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歐洲的動蕩政局使得各類反文化盛行;20世紀60年代后期,漫畫雜志的銷量開始下滑,使當時的漫畫家力求創(chuàng)作題材上的突破。在這一時期,法語系科幻題材漫畫通過對當時流行音樂亞文化風格的挪用,擺脫了當時傳統(tǒng)漫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限制。其沒有拘束的藝術表達展現(xiàn)了作品的不羈與瘋狂,從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關鍵詞:朋克;重金屬;法語漫畫;科幻藝術
20世紀50年代后期,歐洲漫畫雜志銷量呈現(xiàn)頹勢;而后受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社會運動的影響,主流漫畫家開始希望另辟蹊徑,在漫畫中加入成人世界的元素,以此反映當時所處時代的氛圍。20世紀60年代,成人漫畫市場開始崛起。1961年,《科幻報》的出現(xiàn),成功帶動了法國漫畫刊物由兒童向成人刊物的轉型,自此,更多的法國漫畫家開始在作品中投入“成人”元素。而在這樣不受約束的創(chuàng)作條件下,漫畫家們真正有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機會,也由此誕生出更多的表現(xiàn)個人藝術理念的佳作。這使受眾人群不再局限于兒童,讓更多的青年人有了看漫畫的習慣,使未來漫畫的受眾人群逐漸擴展到整個年齡層。
1 法語系科幻漫畫雜志的興起
到了20世紀70年代,漫畫家們放棄販賣色情暴力的橋段,開始通過出色的繪畫技巧和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來吸引讀者,由此實現(xiàn)了成人漫畫從野蠻到理性的轉變。在這一時期,科幻、歷史、幽默、驚悚等題材的漫畫相繼登上歷史舞臺,專屬題材漫畫雜志相繼問世,使得整個70年代以法國漫畫界為首的歐洲漫畫市場空前繁榮。
科幻漫畫作為歐洲當時較為流行的漫畫種類,在本地區(qū)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同時,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打入外國市場。當時最受矚目的漫畫家是當時被稱為“歐洲漫畫之神”的法國漫畫家莫比烏斯,他于1974年與好友菲利普·德呂耶、簡·皮爾雷·迪翁內(nèi)特、伯納德·法卡斯等人組建了專門出版科幻類作品的組織“人形聯(lián)盟”,旗下最著名的科幻雜志便是《金屬狂嘯》(Métal Hurlant)。作為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漫畫雜志,《金屬狂嘯》在科幻題材和人文精神兩者間達到了完美平衡。雜志受眾定位是青年人群,20世紀70年代正好趕上“朋克元年”,該雜志也搭上了這輛“順風車”,在滿足科幻藝術幻想的同時,盡可能地向當時流行的搖滾、朋克元素靠攏,就此奠定了雜志的主基調。后來,于1977年發(fā)行的美版《重金屬》(Heavy Metal),更是成為另類文化的代表。
2 音樂亞文化與科幻漫畫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相關領域的電影或漫畫雜志主題更多地涉及外星人入侵或者對社會局勢的映射,過度的現(xiàn)實主義、反烏托邦元素使得當時的科幻作品顯得不這么討喜。像《金屬狂嘯》那樣將多種風格融合在以機械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科幻圖像中,通過寫實的畫風以及嚴謹?shù)脑O定,這類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更像是漫畫家本人所尋求的個性釋放,而借鑒當時最流行的音樂文化的風格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金屬狂嘯》在當時的成功也帶動了不少帶有音樂亞文化風格異類漫畫作品的流行。
2.1 朋克亞文化的影響
漫畫家們對朋克風格的借鑒始于英國設計師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的早期朋克風格。除此之外,最初朋克所展現(xiàn)的對某些相關話語的顛覆,破壞一切規(guī)訓教條的特點,與他們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不無關系;而朋克們對混亂的鐘愛印證了他們自毀、褻瀆,享受自我放逐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反藝術氣質。
法國漫畫家阿蘭·沃斯筆下的角色栩栩如生,他在當時主要為《金屬狂嘯》繪制帶有朋克元素的彩色封面,其中時常帶有對畫面進行破壞拼貼的展示,表現(xiàn)撕裂后的破碎畫面,意在塑造朋克們瘋狂的形象。而在1978年,沃斯在《金屬狂嘯》中連載了將科幻和朋克搖滾元素結合的漫畫《Heilman》。受到當時的經(jīng)典科幻電影和朋克搖滾的影響,漫畫展現(xiàn)出非常張揚的一面,直接以單色漫畫的形式,通過對黑白雙色的運用來詮釋朋克的DIY精神。故事講述身為搖滾明星的漫畫主角Heilman在死后穿越多個宇宙,最終以朋克教主的身份轉世的故事。該主角被繪制成了一個怪異妝容、雌雄莫辨、姿態(tài)張揚的男子,常頭頂著光環(huán)以受萬人敬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Heilman》在當時做出了驚人之舉,在漫畫中讀者時??匆娭鹘谴┑腡恤和吉他上公然印著當時被視作禁忌的納粹十字符號和希特勒的頭像,其極強的政治挑釁意味使之成為法語系漫畫中的“邪典”作品。以反叛姿態(tài)誕生的朋克們在早期偏向于反文化范疇,因此無論是在朋克音樂的專輯上,還是漫畫作品里,政治諷刺性可見一斑。對于某些象征符號的使用,在表達政治立場的同時,符號原有含義帶來的刺激性也使它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2 重金屬亞文化的影響
重金屬最初的裝束來源于嬉皮士文化。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恐懼和反抗消費主義文化催生出了新的重金屬音樂?!笆来膽嵟c焦慮”使他們有著更加激進的思想,以狂暴的嘶吼宣泄不滿。重金屬風格最開始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直到猶大圣徒將帶有皮革亞文化風格的穿著帶入舞臺表演后,基本風格便以黑色皮革具,配合象征著力量的金屬材質的裝飾為主,突出金屬風格特有的排他性和男性氣質。而重金屬后來分化的眾多子風格也使得服裝風格多樣化。
由人形聯(lián)盟出版的《合金男爵》系列是典型的重金屬風格的科幻漫畫之一。最早于1985年《印加石》中占小段篇幅的合金男爵,后由莫比烏斯給出最初的概念設定,佐杜洛夫斯基完善故事框架。在作畫及人物的造型方面,佐杜洛夫斯基繼續(xù)沿用機械設定,與胡安·吉梅內(nèi)斯一起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最后構想出了一部如同希臘式悲劇一般的系列故事。在造型方面,人物面部輪廓深邃,表情硬朗,故事中不忌諱對血腥場面的直接描繪,與重金屬風格中強調男性化特質,鐘愛暴力的特點相吻合,也暗示了故事情節(jié)的沉重與黑暗。在主角的衣著風格上,延續(xù)了印加石穿著的黑色夾克,手持沖鋒槍,神色凝重,傳遞出肅穆、不容侵犯之感。在用色方面,大部分都采用了紅色調,直接刺激讀者神經(jīng),對戰(zhàn)斗場景漫畫分鏡頭的處理使得畫面更具有電影感。整體場景的描繪上,特別是對大型飛船的設計方面,擅長將生物機體與機械進行融合的設計,極具震撼力與史詩氣質。
《印加石》作為歐洲大陸漫畫世界的試金石之一,所留下的遺產(chǎn)不光只有《合金男爵》,還包括《天科教士》(Technopriests)系列以及《Megalex》系列。作為印加石的又一延續(xù),《天科教士》的風格就顯得溫和許多,整體風格偏向于哥特式,展現(xiàn)出強烈的哥特亞文化風格,以神秘、黑暗、病態(tài)和浪漫為主題。
另一部漫畫作品《安魂曲吸血鬼騎士》的風格則選用了重金屬搖滾的子分類——哥特金屬的風格,這種風格在重金屬風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哥特元素。其在風格上繼承了哥特式冷峻陰沉的服飾風格,同時添加了重金屬風格帶有侵略性和意味性的元素,成為一種充滿戲劇色彩的宗教與恐怖的展示。漫畫家帕特·米爾斯和奧利維爾·萊德羅伊特沿用了以往聯(lián)合創(chuàng)作恐怖漫畫《Sha》的風格,在《安魂曲》的作畫方面保持哥特古典美特性的同時,配合重金屬的張揚構成了怪異,產(chǎn)生了狂歡性質的景象。漫畫場景時常是以紅色為主色調。在人物著裝方面,男性多身著布滿尖刺或鉚釘金屬的鎧甲,女性則以皮革服飾為主,均以帶有強烈宗教意味的金屬飾物作為裝飾。從面部妝容看上去像重金屬演唱會中流行的“尸漆”舞臺妝,營造出中世紀“活死人”的相貌。在哥特看來,蒼白的皮膚是中世紀貴族的象征,他們喜歡看上去宛如僵尸一般的相貌,混合出頹廢的美感。場景上,對于哥特式建筑的細致描繪,配以一片血紅的場景,將死亡之美和暴力之美完美結合,構成了宏大的地獄繪卷。
法語系漫畫在告別低幼化后,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作實踐,不拘泥于固有思想,使其能夠自成一派,不斷影響著后來的同類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朋克和重金屬這兩種音樂亞文化對法國科幻漫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些另類的風格通過漫畫家本人的想象力,使得畫面充滿了另類的迷人魅力。
參考文獻:
[1] 周蘭平.動漫的歷史[M].重慶出版社,2007.
[2] 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 宋磊. 20世紀歐洲漫畫的變遷[J].美術觀察,2007(11).
[4]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李天伊(1994—),女,重慶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碩士,主要從事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動漫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