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純手工制作的精品掃帚嘍!楊木的把子,鋼筋的環(huán)子,銀身的盤繩,柳樹的頭……”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zhèn)大史家村一位叫郭紅軍的老人一邊嘴里吆喝著,一邊低頭趕制手里的活計。
只見,他挑選好上等的蓆芨草,用一雙黑色的大手從上到下反復摩挲著,過濾掉那些多余的草皮,之后將蓆芨草穿進鋼筋環(huán)一小截,再用一頭削出尖的木樁將蓆芨草底部敲打整齊,這是制成一把掃帚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這樣來回摩挲,手不疼嗎?”記者問。他咧嘴淡淡一笑:“不疼,習慣了?!蹦请p手,粗糙極了,遍布著老繭以及被草拉出的傷口。一個貧困戶,靠著扎掃帚,養(yǎng)活了一個家庭,并把扎掃帚變成了他引以為豪的“事業(yè)”。
今年66歲的郭紅軍小聲呢喃著:“以前我的命苦??!”
郭紅軍是個孤兒,小時候靠著政府救濟和鄰居們施予援手,勉強度日。2013年12月24日,是一個讓郭紅軍的生活苦上加苦的日子。那時郭紅軍在縣城工地當架子工,沒留神,從20米的高架上摔了下去。這一摔,郭紅軍的身體殘疾了,左腿摔成了三截,縫了157針,右邊的肋骨也全部摔斷了,能接上的只剩8根,他僅有的一點靠體力掙錢的指望也“摔”沒了。老伴患有胰腺炎、氣管炎等多種疾病,郭紅軍時常打趣妻子:病多得就跟毛線頭一樣,捋不清。2015年,郭紅軍被評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光靠政府不行,他為一家人的將來動起了腦子。想來想去,他便撿起小時候跟老人們學過的手藝——扎掃帚。之后,他與家人經(jīng)常去河西鎮(zhèn)割蓆芨草。郭紅軍說:“那里的草是實心的,不軟不容易斷,用來做掃帚最合適!”割草、選草、剝草皮、把草穿進自制的鋼筋環(huán)……制作每一把掃帚都要來回重復這些步驟,但他卻沒有不耐煩,只是更加精益求精。路過他家門口的村民們時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從白天勞作到黑夜,一絲不茍在家里扎著掃帚。
2017年,郭紅軍賣一把掃帚能掙17~18元,有些村民看不上他的工作,覺得那是“小錢”。但郭紅軍說:“小錢看不上,大錢就掙不來,小錢是大錢的‘根’。”除了扎掃把,他還搞了點副業(yè)。除了自己的0.2公頃土地外,他還要了別人不種的0.13公頃的土地,種了小麥、青稞等農(nóng)作物。他還養(yǎng)了幾頭母豬,一頭可以賣到3000元。他種地不光為了自己吃、賣錢,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加工成飼料,另外,扎掃帚剩余的草,他也用來喂牲口,這樣就節(jié)省了很大一筆買飼料的開支,賣豬賺錢同時又精打細算省了飼料錢。
最難能可貴的是,郭紅軍有一種“品牌意識”。凡是出自他手的掃帚,必屬精品。郭紅軍一天做兩把掃帚,一把花費5個小時。他說:“我的掃把保質(zhì)保量,每個重2公斤,絕對不會缺斤短兩、偷工減料。我會把草皮剝干凈,使用鋼筋而不是鐵絲固定,這樣做出的掃把質(zhì)量高,使用壽命長,不會邊掃邊散開?!彼€自己制作了一個小名片,上面寫著“精品掃帚,假一賠十”。
雖然遭遇不幸,但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郭紅軍忘不了黨和政府還有鄉(xiāng)親們對他的關(guān)懷與恩情。他覺得做出高質(zhì)量的掃帚,靠自己的努力脫貧就是對社會的回饋。由于信譽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好,不僅貴德縣各個單位前來訂購,他的掃帚還銷售到了青海湖、湟中、西寧等地。有的人還慕名打電話求購,他的一把掃帚賣到了35元。
“我一年能做1000把掃帚,能掙2萬元,現(xiàn)在扎掃帚掙錢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加上養(yǎng)豬、種地,還有產(chǎn)業(yè)到戶資金的分紅,去年我們家脫貧了。我還是想做好我的掃帚‘事業(yè)’,讓人們用上精品掃帚……”郭紅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