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為
島內主要政治勢力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qū)兩項選舉博弈更趨激烈。目前,國民黨、民進黨、柯文哲任黨主席的臺灣民眾黨等都在積極布局,郭臺銘動向也備受外界關注,選情復雜多變。
從島內政治生態(tài)看,盡管有一些“小綠”“小藍”政黨,但基本無法對國民黨、民進黨形成大的挑戰(zhàn),因此,藍綠基本盤主要支持對象仍將是國民黨、民進黨。從政治利益關系看,雖然藍綠基本盤的民眾對各自支持的主要政黨存在不少不滿,但2020年大選事關這些支持群體的根本利益,如果對方的利益代表政黨上臺,受損最大的將是己方,尤其這次對于藍營選民而言更是如此,其在民進黨執(zhí)政三年多里被打壓迫害尤深,更希望拉民進黨下臺,因此在選戰(zhàn)進入最后階段,基本盤各自歸隊是大趨勢。從選戰(zhàn)主軸看,蔡英文及民進黨今年初以來就把打“主權牌”“安全牌”“兩岸意識形態(tài)牌”等作為選戰(zhàn)主軸,尤其近段時間以來不斷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制造“綠色恐怖”等一系列做法,明顯透露出其就是要把2020年大選打成所謂“維護臺灣主權”和“親中”、反對“一國兩制”和支持“一國兩制”的決戰(zhàn),其意圖就是掩蓋執(zhí)政不佳、兩岸關系處理不好的軟肋,削弱國民黨打“經濟牌”“民生牌”的效應。從國民黨應對來看,還沒有很好的招數能把主戰(zhàn)場拉回到內務、民生等議題上,在“主權”、兩岸、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還在跟著民進黨走。隨著這些選戰(zhàn)主軸延續(xù),藍綠基本盤在此催化下,最終對決將避免不了。
目前看,藍綠基本盤力量對比基本持平,剩下約3-4成中間選民成為各方爭奪的關鍵,誰更能贏得中間選民,誰就能獲得更大勝選機會。今年選舉在爭奪中間選民方面,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變數,就是中間力量代表柯文哲的動向。如果柯文哲不參選,許多支持柯文哲的中間選民流向就十分重要,很大程度會取決于柯文哲更傾向于和哪一方政治力量走得更近。如果柯文哲參選,情況將異常復雜。首先,柯文哲能不能確保鞏固住中間選民,并爭取到更多淺藍、淺綠的支持,如果柯文哲能爭取到這些選民支持,其將和國民黨、民進黨參選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次,如果柯文哲參選后,不能完全抓住這些中間選民,使得這個板塊的選民朝國民黨、民進黨分流,那么柯文哲可能在競選中處于被動。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柯粉”仍會有一定基數,倘若選舉最后階段逐漸形成棄保效應,這部分挺柯選民流向將成為選舉天平傾斜的重要一節(jié)。
8月6日,臺灣民眾黨召開創(chuàng)黨大會,柯文哲當選首任黨主席,主張該黨為柔性政黨,走“中間路線”,回避兩岸政策等敏感議題,允許黨員擁有雙重黨籍且不收取黨費,試圖擴大黨員規(guī)模,重點布局立法機構選舉,將提名黨籍代表參選分區(qū)及不分區(qū)民意代表。同時,鴻海集團創(chuàng)始人郭臺銘是否參選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一是2020年臺灣地區(qū)兩項選舉選情更趨復雜。目前島內媒體對郭臺銘、柯文哲、王金平是否合作高度關注。如果郭臺銘、柯文哲合作,郭臺銘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柯文哲主導的臺灣民眾黨主攻立法機構席次,雙方的影響力和政治能量都不小,可能吸引不少淺藍、淺綠和中間選民支持,對經濟選民和青年選民也有較強吸引,對國民黨、民進黨都會造成較大影響,屆時2020年選舉可能形成藍、綠、白三足鼎立的情況。如果郭臺銘、柯文哲未合作,柯文哲無論是否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依然對臺灣地區(qū)兩項選舉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立法機構選舉中,臺灣民眾黨有可能獲得相當席次,未來在立法機構扮演關鍵第三大力量的角色。
二是對其他小黨生存空間產生強大壓力。由于國民黨、民進黨有相對穩(wěn)固的基本盤,其他小黨生存空間本就不大,長期處在被邊緣化的風險中。臺灣民眾黨主打“中間路線”,柯文哲作為“白色力量”代表有不少非藍非綠選民的長期支持,在此情況下其他小黨要爭奪剩余選民支持的難度很大。根據島內機構在臺灣民眾黨成立后所作民調顯示,國民黨、民進黨的支持率大約都在30%左右,臺灣民眾黨獲得約10%支持,成為支持率第三的政黨。原有一定民意支持的“時代力量”受臺灣民眾黨組建影響,支持率跌至不足5%,加之其內斗不斷,島內輿論認為“時代力量”在這次立法機構選舉中難有斬獲,泡沫化可能性增大。與此同時,其他小黨支持度也受到不同程度壓縮。
三是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產生復雜影響??挛恼芙M建的政黨主張“中間路線”,在兩岸議題上雖未表明明確立場,但總體上會和柯文哲此前關于兩岸關系的論述保持一致,認為“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主張“兩岸一家親”,希望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因此,臺灣民眾黨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會對民進黨的“臺獨”主張和制造兩岸對立對抗產生牽制。加上國民黨在兩岸關系發(fā)展上的積極主張,島內務實處理兩岸關系的聲勢可能有所擴大。但是也要看到,柯文哲的兩岸論述依然有很大模糊性,至今未明確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綠營拉攏分化以及美國的壓力下,柯文哲主導的政黨在兩岸政策上可能存在搖擺性。
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形勢變幻難定,國民黨面臨內部整合挑戰(zhàn),韓國瑜遭到民進黨強力攻擊,全黨士氣受到壓制。國民黨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面臨的多重挑戰(zhàn),直接影響到立法機構選情。在黨內立法機構選舉布局尚未完全底定情況下,洪秀柱身先士卒挑戰(zhàn)艱困選區(qū),給國民黨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有助激勵全黨團結一致。若洪秀柱的示范效應擴大,黨內更多人不計個人得失,敢于擔當,將對國民黨力爭立法機構席次最大化產生積極影響。
民進黨受蔡英文執(zhí)政困境影響,年初整體選情低迷,但民進黨當局極力制造兩岸敵意對抗,利用香港問題大搞政治文章,濫用執(zhí)政權力制造“綠色恐怖”,污蔑攻擊政治對手,牽制島內輿情,拉抬了自身選舉情勢,到8月底,蔡英文在支持度上反超韓國瑜,這對民進黨立法機構選情產生一定帶動作用。也要看到,島內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希望改善島內經濟民生、不滿蔡英文執(zhí)政的態(tài)勢始終持續(xù),客觀上民進黨選舉面臨很多挑戰(zhàn)。同時,各類綠營團體為謀取自身利益紛紛組黨,“時代力量”和民進黨關系出現不小裂痕,民進黨在部分民意代表選區(qū)不愿再禮讓,“小綠”“大綠”之間矛盾增多,這將一定程度影響民進黨民意代表選情。
柯文哲籌組臺灣民眾黨后,試圖吸納不滿藍綠及遭到藍綠政黨邊緣化的政治人士,凝聚淺藍、淺綠、中間選民支持,積極布局立法機構選舉,重點搶攻不分區(qū)民意代表席次。臺灣民眾黨成立后,民調支持度已升至10%,在島內展現出僅次于國民黨、民進黨之后的第三大政治力量態(tài)勢。如果柯文哲利用自身政治影響,加大對臺灣民眾黨立法機構選舉影響,可能會進一步拉抬支持度,其在立法機構席次有可能增多,甚至不排除由于臺灣民眾黨搶攻較多席次而造成國民黨、民進黨席次均不過半的局面,屆時三股主要力量在立法機構的合縱連橫、博弈斗爭會更加復雜激烈。
總的看,明年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選舉結果對未來臺灣政局和兩岸關系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民進黨繼續(xù)保持立法機構過半席次,其將會更加肆無忌憚在島內推動限制兩岸交流合作的“立法”。如果國民黨席次實現過半,對民進黨會產生較大牽制作用,使民進黨這幾年制造兩岸對立對抗的做法受到阻遏。如果臺灣民眾黨奪得較多席次,其和國民黨、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的合作博弈,都將產生“關鍵少數”的作用,島內政局和兩岸關系的變數勢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