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君葆日記全集》中的戴望舒

      2019-01-15 12:39潘思婕
      西部論叢 2019年1期
      關鍵詞:戴望舒香港

      摘 要:《陳君葆日記全集》在展現(xiàn)陳君葆個人生活的同時,也記錄了他和當時眾多知名人士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其中關于戴望舒的記載,展現(xiàn)了戴望舒在香港時期的活動情形和人物形象,以及他與陳君葆等其他人士的交游事跡。這些內(nèi)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戴望舒屢次遭遇磨難的生活;二是戴望舒從事的有關抗日的文藝工作;三是戴望舒再次受挫的情感經(jīng)歷;四是戴望舒閱讀收藏書籍的愛好。這不僅對于有關戴望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20世紀學者交往史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陳君葆日記全集》 陳君葆 戴望舒 香港

      陳君葆(1898—1982),出生于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后來跟隨父親移居香港。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在香港大學任職,歷任馮平山圖書館館長、中文學院教授等職,是香港知名學者、愛國教育家和文學家。陳君葆素來有寫日記的習慣,從不間斷,從20世紀初起至1982年逝世,共寫下了110多本日記。這些日記在2004年7月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名為《陳君葆日記全集》。日記內(nèi)容十分豐富,留下了歷史的寶貴記錄,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極高的文獻價值,被香港學者譽為“大時代的證言” 。陳君葆是知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學者,與當時到香港的政治界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有廣泛的接觸和密切的交往。因此,日記中出現(xiàn)了當時中國大多數(shù)名人,有數(shù)百人之多,幾乎涵蓋了各個方面。有政壇知名人士,如宋慶齡、周恩來、何香凝、廖承志、柳亞子等;也有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郭沫若、陳寅恪、許地山、矛盾、戴望舒等。在涉及到的眾多人物中,關于戴望舒的記載有三十一處。這些記載不但展現(xiàn)了陳君葆眼中的戴望舒形象,也記載了戴望舒在香港時期的活動情形以及交游事跡。現(xiàn)從中勾勒出較為重要的記載,進行闡釋和說明。

      戴望舒在香港的這段日子,可謂是一座災難的里程碑。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他同許多文人一起來到香港,在香港淪陷時,他沒有及時離開,以致陷于日本人手中??箲?zhàn)勝利后,他依然留在香港,家庭的破碎,加上淪陷時期的蒙污經(jīng)歷,又使他遇到更大的挫折。他在香港的這段時期,生活中,屢次遭遇磨難,曾身陷囹圄,又被誣附敵。情感上,婚姻再次挫敗,完整的家庭再一次破碎。但苦難的經(jīng)歷,并沒有磨滅他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責任感,他從事著各種文藝工作,表達著自己內(nèi)心的熱與誠。無論境遇如何,他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愛好與追求,始終不忘讀書。

      一、生活:屢次遭遇磨難

      戴望舒在香港的這段時期,生活中磨難不斷。陷敵期間,他遭遇牢獄之災,被折磨得身體虛弱,哮喘加深;香港光復后,他又被誣附敵,讓剛見到光明的他又再陷深淵。

      1942年7月4日,陳君葆在日記中第一次提到戴望舒。他寫道:“上午到圖書館,不久戴望舒來訪,他是被釋出來了,但不知所犯何罪”。1942年,在香港淪陷期間,戴望舒在日軍大搜捕時被特務逮捕。《陳君葆日記全集》中的這條記載,記載了陳君葆與戴望舒的交往活動的同時,也記錄了香港淪陷時期,戴望舒身陷囹圄的苦難經(jīng)歷。自他被捕的牢獄生活,是一場人間地獄似的噩夢。暗黑潮濕的牢房,被血污浸染的鋪石,禁錮而冰冷的鐵柵,在這生與死就在一線之間的日子里,他甚至見到很多人從此沒有回來。但是日寇的殘酷折磨不但沒有使這位昔日的“雨巷詩人”屈服,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愛國之心。在獄中,他寫下了《獄中題壁》這首著名的戰(zhàn)斗詩篇,字里行間都抒發(fā)著他熱愛祖國、熱愛自由的強烈情感,寄托著對中華民族必然將會取得勝利、獲得解放的堅定信念和誓死不屈的頑強斗志,展現(xiàn)了一位中國文人的不屈鐵骨和剛毅靈魂。

      1943年8月31日,陳君葆“從東亞研究所出來順路到大同去走一遭看看望舒,靈鳳已出來了,相見之下不勝感慨,他面色灰白,似舉步不大健的樣子,屈指相隔已三個多月了”。陳君葆前去看望戴望舒的時候,見到了葉靈鳳。戴望舒之前因為從事抗日文藝活動而陷入牢獄之災,在此后,葉靈鳳也沒能夠逃過此難。1943年5月,葉靈鳳像戴望舒一樣,日本人也認定他為抗日分子,將他關押了三個多月。日記中的這段記載,正揭示了像戴望舒、葉靈鳳這樣的愛國文人們在香港淪陷時期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窘迫境地,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1943年11月2日,陳君葆在日記中寫道:“島田謹二,據(jù)我看是一個很好名的人,”而“望舒說他是個書呆子,也許是稍慎重其批評而已”?!吧髦仄渑u”,日記中的這條記載,映射出在香港淪陷期間,時局的嚴峻和敏感。

      1946年4月20日,“今日向晚戴望舒來訪。他說他們要到上海去”。 在香港淪陷后的幾年時間里,戴望舒是在難挨的痛苦中掙扎度過的。他熱愛祖國,熱愛美好的生活,心中充滿向往,但是他不敢去戰(zhàn)斗。1946年1月1日,何家槐、黃藥眠、陳殘云、韓北屏、司馬文森等21人又聯(lián)名寫了一封《留港粵文藝作家為檢舉戴望舒附敵向中華全國文藝協(xié)會重慶總會建議書》。建議書中說戴望舒在香港淪陷這段時間,與敵偽有所來往,附件中還附有三條證據(jù)。建議書中不同意由戴望舒主持通訊處,要求重新組織新的文協(xié)香港分會。雖然后來進步文藝界糾正了對戴望舒的錯誤判斷,認為“建議書”這一事件,是由于對生活在淪陷區(qū)的作家的政治、思想和工作情況缺乏全面真切的了解所造成的誤解。但是在建議書事件發(fā)生后不久,一個新的港粵分會就代替了文協(xié)香港會員通訊處,不久戴望舒又丟了《新生日報》的工作。接二連三的遭遇,使戴望舒感到苦悶和彷徨,于是,他便于1946年3月和妻子、女兒一起離開了香港,返回了上海。

      二、工作:抗日文藝活動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戴望舒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拘泥于個人的小我情感,而要著眼于整個民族的遭遇。他在香港的這段時間里,投身在各種抗日宣傳的實際工作中,推動著抗日文藝運動的進行,抒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忠誠。

      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占上海之后,戴望舒和其他許多文人一樣,都紛紛逃離上海,輾轉千里去了相對較為安全的香港。戴望舒本來沒有打算長期留在香港,而是計劃安頓好家庭以后,就去參加文藝界的抗敵工作。而在此時,正在籌辦的《星島日報》急需一名副刊主編,機緣巧合之下,戴望舒便擔任了《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的主編,副刊于1938年8月1日與日報同時誕生。在此后,戴望舒憑借《星座》這片陣地與香港島這一特殊環(huán)境,編寫發(fā)表了大量宣傳抗日的文學作品,《星座》由此成為了香港進步文藝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英日產(chǎn)生了尖銳的利益沖突。港英當局為了維持英日關系,避免刺激日本方面,設立了特別的檢查機構,對宣傳抗日的言行實行防范和管制。這段時間里,《星座》又辦得極好,自然成為了被主審的目標。戴望舒就只好盡量不使用敏感的文字,采用比較含蓄的手法從側面進行諷刺,不得已時甚至直接用空白版面應對,以表達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聲抗議。1942年12月,日軍攻陷了香港,當時滯留在香港的各界知名華人幾乎都被逮捕審問,戴望舒也不例外。他因為主編《星座》宣傳抗日而被捕,《星座》也由此??j惥嵩谌沼浿谐醮翁岬酱魍鏁r寫道:“他是被釋出來了,但不知所犯何罪”,這也正是戴望舒被捕入獄的原因。1948年8月3日,日記中又寫道:“金應禧到圖書館來訪;隨著薛汕亦來,并擬在《星島》開個《民風》雙周刊。關于主持者我又想到望舒來了”。而陳君葆想到戴望舒,正是因為戴望舒曾經(jīng)擔任過《星島》副刊《星座》的

      主編。

      1945年6月2日,“水云樓隨筆寫了《雜感一束》約一千字,因為前已答應了望舒,而且這次他們送《文藝周刊》稿來時又故意留起地位”。戴望舒被保釋出獄后,內(nèi)心始終保持著愛國的堅貞,但在嚴峻而又殘酷的形勢下,他身為一個柔弱的知識分子所能做的又是有限的。他與黃魯、萬揚一起合資開了一個名為“懷舊齋”的舊書店,但是因為經(jīng)營不善,不久之后就關閉了。后來,又與葉靈鳳一起負責編輯了《華僑日報·文藝周刊》、《香港日報·香港文藝》、《香島日報·日曜文藝》,他還負責編輯了《香島日報·新譯世界短片杰作選》專欄等。日記這里所提到的《文藝周刊》,就是1994年戴望舒與葉靈鳳負責編輯的《華僑日報》的副刊。這個副刊的出現(xiàn),正像許多文藝愛好者所呼喊的一樣,兩年以來,南國的文藝園地實在是太荒蕪了。在香港淪陷的三年多時間里,戴望舒書寫著各種文字,在香港的報刊上發(fā)表,力求在這些文字中保存著自己靈魂的最后一片凈土。但在淪陷期間,這些報刊為日軍所控制,不得已時戴望舒就采用“開天窗”的形式,“故意留起地位”,無聲地表達對日軍的抗議。

      1945年11月18日,陳君葆“下午回來,望舒家里的茶話會幾乎忘卻;趕到那里已四點半了,桂黃等均在,如此抗戰(zhàn)文協(xié)會員到的滿七人了,因此也不妨開分支會了,免墮廣州的惡劣環(huán)境”??箲?zhàn)文協(xié),即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漢,并在成立后立即在各地籌建分會,征集會員,戴望舒在此年參加了文協(xié)。這一時期,香港云集了眾多的政治、文化界人士,香港迅速成為了抗戰(zhàn)初期政治、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1938年底樓適夷到香港主持文協(xié)香港分會的籌備建立工作,戴望舒由總會函聘參加籌建工作。在這前后幾年時間里,戴望舒一直活躍其中,為這個協(xié)會做了許多實際工作。日記中的這條記載,記述了戴望舒以及以他為代表的愛國文人們,在嚴峻、惡劣的時代環(huán)境下進行的文藝界的愛國救亡運動。

      三、情感:婚姻再次受挫

      在香港的這段時間里,戴望舒除了在生活上屢次遭遇磨難、身體上飽受病痛折磨,又再次遭遇了婚姻的挫敗,家庭的支離破碎。多重的打擊與壓力,讓他決意離開香港,遠離困擾。

      1949年1月29日,“傍晚葉靈鳳、林煥平夫婦與他們的小孩子們連同馬文山等來拜年,滿滿地坐滿一屋子。由靈鳳處知到(道)望舒又離了婚。他現(xiàn)在和他兩個女兒住在靈鳳家里”。1942年5月,戴望舒與楊靜結合,從此,他的家庭生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顿泝?nèi)》這首詩,可以看出他新婚后的心境,他欣賞妻子“明媚的朱顏”,受著妻子“光彩的熏沐”,這首詩處處都傳達出他溫馨而親切的愛和不想遮掩的幸福之感。包括在《偶成》這首詩中,對于“生命的春天”、“燦爛的微笑”、“一切好東西”、“象花一樣重開”等美好景象的歌唱,這是在戴望舒筆下難得一見的??墒?,由于兩人年齡與性格的差異,再加上兩人婚前缺少深入的溝通與了解,結婚后不久便產(chǎn)生了各種矛盾。1948年末,楊靜就移情他人,提出了離婚。戴望舒雖然竭盡全力卻也無法挽回,最終同意了離婚,孤獨地領著兩個孩子寄居在葉靈鳳家中。并且這時候戴望舒的哮喘病已經(jīng)很深,這也是他沒有一同前去拜年的原因?;橐龅拇鞌 ⑸畹哪ルy,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戴望舒的精神與肉體承受著雙重的負擔,讓他“不想在香港住下去,決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榮一點”,可見其中包含了多少的心酸。1949年3月12日,“戴望舒走了,與卞之琳同行。靈鳳請晚飯,本是為送望舒,但他船期定了來不及”。卞之琳從英國回國,經(jīng)過香港,戴望舒便和他結伴一起去了北平,離開了香港,結束了多年的災難歲月。

      四、愛好:收藏閱讀書籍

      雖說文人們都愛好讀書,而戴望舒則是更甚。他不但熱愛閱讀書籍,也熱愛收藏。他在香港巨變這一時期,也不忘記讀書,經(jīng)常前去馮平山圖書館閱讀書籍。

      1942年8月4日,陳君葆在日記中記載道:“上午葉靈鳳與望舒到館來訪,望舒念念不忘念書,他真有點書呆子的性格。說他思想左傾,那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戴望舒在法國巴黎留學的時候,最喜歡流連于塞納河畔沿岸的書攤。雖然自己獨自一人身處他鄉(xiāng),手中又沒有錢,甚至衣食都沒有著落,對于書籍不能大量購買,也不能高價羅致,只能是偶然發(fā)現(xiàn),攜歸珍藏。但是經(jīng)過日積月累,還是收集了不少。當時身為窮學生的他,要是只花費幾法郎就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書攤上買到一本意想不到的珍貴的書,便會欣喜若狂?!蛾惥崛沼浫分械倪@條記錄,展現(xiàn)了戴望舒在陳君葆眼中的形象,也正是戴望舒的性格和愛好的展現(xiàn)。戴望舒平時話語不多,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文章,戴望舒的第一任妻子穆麗娟曾抱怨說過“望舒的第一生命是書,妻子女兒則放在第二位”。也正因為如此,戴望舒對穆麗娟缺乏應有的關愛與體貼,久而久之,造成夫妻關系的疏遠、冷淡乃至對立。此外,甚至在香港淪陷之時,眾多文化界人士都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下安全撤離了香港,到達了后方,而戴望舒卻沒有走。至于他沒有走的原因,在抗戰(zhàn)勝利后,他在同杜宣談話時解釋說當時不走是因為“他舍不得這一屋子多年收集起來的好書,他怕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后,在1943年1月26日,陳君葆“午后訪靈鳳,望舒也在,大家似均感精神食糧缺乏而希望圖書館能早日開放”。香港淪陷后,在1942年1月的時候,日軍突然大肆搜查香港大學,并封閉了由陳君葆所管理的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而戴望舒、陳君葆、葉靈鳳這些熱愛讀書的文人們都希望圖書館能夠盡快恢復開放,以滿足精神所需。從以上這些記錄中,都可以看出戴望舒對書籍的

      熱愛。

      除上述內(nèi)容外,《陳君葆日記全集》中還有多處關于戴望舒的記載。這些記載,均詳細真切地再現(xiàn)了戴望舒在滯留香港這段時期,與各方人士的交往活動與交游事跡。

      結語:

      《陳君葆日記全集》是陳君葆生活經(jīng)歷的直接記錄,因此,與有關戴望舒的其他研究相比,日記中關于戴望舒的記載,更加具有一種當事人的“在場性”,也能更加清晰地還原發(fā)生的歷史場景。無論是戴望舒在香港的重大活動經(jīng)歷,還是日常交往活動,日記中皆有述及。其中,戴望舒在香港時期的重大活動經(jīng)歷,在有關戴望舒的其他研究中,已有很多相關內(nèi)容,日記可起到印證的作用。而戴望舒在香港時期與陳君葆及其他人士的日常交往活動,在有關戴望舒的其他研究中,很少有如此詳盡的記載,在此,日記可裨補相關研究的缺漏。

      從《陳君葆日記全集》中梳理出有關戴望舒的記載,并參照其他材料相佐證,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這些內(nèi)容反映出了戴望舒在香港時期的活動情形。展現(xiàn)了他生活遭遇的苦難,情感遭遇的挫敗,也展現(xiàn)了他在抗日文藝運動方面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其次,這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戴望舒的性格特點及其興趣愛好。他熱愛閱讀和收藏各種書籍,即使環(huán)境艱難,也不曾間斷,展現(xiàn)了他嗜書如命的生動形象。再次,這些內(nèi)容詳細、豐富地記載了戴望舒與陳君葆等其他人士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在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這段時間里,“國內(nèi)有許多文化界人士聚居香港,當時陳君葆與他們一道,共同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這也為香港原有的殖民主義文化增添了中華民族的色彩”。這是當時文化界人士交往的一個縮影,這不但對于關于戴望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20世紀學者交往史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海燕:《文壇雙杰戴望舒與葉靈鳳》,《文史春秋》2009年第2期。

      [2] 盧瑋鑾:《戴望舒在香港的著作譯作目錄》,《香港文學》1985年第2期。

      [3] 馮亦代:《戴望舒在香港》,《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

      [4] 葉靈鳳:《憶望舒》,《華僑日報·文藝周刊》1950年第127期。

      [5] 盧瑋鑾、鄭樹森:《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版。

      [6] 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7]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8] 王彬:《戴望舒 穆麗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9] 陳丙瑩:《戴望舒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10] 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V頁。本文所引《陳君葆日記全集》均為此版,就不再一一標注。

      作者簡介:潘思婕(1995.8-),女,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2017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戴望舒香港
      蕭紅墓畔口占
      在天晴了的時候
      香港ifc商場夏日呈獻
      煩憂
      香港ifc商場 本季好FUN樂
      香港ifc商場
      寄錯情書抱得美人歸
      香港
      煩擾
      阿克| 沁源县| 兴安县| 绥化市| 长阳| 伊春市| 万山特区| 三明市| 永福县| 盈江县| 韶关市| 镇巴县| 肥东县| 灵川县| 马鞍山市| 澄迈县| 石嘴山市| 济南市| 荔浦县| 安徽省| 隆化县| 绥芬河市| 垦利县| 郸城县| 思南县| 迁西县| 古交市| 五原县| 太仆寺旗| 宜兴市| 大丰市| 长治县| 花莲县| 石阡县| 扎鲁特旗| 浑源县| 汝城县| 都昌县| 喀喇沁旗| 宜都市|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