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丹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拍照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剪刀手”這個姿勢是人們最常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戰(zhàn)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做出類似“V”的手勢,以此向勝利與和平致意。到如今,這個被稱為“剪刀手”的手勢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拍照姿勢。但是,最近“拍照比剪刀手會泄露指紋信息”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fā)網友熱議。
2019年9月15日上午,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上海地區(qū)舉行活動。在楊浦區(qū)創(chuàng)智天地下沉式廣場“全民體驗日”的主會場中,有一個專門的展位介紹,拍照時如果鏡頭距離夠近,“剪刀手”照片通過照片放大技術和人工智能增強技術,就能將照片中人物的指紋信息還原。
上海信息安全行業(yè)協會副主任張威說:“基本上,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還原出被攝者的指紋,在1.5米至3米的距離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出50%的指紋,只有超過3米拍攝的照片才會難以提取其中的指紋?!敝讣y信息被提取后,通過專業(yè)材料制作成指紋膜,可被不法分子用于各種通過指紋技術來識別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紋門鎖、指紋支付等。所以專家提醒,不要向陌生人提供指紋,不要在不可信的設備上錄入指紋,也不要在3米內拍攝“剪刀手”照片,更不要在網上亂發(fā)帶有指紋信息的照片。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剪刀手”第一次和指紋識別尷尬“相遇”。早在2014年,德國的一場黑客聯盟會議上,有黑客組織從網上下載了一組德國國防部部長的高清照片,他們從中挑選了幾張包含手部特寫信息的照片,用一款專門識別指紋的軟件,提取到了德國國防部部長的指紋。
2017年,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給出研究結論:用204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在不同距離拍攝人像,同樣通過照片放大和人工智能增強技術,在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能夠100%還原出被攝者的指紋,在1.5米至3米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出50%的被攝者指紋。這一說法和張威的提醒一致。
通過拍照獲得的指紋真能解鎖嗎?2018年5月,在北京百度安全活動中,一位叫灰灰(化名)的小伙子,在現場展示了生物識別到底有多不靠譜,其中就涉及指紋和虹膜識別。在活動現場,灰灰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和設備,幾分鐘內就“復制”出了一枚指紋,拿著它們無論是打開手機還是指紋鎖都沒有問題。聽到這,你是不是有點慌?不過,灰灰強調了兩點:首先,對照片的精度和亮度有要求,放大后不能很暗,也不能模糊,這樣才能夠獲取精準的指紋信息。換句話說,這件事通過大部分手機是完成不了的,何況現在許多手機還自帶美顏功能,別說指紋了,連抬頭紋都被磨平了。所以,拍照獲取指紋,聽上去簡單,除非是有人刻意為之,且擁有專業(yè)的攝影器材,否則也很難成功。其次,拿到指紋后做的硅膠指模,只能用來解鎖沒有活體指紋識別的手機或者智能鎖,并不是所有指紋鎖都能被輕易破解。
事實上,技術沒有原罪,照片放大技術和人工智能增強技術成為盜取他人指紋信息的工具,無疑背離了“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因此,化解拍照比“剪刀手”泄露指紋信息引起的公眾個人信息安全焦慮和網絡安全焦慮,關鍵還是要靠法律和技術手段切實保障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