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小時候,趙曉勇的爺爺是村里的老支書,退職后村里贈閱了《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揚州日報》等報刊。趙曉勇放學回家做完作業(yè)就開始翻看報紙,除了時事,他看得比較多的是文學副刊、評論等欄目。那時候,他心里就有個朦朧的愿望:如果成為一名記者該多好。
剛進入揚州大學時,趙曉勇有心要把揚州城好好逛一逛,就花50元買了一輛舊自行車,騎遍了揚州的大街小巷。
那年春節(jié),去表叔家拜年,表叔是高中老師,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院(后合并于揚州大學)。他問到趙曉勇業(yè)余時間都在干什么,趙曉勇如實相告,表叔建議說:“學習之余,可以有個好的愛好,計算機、寫作等,都可以,將來對個人成才、走向社會都會有幫助?!?/p>
表叔這一說,趙曉勇幼時對記者一職的向往被激發(fā)了起來,他又開始讀起報來。這時候,他讀的是校報,每個欄目都不放過,讀著讀著,少不了會對校報上的新聞“評頭論足”一番。因為校報上刊登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讀時既有親切感,又忍不住想,這我可以寫啊。
說干就干,趙曉勇就學著報紙上新聞的格式,認認真真地寫了幾篇自認為不錯的稿子,但卻沒有勇氣投出去。可是,越是不敢投,越是想寫。終于有一天,吃過午飯,他瞞著同學,騎上他那輛舊自行車到學校本部《揚州大學報》編輯部去送稿。遺憾的是,編輯部鐵將軍把門,他就把稿子從門縫塞了進去。緊接著,就是漫長的等待,希望下一期的報紙上能有自己的名字。然而,投了幾次,愿望都沒有實現(xiàn),他漸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段時間過去之后,一位經(jīng)常在校報上發(fā)表文章的學長找到趙曉勇,并捎來了編輯部老師的話:最近是不是學習緊張,怎么沒有寫稿?有時間去和編輯老師們談談。
第二天,趙曉勇就懷著激動的心情去了,經(jīng)過與老師們一番交談,收獲了一句至今難忘的話:好新聞不是想出來的,而是靠腿跑出來的。
這一次談話,給了趙曉勇鼓勵,不僅自此有新聞稿件開始發(fā)表,對新聞也有了更多的理解,知道了新聞并不是新人新事的簡單描寫,新聞更載有思想,負有良知,擔有責任。記者的意義不止于記錄者,更是思想者、“傳教士”、實干家。
后來,趙曉勇在《揚州日報》《揚州晚報》《江蘇共青團》《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章。2000年暑假,他和另外三名同學參加校暑假社會實踐宣傳報道工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央、省級媒體上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
畢業(yè)前夕,當許多同學還在為工作奔波之時,已有數(shù)家媒體接受趙曉勇去工作。他先在《生活周刊》《揚州廣播電視報》實習,2001年6月畢業(yè)后,便選擇留在《揚州廣播電視報》工作。2002年底,進入向往已久的《新華日報》,并被派駐泰州,成為《新華日報》泰州市記者站記者。
成為一名記者,趙曉勇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就是:“青年記者就要‘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吃苦在前,和時間賽跑,是每一名記者都應該做的。”多年來,他一直是這么實踐的。除了平常工作中的加班加點,無論何時,只要報社、地方政府部門有召喚,他立即就投入到新聞采寫中。結婚當天還在采訪、第二天又投入工作;深更半夜被通訊員“叫醒”,起床連夜趕到新聞現(xiàn)場;冒著大雨,步行七八里路去找尋采訪對象。
趙曉勇至今發(fā)表文章若干、獲獎無數(shù),但他明白,好的新聞作品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新聞無時不在,他得時時繃緊了“新聞天線”。2003年,我國優(yōu)秀防化專家郁建興在伊拉克執(zhí)行完核查任務返回巴格達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成為聯(lián)合國自1991年對伊武器核查以來第一位因公殉職的核查員,為維護世界和平獻出了年僅38歲的寶貴生命。
當時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些關于此事的報道,但都沒有提及郁建興是靖江人。一天晚上,趙曉勇躺在宿舍里看電視,無意間從新聞里的一句話中獲知這條信息,他立馬打電話給當?shù)匦麄鞑块T的一位熟人,對方也不知情。第二天一早,他就叫上同事冒雨奔赴靖江,幾番查詢后終于得到了確鑿信息。巧的是,當天上午,郁建興生前所在部隊的領導前去老家慰問,趙曉勇在第一現(xiàn)場進行了報道,并被《新華日報》刊發(fā)。
從業(yè)17年來,趙曉勇在國內(nèi)重點報刊上發(fā)表新聞作品2000多篇(幅),新聞作品獲“江蘇新聞獎”、省報紙好新聞、全國省級黨報新聞獎等省級以上獎項30多篇(次),出版專著3部,在新聞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26篇,主持、參與省市哲學社科等課題3項。
2009年11月,趙曉勇應芬蘭媒體服務機構Finnfacts的邀請,參加在芬蘭舉行的清潔能源聚集中國市場國際媒體和其產(chǎn)業(yè)接口服務媒介活動。短短5天的行程,趙曉勇特別關注了當?shù)仄髽I(yè)、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采寫了這樣一些事情:在芬蘭生活,要上的第一課就是如何撿垃圾;十多年沒聽說過有企業(yè)偷排被處罰;女孩子喜歡男朋友,更會喜歡男朋友有一輛環(huán)保型汽車……經(jīng)過芬蘭之行的采訪,趙曉勇深切感受到,相比“高大上”的環(huán)保理念、科普教育,這些細節(jié)、故事,更容易讓人接受。
從芬蘭回來不久,泰州市先鋒單車俱樂部12名車友的一個舉動引起了趙曉勇的注意。這12名車友決定從江蘇省泰州市一路騎行到遠在南京的省人民醫(yī)院,看望一位白血病患者。這一次的采訪經(jīng)歷,讓趙曉勇覺得,一邊騎行,一邊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低碳環(huán)保、公益慈善、陽光運動、健康和諧”的理念值得推廣。于是,經(jīng)過多次采訪、交流接觸后,趙曉勇成為俱樂部的一員,并逐漸成長為骨干成員。
結緣赤子之心環(huán)境文化交流中心,同樣因為采訪。泰州地處長江邊,“赤子之心”專注“母親河”的環(huán)保宣傳和校園環(huán)保教育。在趙曉勇看來,環(huán)保意識的養(yǎng)成,最好在一個人的童年時代就開始行動。趙曉勇和團隊成員策劃了很多方案:環(huán)保公益講座、植樹活動、書畫大賽、社區(qū)活動、演講比賽、作文比賽等,以期通過這種種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
2018年9月,趙曉勇參與策劃、報道的“絲路信使”萬里騎行牽手公益活動獲得省志愿者交流大會金獎項目。“絲路信使”國際自行車比賽是中國體育史上首個跨越國境的超長自行車挑戰(zhàn)賽,該賽事被列入“江蘇省2018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十大工作要點”,于2018年7月22日在泰州啟程、8月29日抵達終點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途經(jīng)30多座城市,總行程達6199公里?!敖z路信使”萬里騎行牽手公益活動為沿途中小學、教學點捐贈圖書、衣物、文具、玩具等物,預計受助的中小學生達到3250人,并適時開展100個“微心愿圓夢”等活動。
從一名記者到一名環(huán)保公益達人,趙曉勇希望在“環(huán)保+公益”這一領域做得更為專業(yè),在理想之路上越走越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