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2018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fā)現(xiàn),引領科技發(fā)展,直接體現(xiàn)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兑庖姟访鞔_提出,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tǒng)領域期刊;既要提倡借鑒世界一流大刊的先進經驗,還要探索一條創(chuàng)新超越的全新道路,打造獨立自主的一流學會、一流大刊。
近一年來,圍繞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問題,政府部門以及學術界、期刊界齊心協(xié)力,積極探討,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進行推進。不久前,中國科協(xié)、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五年為周期,面向全國科技期刊系統(tǒng)構建支持體系。這個計劃力度大、資金多、范圍廣。它是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核心目標,針對我國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yè)鏈上的關鍵短板,系統(tǒng)構建支持體系。
與科技期刊并駕齊驅、同等重要的,是社科類學術期刊(下文簡稱“社科期刊”)。據(jù)中國期刊協(xié)會會長吳尚之講,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近幾十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fā)展,不僅數(shù)量發(fā)展到了2600多種,而且學術水平平穩(wěn)提高,形成了門類齊全、能基本滿足科學研究交流需要的學術期刊體系,為推進社會科學研究、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他同時從更高標準指出我國社科期刊在學術質量、融合創(chuàng)新、國際影響力、傳播力等方面的明顯不足與努力方向。筆者認為,提高我國社科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出版水平,打造獨立自主的一流社科期刊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了。
社科期刊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與使命。我們注意到,過去提“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現(xiàn)在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標志著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職責、戰(zhàn)略要求的變化與發(fā)展。這個“構建”不是空話,最終落實在三大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學科的發(fā)展,學術的進步,話語權的獲得,都是需要工具或載體的,學術期刊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習總書記指出,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這就是學術話語權、理論話語權的問題。倘若我們沒有世界一流、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認可并廣泛傳播的社科期刊,就無法打破西方的學術話語霸權,也無法有效地塑造中國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話語體系與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有著內在聯(lián)系,社科期刊往往與它們水乳交融,期刊的作用如何更好發(fā)揮,體系建設和期刊建設如何互生共榮確實還值得深入研究。
社科期刊在大學“雙一流”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責與使命。在我國,高等院校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第一主力。筆者在《“雙一流”建設更需要一流的大學出版》一文中,特別強調了作為學術出版重要方面軍的學術期刊的重要作用與特殊功能。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一個報告使我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觀點?!丁半p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科學術實力分析報告:基于2016—2018年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數(shù)據(jù)》顯示,三年被轉載論文2萬多篇,其中涉及高校940家,而“雙一流”建設高校數(shù)量不足被轉載高等院校數(shù)量的1.5%,文章轉載總量卻達到了高校轉載總量的71%,這種絕對優(yōu)勢十分明顯。事實證明,“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自辦社科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二次文獻轉載等方面有著十分優(yōu)越的條件,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中國大學若要在社科領域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在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建設方面更多地得到世界同行認可,同樣需要辦好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社科期刊,并且逐步建立起既獨立自主又參與國際競爭的文獻生產、傳播和評價體系。
如何提高我國社科期刊出版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社科期刊功能的異化、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體系的明顯缺陷,以及越來越多的高水平論文外流,都嚴重制約著我國自己社科期刊的健康發(fā)展。可見,直面問題,進一步搞好期刊戰(zhàn)略定位,抓好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針對性破解道道難題等都很重要。即便是在社科期刊家族中,人文期刊與其他社科期刊也有明顯區(qū)別,需要分類指導,抓住特點,采取不同建設策略。至于期刊數(shù)字傳播平臺的搭建,開放存取資源的管理與服務,都是打造世界一流社科期刊的題中應有之義,需要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對策。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