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振
(南京大學 金陵學院,江蘇南京 210089)
關鍵字:高校體育;體質健康標準;體育教學改革
青年是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因此國家對于青年的健康成長十分關注,高校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重要部分,其全面發(fā)展也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其中包括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這一重要內容。為了對高校學生體質狀況有統(tǒng)一評估標準,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及專門針對高校學生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其中對于體質健康進行了滿分為100分的量化,其測評與評分標準主要包括:
身體形態(tài)測評主要針對學生的生理成長狀況進行評估,包括測評對象的身高、體重、身體內外部器官發(fā)育狀況等,高校學生的健康身體形態(tài)需要身高與體重之間的比例在一定范圍之內,例如身高在165-165.9之間的學生,其體重低于47.4公斤視為營養(yǎng)不良,體重在47.4-54.8公斤之間為較輕體重,體重在54.9-65公斤之間為正常體重,體重在65.1-68.3之間為超重,體重在68.4公斤以上為肥胖,根據(jù)身高體重的狀況對身體形態(tài)進行評分,營養(yǎng)不良體重分值為10分,較輕體重分值為12分,正常體重分值為15分,超重分值為12分,肥胖分值為10分。
身體機能測評主要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負荷運動針對其體溫、肺活量、心率、血壓、肩周負荷等指標進行測量,測量項目包括肺活量與臺階指數(shù)等,擁有健康身體機能的學生其肺活量需要與其體重成正比,在臺階實驗中持續(xù)一定時間的運動量后學生的心血管系統(tǒng)恢復狀況需要在良好狀態(tài),此兩項的最佳評分分別為15分與20分。
身體素質測評主要針對學生體內器官在其肌肉運動中功能的表現(xiàn),包括力量、敏捷性、柔韌度、速度、耐力等,在測評中通過計時短跑、立定跳遠及引體向上等指數(shù)來表現(xiàn)。計時短跑是通過計量學生的跑步速度與體能爆發(fā)力來反映身體素質,立定跳遠是對下肢肌肉爆發(fā)力狀況的測評。
在經過以上測量項目之后,學生的體質狀況會以分值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分值在90分以上的體質健康狀況優(yōu)秀,分值在80-89.9分之間的體質健康狀況良好,分值在60-79.9分之間的體質健康狀況達標,分值在59.9分之下的體質健康狀況不達標。
雖然體育課程教學在我國推廣時間以久,但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是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據(jù)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其他年齡組,19-22歲年齡段被試人員在耐力、爆發(fā)力等身體機能與素質指標上表現(xiàn)不理想,呈現(xiàn)出不良態(tài)勢,對其體質健康現(xiàn)狀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
根據(jù)高校體育課程安排狀況可知,高校學生每周體育教學課程安排為2課時,每課時鍛煉時常為45分鐘,共計1.5小時。而在體育教學之外學生自主參與的體育運動平均鍛煉時長不足4小時,未達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出的一周最少7小時運動時長的建議。
據(jù)相關調查結果可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以體質測試內容為主,即立定跳遠、50米跑、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及簡單的球類運動,從運動強度來看處于較低水平,而高校學生日常鍛煉項目以慢跑、步行為主,運動強度明顯不足。
由于高校體育教學對于運動技能型教學內容安排過少,而較多的放在教學技能及運動項目練習之上,造成學生的專業(yè)體育鍛煉知識不足,進行專業(yè)體育鍛煉的時長僅能在體育教學課程 上,而在課程之下的運動鍛煉專業(yè)程度不高。
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在于使學生獲得健康的身體,因此學生體質狀況下滑與高校體育教學關系密切,可以說高校學生體質狀況是體育教學改革的推動因素,因此兩者存在以下關系:
高校體育教學課程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唯一目標,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與安排時過分關注學生應試項目分值的提升,而忽略了學生是否愿意參與到教學所設計的活動中去,是否認同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等因素,從根本來說其體育教育并不達標。
傳統(tǒng)式的體育課堂的教學多為填鴨式,常常是教師示范、講解-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學生練習-點評總結的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作為最基礎的訓練是可以的,在國際體育運動上也大多不在僅僅使用這種模式,而是將其作為基礎訓練的方法,不能帶來能力與技術的提升。
高校體育教學活動并非僅僅為學生提供鍛煉時間,還應為學生獲取科學正確的運動技能提供服務,從現(xiàn)階段來看,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仍停留在鍛煉這一表面層次,未教授學生如何以專業(yè)的運動方法來鍛煉身體和如何安排鍛煉時間最為合適,這使得學生想要在其他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的可能大大降低。
在一般高校中,學校聘請的體育教師多是可以進行綜合性基礎教學的老師,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實際操作與指導能力較差,無法進行專業(yè)授課,在體育課堂上提供的專業(yè)理論有限。同時,學校的操場面積也局限著體育運動的進行,當多個班都安排有體育課程時,無法保證體育運動的開展。
針對以上問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以體質健康標準為參照,按照以下思路調整體育教學。
轉變原有的體育教育觀念,讓體育教育成為享受體育樂趣的途徑。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必須在課堂中營造起來,這是由于人的第一印象影響性最為深刻,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夠降低接下來課程的教學難度,使學生能夠放松心情,融入課程教學中。提出享受體育的口號,改變學生原來對體育強迫式教學的概念,讓學生在體育課上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運動的樂趣,從而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
高校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課程的設計者,體育課程雖然不是學生必須的應試科目,但是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當以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為指導,科學、有效、合理的安排課程周期與時間,并對課程中理論講解、實踐及自由活動的時間進行設計與控制,使得學生能夠在學期內即獲得充分的體育鍛煉,又體驗到體育課程的樂趣,提高體育鍛煉的參與度,獲得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學會互助合作及拼搏精神。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的專業(yè)指導者,賦有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學責任,因此體育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使學生不僅懂得怎樣鍛煉,而且懂得為什么這樣練習。并且每堂體育課還應當安排一定量的自主活動,要有要求、有質量、有組織、有反饋,讓學生在完成課程教學中共性要求的內容后,有個性發(fā)展的機會,啟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由于體育課程屬于戶外課程,并且在進行一些專業(yè)教學時需要借用要體育器具才能完成,因此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及時補充體育器材,并對其進行管理與維護,同時還需要根據(jù)自己課程計劃來規(guī)劃所使用器材與場地,確保在上課時學生都能夠分配到鍛煉需要的器材,并且在安全、專業(yè)的場地里開展體育鍛煉,而不能出現(xiàn)器材數(shù)量不足,場地無法開展體育課程的問題[1]。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不應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硬質性目標,而應當作為體育教學效果的檢驗方式,通過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深入思考,以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為目的開展教學活動,真正做到學生自主自覺的鍛煉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