xiàn)有物質產品的重新設計,由于文化衍生產品是文化設計符號與載體的有機融合,在載體容納文化設計符號時出現(xiàn)載體與文化設計符號信息不對位或感覺二者直接融合形成的文化衍生產品創(chuàng)意不足等情形時,需要通過產品設計的基本原理、方法進行載體的重新設計;第二是以文化設計符號為雛形的載體重塑,即通過產品設計手段將文化設計符號塑造為與現(xiàn)實物質產品功能對應的產品載體,此種載體塑造方法對文化設計符號的可載體化程度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依據(jù)具體的文化設計符號進行判斷。
在文化設計符號和文化衍生產品載體確立的基礎上,需要通過二者的融合,方可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經過分析上述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文獻案例和產品案例中的設計方法,結合文化可提煉出的11種文化因子的符號化特征,提出4種要素融合的構造法,即元素移植法、元素載體化、元素再現(xiàn)法和元素綜合運用法,下面展開具體論述。
1.元素移植法。元素移植法是將形成的文化設計符號直接映射、植入到文化衍生產品設計選取的載體上,形成文化衍生產品,主要針對的文化符號為圖案、特征形態(tài)和色彩。圖案旳移植是將具有文化表征的傳統(tǒng)圖案或再造圖案,通過形式美法則、產品功能和裝飾需求依附于產品載體表面,實現(xiàn)圖案與產品載體的有機結合;特征形態(tài)的移植一般要將符號與載體進行解構重組,載體可直接模仿特征形態(tài)中的整體形態(tài),亦可取其部分特征進行移植;色彩的移植相對直接,但需要考慮色彩在載體上的配置關系。
2.元素載體化。元素載體化是將形成的文化設計符號運用立體化、形體還原與變形等手段轉化為載體,從而形成文化衍生產品。相對于直接選取載體形成的文化衍生產品,其優(yōu)勢是拋開了現(xiàn)有載體的約束條件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文化衍生產品,此法設計的文化衍生產品更具創(chuàng)意性,需要設計師對文化設計符號可載體化的把控能力較高。元素載體化主要針對的文化符號為圖案、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這些文化符號都有著相似的特點,即它們既可以融入現(xiàn)有載體也可以脫離載體進行重塑。圖案的載體化即是將平面形轉化為立體形,在載體化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產品的結構、功能屬性進行轉化。特征形態(tài)和角色本身具備立體形態(tài)的特征,在載體化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產品結構、功能屬性進行形體的還原或變形處理,形成新的載體,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
3.元素再現(xiàn)法。元素再現(xiàn)法是將形成的文化設計符號運用再現(xiàn)、還原和重構的形式轉化到產品載體上或構建載體,形成文化衍生產品。主要針對的文化符號為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功能、情境和意境,其中材質、工藝、技藝、結構、功能等5種文化符號的再現(xiàn)方式為還原法,即將5種文化符號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特征通過還原將其與現(xiàn)有載體或重構載體結合,形成文化衍生產品;情境和意境2種文化符號的再現(xiàn)方式為重構法,即將場景式或意象式的文化特征構建成視覺圖案或場面(形態(tài)、角色、畫面、空間的綜合),并運用元素移植法或元素載體化的方法,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
4.元素綜合運用法。元素綜合運用法是將形成的文化設計符號通過移植、載體化、再現(xiàn)等綜合手段進行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針對的是全部的文化符號,形成的文化衍生產品具備2種及以上的文化特征,在方法的運用上針對要開發(fā)的文化衍生產品和文化符號綜合運用以上3種方法實施。
通過以上文化衍生產品構成要素成形方法的研究,獲得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的核心內容,形成“文化→文化因子提煉→文化因子轉化設計符號+產品載體選取和重塑+要素融合構造法=文化衍生產品”的基本方法框架,進而展開系統(tǒng)方法模型的構建,并通過文化設計符號、文化產品載體和要素融合構造法三要素的組合應用,實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
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模型分為三部分,即構成要素、要素成形方法和要素組合方式。首先,構成要素是提取文化衍生產品的組成成分,提取出構成文化衍生產品的三大要素,分別為文化設計符號、文化產品載體和要素融合構造法。其次,在此基礎上提出三大要素的成形方法:第一,文化的文化因子提取與設計符號轉化,其實現(xiàn)方式為將文化提取出11種文化因子,并運用4種方法將文化因子轉化為設計符號,實現(xiàn)文化到文化設計符號的轉化,供文化衍生產品設計使用;第二,文化產品載體的選取與重塑,其實現(xiàn)方式為現(xiàn)有載體的直接選取和運用產品設計理論、方法的載體重新塑造;第三,要素融合構造法,采用4種方法實現(xiàn)文化設計符號與載體的融合。最后為要素的組合方式,將文化設計符號、文化產品載體利用要素融合構造法形成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模型見圖1所示。
圖1 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模型
依據(jù)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模型展開文化設計符號的轉化和文化產品載體的選取與重塑,形成針對某一文化的文化設計符號庫和衍生產品載體庫,并在4種要素融合構造法的選取下,實現(xiàn)文化設計符號和文化產品載體的組合,完成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在三要素的組合過程中利用矩陣法展開,矩陣中縱坐標代表文化設計符號,橫坐標代表文化產品載體,縱橫坐標交點處的不同圖形代表不同的要素融合構造法,如圖2所示。至此完成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的應用。
圖2 文化衍生產品三要素組合方式矩陣圖
文化是產品的內涵屬性,產品是文化的載體和外延表現(xiàn),文化衍生產品是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與設計創(chuàng)意、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保護傳承的具體融合對象,文化可借助文化衍生產品的傳播力,拓展文化的受眾和文化認同,實現(xiàn)文化的多樣化傳承,亦可借助文化衍生產品的商品屬性實現(xiàn)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通過解構文化衍生產品構成要素,利用構成要素逐項求解再融合的方法路線和關鍵技術應用,構建了“文化衍生產品系統(tǒng)設計方法”,旨在為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提供系統(tǒng)的理論方法與開發(fā)路徑,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設計,并借助文化衍生產品助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