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偉 東港市中心醫(yī)院 腫瘤外科 (遼寧 東港 1183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方法: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22例進行研究,依據(jù)手術治療方案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行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各61例,記錄兩組術后恢復速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術中損害及術后恢復速度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4%,對照組為11.48%,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腹股溝疝治療中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利于促使患者術后盡快恢復,盡早解除不適,縮短住院時間,并減少并發(fā)生發(fā)生,治療價值較高。
腹股溝疝在男性群體較為常見,臨床認為是由于腹壁肌肉強度降低,腹內壓力增高等引起,早期癥狀不明顯,多在劇烈活動時伴隨疼痛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則不活動時也伴隨不適,甚至影響行走和工作[1]。傳統(tǒng)疝修補術在該疾病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通過腹部切口和修補治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伴隨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多等問題,不利于術后快速恢復,尤其患者接受度較低[2]。而如今微創(chuàng)手術受到重視,如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能夠在微小創(chuàng)傷下完成治療,利于減少身體損傷,促使術后盡快恢復[3]。為此,本次研究對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進行了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22例進行研究,依據(jù)手術治療方案分組各61例,經(jīng)B超檢查診斷確診,滿足《外科學》中關于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4]。對照組男患者42例,女患者19例,年齡在22~58歲,平均(42.31±3.95)歲,病程2~25個月,平均(15.68±1.86)個月;觀察組男患者40例,女患者21例,年齡在22~60歲,平均(42.01±3.89)歲,病程2~25個月,平均(15.71±1.81)個月;排除腹部手術史患者、臟器功能嚴重損傷患者等。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1 對照組。術中給予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切口位置沿腹外斜肌纖維開展,逐層分離,探查疝囊,提起精索,隨后固定腹內斜肌、聯(lián)合腱,將精索置于腹內外斜肌之間,逐層縫合。術后密切觀察,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術中協(xié)助患者取頭低腳高位,側臥位,選擇肚臍上方切口,長度2cm,深度以接觸腹部肌肉前鞘為準,分離肌肉后進入腹膜間隙。選擇肚臍下方2cm進行穿刺并置入套針,建立氣腹,維持氣腹壓12~14mmHg。詳細探查腹腔后,借助腹腔鏡進行疝囊游離,結扎疝囊頸。針對疝囊無法全部進入陰囊患者,無需完全分出疝囊,結扎頸部后切斷。隨后將補片覆蓋恥骨,觀察完全覆蓋后,拔出套管,解除氣腹。當腹膜恢復后,壓迫固定補片。術后密切觀察。
記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6h疼痛程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含陰囊血腫、切口感染、尿潴留、異物感等。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將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42.53±6.56)min、切口長度(2.53±0.45)cm、 術 中出 血 量(22.25±4.62)mL、術后6h疼痛程度(2.94±1.03)分、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2.53±2.34)h、住院時間(5.33±1.07d);對照組手術時間(65.86±7.94)min、切口長度(7.22±1.24)cm、術中出血量(52.43±8.93)mL、術后6h疼痛程度(5.22±1.46)分、術后下床活動時間(32.52±6.27)h、住院時間(8.91±1.43)d;即觀察組術后恢復速度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17.69、27.76、23.44、9.96、23.32、15.65,P<0.05。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中切口感染1例,發(fā)生率為1.64%,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中陰囊血腫2(3.28%)例、切口感染3(4.92%)例、尿潴留1(1.64%)例、異物感1(1.64%)例,發(fā)生率為11.48%,觀察組并發(fā)癥明顯更低,差異顯著,χ2=3.89,P<0.05。
目前臨床將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直疝和腹股溝斜疝,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主要通過疝囊結扎和腹股溝管壁修補治療,需要麻醉后進行腹部切口,導致術后伴隨強烈的切口疼痛程度,且切口大以導致較大的出血量,增加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即存在諸多弊端[5]。如今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受到重視,其主要利用腹腔鏡進行詳細探查,無需較大切口,減輕術后疼痛程度,而且術中無需分離精索,且可在盡量避免對腹股溝區(qū)破壞情況下完成治療,減少對臟腑組織的影響,利于提高手術安全性,促使患者盡快恢復。而且該術式經(jīng)由腹膜前達下腹壁后方進行操作,幾乎不會引起不適,生物兼容性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損害及術后恢復速度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4%,對照組為11.48%,差異顯著,P<0.05,表明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具有術中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勢,促使患者術后盡快恢復正?;顒幽芰?,減輕疼痛程度,早日出院,尤其不會引發(fā)嚴重或較多并發(fā)癥,治療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效果相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充分發(fā)揮微創(chuàng)優(yōu)勢,減少并發(fā)癥,加快恢復速度,屬于高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