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quán)
小軒平時說話很喜歡反問。同學問他:“你昨天去看電影了嗎?”他會反問:“你說呢?”爸爸問他:“你下周幾考試?”他會反問:“您沒看我們班微信群嗎?”
作為一名熱心腸的人,小軒經(jīng)常幫助同學,但他在班里沒有很好的人緣兒。他的成績很不錯,可到了選學習委員的時候,很多同學沒投票給他。這都和小軒的“習慣性反問”有關(guān)系。
生活中,喜歡這樣反問的人挺多。其實,同樣是回答,小軒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改“反問式回答”為“描述式回答”,人們聽后的感覺可能完全不一樣。
假設同學問小軒怎么解答某道題,小軒確實不知道。他習慣性反問“我怎么知道”,會讓同學覺得他很不耐煩、不愿意答疑解惑,讓同學產(chǎn)生不好的感受;而他客觀地告訴同學“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會讓同學覺得自己是受尊重的,小軒確實愛莫能助。
人與人交往,說了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說的話在別人聽來是什么感受。我們有時會責怪別人不講義氣、誤會自己,當然世界上有不珍惜友誼的人,不過大多數(shù)人是很重視友誼的,因此我們可以適時反思自己: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恰當嗎?我們的言行能讓別人感受到友好嗎?以“反問式回答”為例,小軒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可能覺得這樣無傷大雅,或者根本就沒想過這樣會給別人帶來不愉悅的感受,但這并不代表別人都能理解或接受。
說話、做事時,我們要多想想別人的感受,而不要總是強調(diào)“我就是這樣的”。當然,你可以“就是這樣的”,那么別人也可以“就是和這樣的你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