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飛
在“談輻色變”前,還是先弄清什么是輻射吧。輻射是指能量以粒子(如a粒子、β粒子)或者電磁波的形式向外擴散的現(xiàn)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以上,都會產(chǎn)生輻射。
輻射無處不在。穿越星系而來的宇宙射線、陽光中的紫外線,甚至我們平時所喝的水、呼吸的空氣里都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就連人類自身也無時無刻不在產(chǎn)生著輻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很多設備依賴電磁輻射才能工作,比如醫(yī)院的×光機、手機、無線路由器、通信基站、微波爐等。當然,還有很多設備不靠電磁輻射工作,但其工作中會發(fā)射電磁波,比如電吹風機、電烤箱等家用電器。只要用到了電,電會生磁,磁會生電,就會產(chǎn)生電磁輻射。舉個接地氣的例子,當你和我站在一起,你在向我輻射,我在向你輻射,周圍的桌椅板凳、鍋碗盆瓢也同時在向你我輻射。
所以,輻射并不可怕,也無法逃避,只要人體受到的輻射量不超過一定標準,就沒事。
從2G到5G,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shù)都經(jīng)歷著網(wǎng)速的變革。談到網(wǎng)速,我們就不得不談到一樣東西——基站。
5G時代,通信使用的頻率比2G/3G/4G更高,頻率越高導致能量衰減更快,因此5G的基站密度更大。那些你以為是椰子樹、空調(diào)外機、井蓋、建筑墻體甚至是路燈的物體,很有可能就是5G基站偽裝的。我們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豈不是輻射更強了?事實恰恰相反,基站越多,輻射越??!原來,基站越密集,基站發(fā)射功率就越小;與基站越近,手機的發(fā)射功率越低,電磁輻射也就越低。這就好比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里,兩個人在一起近距離說話,不用費力氣大聲喊,就能聽得很清晰。
中國國家標準《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對于(2~4.9)GHz頻率范圍內(nèi)的限值為(40~65.3)微瓦/平方厘米,這遠遠低于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推薦的1000微瓦/平方厘米限值標準。40微瓦/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我們拿太陽光來對比一下。根據(jù)太陽的輻射總功率以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再考慮地球的半徑,物理學家已經(jīng)算出,地球上太陽光的輻射功率面密度大約是1000瓦特每平方米,也就是10萬微瓦/平方厘米。也就是說,中國標準中基站輻射的強度,是太陽光照射強度的1/2500。因此,大可不必擔心5G基站數(shù)量多而產(chǎn)生的輻射也會增大,從而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光想著基站有輻射,天天拿在手里的手機更值得你去關注。雖然手機發(fā)射電磁輻射的功率只有基站的幾十甚至百分之一。但是由于電磁輻射的功率隨著距離平方反比下降,基站與人體的距離是以幾十米計的,而手機與人體卻是親密接觸。因此有可能手機帶來電磁輻射的風險更大。一個通信基站附近,手機距離基站的距離越近,需要的發(fā)射功率就越低,因為手機與基站之間的智能控制機制。會動態(tài)調(diào)整互相之間的通話信道、電磁輻射功率。就像兩個人玩投球,距離越近時,雙方只用更小的“力量”。就能把球投給對方。此時,就需要建設更多的、密度更大的基站,才能降低基站和手機的電磁輻射。
對普通民眾來說,最主要、最有效的避免電磁輻射的方法。就是增加和發(fā)射源的距離。比如,避免在基站天線發(fā)射電磁波方向近距離長期居留。當使用手機長時間通話時,可以采取免提方式,或者戴耳機(包括藍牙耳機)來避免手機緊貼頭部通話,這樣受到的輻射可能就會下降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5G時代,手機的主要功能已經(jīng)不再是通話,而是讓我們時刻在線,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手機不在通話狀態(tài)時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待機狀態(tài)”,而是時刻在連接數(shù)據(jù)網(wǎng)絡。
手機就像我們的千里眼、順風耳,它不再是一件電子設備,而是我們的“身體器官”,相對而言,我們并不需要對電磁輻射過度擔憂。
無線通信發(fā)射的電磁波隨著通訊距離的增大,能量逐漸衰減。因此,手機發(fā)射的信號在一定距離之后就接收不到,而需要通過基站進行通信中繼,這時,手機只能和附近的基站進行通信,再由基站通過光纖等方式和交換中心以及其他基站進行通信才能保持信號延續(xù),保證正常使用,因此手機離不開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