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近郊型河流生態(tài)修復的研究內容聚焦于河流岸線形態(tài)、河流堤岸與坡面結構、緩沖帶景觀植物配置等具體的修復方法層面,綜合性的景觀設計參考案例較少。本文探究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與河流的相互關系,梳理河道及景觀的相關理論,歸納總結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的原則及構建策略,以期為我國近郊型河流景觀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近郊型河道;景觀修復
1 城市近郊型河道及河道景觀
城市河流是城市建設的關鍵,它們在排洪和防洪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城市安全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城市近郊型河道位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重視近郊型河道景觀的建設,不僅能夠改善城市面貌,減少洪水災害,還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河道周邊的景觀、文化及經(jīng)濟效益。但是,此前有很多河道景觀都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設計觀念及方法錯誤。因此,有必要認真地探討分析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的一般性規(guī)律。
2 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原則
通過對多種學科理論的總結,本文提出了在設計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希望能夠為更好地建設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提供一些幫助。
2.1 安全原則
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需要遵循的首要設計原則就是安全原則,安全性主要分為防洪安全及游人的參與安全兩個方面。在設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證河道的防洪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河道的防洪作用,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此外,應合理規(guī)劃河道內及河道周圍的交通,保障游人的生命安全。安全原則是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2.2 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原則
在設計近郊型河道景觀時,不單單要考慮自然元素,每個城市都有其特色歷史文化及人文特征,人文需求及文化底蘊也要在考慮的范圍內。河道景觀是具有自身特征的開闊性空間形態(tài),也是為城市及郊區(qū)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功能的場所,應遵循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原則,將二者充分融合,并考量各年齡、階層的人的功能需求,更好地體現(xiàn)景觀的服務功能。
2.3 生態(tài)連續(xù)性原則
近郊型河道景觀的構建需要符合生態(tài)學原理。過去對河道的整治,由于沒有考慮生態(tài)方面,所以出現(xiàn)了河道兩邊植物死亡及河道內生境被破壞等許多問題。因此,在構建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時,需要遵循生態(tài)連續(xù)性原則,不能只單單看到此時此刻的問題,更應該聯(lián)想到長時間內河道景觀的演變問題,依據(jù)河道的不同問題和需求,因地制宜,建造符合生態(tài)學理念的河道景觀,促進河道內植物生長,凈化河道水質,為河道內的水生動物及植物營造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4 功能延續(xù)性原則
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城市近郊型河道位于城市的近郊區(qū),屬于城鄉(xiāng)之間的過渡地區(qū),其本身也承擔著緩解城市壓力的職能。若要為城市的旅游資源引流,就要求近郊型河景觀必須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近郊型河道的設計應遵循功能延續(xù)性原則,自城市邊沿地區(qū)展開,向郊區(qū)過渡,功能由多向少遞減,形成城市及景觀的過渡帶。
2.5 景觀美學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景觀的要求越來越高,遵循景觀美學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景觀的整體效果,不同植物的色相搭配以及季節(jié)搭配,能夠在一年四季豐富人的視覺感官,豐富的顏色也能夠放松人的心情,舒緩日常工作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另外,符合美學原則的景觀空間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景觀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3 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的構建策略
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有3個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面對洪水的沖擊;二是澤澇毀壞物種時,如何通過景觀促進下滲,增強適應力;三是枯水期如何減少水土流失,增加自然修復力。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設計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探討了一些模式性的處理方法,針對這3個主要問題提出了4種策略:洪澇適應性策略、自然修復策略、生態(tài)凈化策略及效益提升策略。
3.1 洪澇適應性策略
在洪水來臨時,最好的抵御不是與其對抗,而是適應,對其抵御、積蓄、消解甚至對吸收。根據(jù)國內外相關河道景觀設計的案例研究,本文將洪澇適應性策略分為3種模式,即計劃性淹沒模式、洪水利用模式、風險均攤模式,并針對不同模式設計不同的策略。
(1)計劃性淹沒模式,是指在河道總體規(guī)劃設計時,有意識地將一部分空間規(guī)劃為可淹沒空間,這樣在面臨洪澇災害時,能夠增加行洪的空間,增大流量,從而促進行洪,減小洪水災害。其以生態(tài)浮島、濕地、分段式駁岸以及親水平臺為4種主要元素來構建。大型河道選擇“生態(tài)浮島+濕地+分段式駁岸+親水平臺”的方式,中型河道采用“濕地+分段式駁岸+親水平臺”的方式,小型河道則通過“分段式駁岸+親水平臺+堤頂路”的方式,達到防洪的目的。
(2)洪水利用模式是指將洪澇中的洪水視為河道內景觀的一部分。在洪水利用模式下,彈性景觀并未將洪澇完全視為一種需要對抗的角色,而是接受一定的洪水,將洪澇包容進空間環(huán)境,將洪水作為景觀用水參與到河道景觀的設計中。常常采用“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的策略,構建與洪澇結合更加緊密的景觀。
(3)風險分攤模式是指通過人工設計的渠道或景觀,將洪水分散到多個區(qū)域,將巨大的洪水壓力分散成無數(shù)個小塊的壓力。這樣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減小洪水的災害,也有利于后期對洪水的治理及下滲。
3.2 自然修復策略
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由于特定的氣候,夏冬兩個季節(jié)的降雨量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必須單獨考慮河道內兩個季節(jié)的水流量。不同的水量造成景觀空間的大小變化,洪水期時水面大,景觀效果好,枯水期時,裸露的水泥堤壩及河床不僅景觀效果差,也不利于場地內景觀的自我修復。河道景觀的自然修復主要采用“植物修復+人工濕地+生態(tài)植草溝”的策略,利用一些抗洪水沖擊植物本身的特性,以及人工濕地和生態(tài)植草溝的組合功能,使河道內的生境在洪水過后能夠快速恢復。
3.3 生態(tài)凈化策略
通過構建“下凹綠地+植草溝+分段式駁岸+人工濕地”的策略,對河道內進行生態(tài)凈化。首先,下凹綠地及植草溝通過植物的過濾和滲透功能,首次削減徑流污染效果;隨后,分段式生態(tài)駁岸中的鄉(xiāng)土植物會重復過濾過程;最終,人工濕地內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對其進行最后的過濾,然后流向河流。這就能夠通過河道景觀自身的功能,完成對洪水的生態(tài)凈化。
3.4 效益提升策略
近郊型河道景觀的效益提升主要分為3個方面:景觀效益、經(jīng)濟效益及文化效益。
(1)景觀效益提升策略主要由維穩(wěn)策略、凈化策略以及提升策略3個主要部分組成。利用“生態(tài)錨樁+重塑河岸線+分段式駁岸”的組合,起維穩(wěn)的作用;采用“生態(tài)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的策略,促進雨水下滲;通過“生態(tài)植草溝+分段式駁岸+植物修復”的方法,解決洪水過后水質變差、生境破壞的問題。
(2)經(jīng)濟效益方面,可采用“農家樂+戶外運動營+小商業(yè)街”的組合,促進消費,提升當?shù)刂苯咏?jīng)濟效益。如設立生態(tài)保育區(qū),通過增加空氣含氧量、完善動植物生態(tài)系統(tǒng)、防止水土流失等提升間接經(jīng)濟效益。
(3)文化效益提升主要以文化科普、民俗體驗與文化繼承為宗旨,突出使用科普展示系統(tǒng),以“科普牌+觀光塔+實景體驗+民俗表演舞臺”的策略系統(tǒng)地布局,讓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受現(xiàn)代公共空間的精致,豐富人們的精神內涵,提升景觀的文化效益。
4 結語
目前,中國在城市近郊型河道發(fā)展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許多城市在河道建設中并未重視近郊型河道景觀的構建。大部分河道建設并沒有將近郊型河道與城市河道及郊野河道區(qū)分開來。近郊型河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城市的發(fā)展及分散節(jié)假日的旅游壓力都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重視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的建設,應用彈性理念,通過建設彈性的河道景觀,不僅能夠提升河道自身的抵御能力及自我恢復能力,形成可持續(xù)的河道景觀,還能在此基礎上保護城市的安全,促進城市多元化發(fā)展。本文總結了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的設計原則及設計策略,希望能夠為今后的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觀的建設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束晨陽.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模式探析[J].中國園林,1999(01):6-9.
[2] 何其暢.防洪減災功能下的北方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3] 鄒玉庭.太康蘭河景觀安全性與親水性設計思考[J].現(xiàn)代園藝,2019(12):115-116.
[4] 宋慶華,鞏道先,陳戰(zhàn)軍.河道景觀多維設計方法研究[J].中國水利,2017(07):59+54.
作者簡介:張盼(1995—),女,山西臨汾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城鄉(xiāng)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