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清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江口中心小學,福建 莆田 351100)
片段1:情境創(chuàng)設
課伊時,我大膽把“冰雪天地需要保潔員”主題圖進行調(diào)整。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校將迎來一批外校的老師來參觀,需要一些小導游,你們愿意嗎?
話音剛落,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喊道:老師,我來,我愿意去。
我不由地一笑:好,但在去之前,請聽好學校是如何安排的,每20名就需要一名小導游,假設上午將要來120名老師,下午來80名老師。同學們你們會分配嗎?你們想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
思考:情境創(chuàng)設要密切聯(lián)系生活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苯滩闹小氨┨斓匦枰崋T”這一主題圖含有豐富的數(shù)學信息和滲透愛護環(huán)境思想教育,但生為南方的孩子畢竟對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為此,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對教材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改造”。把遠距離的主題圖變?yōu)楫攲в谓榻B學校這一近距離情境。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貼近,更容易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具有主人翁意識,吸引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
同時,適機提出:“你們要怎么分配導游?你想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這樣在課堂上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同時問題意識也得到了培養(yǎng)。
片段2:探究新知
教師:下面是從同學們提的問題中,選取一個問題:今天一共需要多少名導游?
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什么條件?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學生1:我們組認為要先分別知道上午和下午各需要多少名導游,再求一共要幾名。
學生2:我們組認為要先知道今天一共來了多少名教師,再求一共要幾名。
……
教師:看來,要如何安排導游,大家心中都有數(shù),現(xiàn)在請大家嘗試解決。
學生解決的情況有:
A.120/20=60(名) B.120+80=200(名)
80/20=4(名) 200/20=10(名)
6+4=10(名)
同時也有較多同學以綜合算式的形式出現(xiàn):
C.120/20+80/20 D.(120+80)/20
=6+4 =200/20
=10(名) =10(名)
教師:同學們想也不同的解法,比比看上面與下面的解法有何不同點。
學生3:上面是分步解決問題,下面是列綜合算式。
學生4:A、C兩種解題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先分別求出上午和下午各需要多少名導游再相加。
學生5:B、D也是同一種解法,它們都是先算出今天共來了多少名老師,再求出所需的導游人數(shù)。
思考:教學起點要貼近學生實際。
奧蘇伯樂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边@種教學方法是在把握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背離學生原有知識背景,進行教學。起點拔高,曲高和寡,無形中加大了課堂的坡度;點過低,迂回曲折,降低課堂的效率。
把握學生的認知點是我們教學設計的立足點。對于解決問題而言,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能力較差的同學他們會先想到分步來解決,但能力好的同學則會嘗試知識遷移而用綜合方法解決。因此,我沒有墨守成規(guī)地要求學生先分步后列綜合,而是直接讓他們嘗試解決。當出現(xiàn)上面情況時,我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步與綜合在形式和意義上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變個人差異資源為全班共享資源,讓學生經(jīng)歷從觀察、比較、理解等活動中不斷形成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深入學習帶括號的四則運算作鋪墊。
片段3:難點突破
當在學生嘗試解決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出現(xiàn)這樣一種狀況:
120+80/20=200/20=10(名)
很明顯,在學生的潛意識中也想到要先算出今天一共來了多少名老師,但沒體會小括號的作用。這時,我沒有直接給予否定,而是把錯誤拿來對比利用,同(120+80)/20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教師:同學們,請認真思考這兩種解法哪種更為合理?
學生6:第二種是合理的。它先算一天來了多少名老師,就是先求出120+80的和。在一道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求和,要添個小括號。
學生7:我認為120+80/20是不合理的,這道只能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而且120名老師加上下午的導游不符合題目要求。
學生8:我從他的計算過程中發(fā)現(xiàn),120+80/20這道算式他的想法是合理,但是括號漏了,添上就可以了。
學生:對,補上就可以。
教師:添上括號就對了,為什么?
學生:我們要先算一天一共來了多少人。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jié)這道算式的運算順序。
學生:先算括號里的加法,再算除法。
學生:我發(fā)現(xiàn)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是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學生:括號可以改變運算順序,要先算括號里的。
思考:延遲評價促進深化
葉瀾教授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币虼耍顒舆^程的發(fā)展?jié)摬刂喾N可能性,新的狀態(tài)不斷生成、呈現(xiàn),極富動態(tài)性。我很慶幸自己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課堂生成,并延長評價,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觀察、思考、比較明確混合運算中有括號的一定要先算括號里的。這樣通過學生們站在同一高度上看問題,更直接、也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同時他們也會加深認識帶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甚至對問題的理解提升一個層次,從而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有,這樣做更能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觀積極投入學習中從而與精彩不約而至——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強了,參與意識高漲,他們會思考、會合作、會表達……數(shù)學的精彩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片段4:課堂總結(jié)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有什么體會?大家可以分享一下。
學生:我認識了小括號的作用,它可以改變運算順序。
學生:算式里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的。
學生:我終于明白在預習中錯誤的原因,原來是運算順序錯了。
……
思考:引導反思促進發(fā)展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師教學要反思,同樣的,我們也要把反思的權(quán)利歸還給學生。在課即將結(jié)束時,我們必須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今后在學習中要注意些什么?讓學生在反思中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梳理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親身體驗,內(nèi)化所學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收獲知識的喜悅,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及引導反思總結(jié),才能在課堂上延伸靈動而精彩的智慧。
課堂是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預約精彩課堂,需要我們關(guān)注學生原有經(jīng)驗,精心預設,積極有效引導,從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只有這樣,課堂才能隨時亮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