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來新夏與舊志整理*

      2019-01-20 00:59:31周余姣
      圖書館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舊志點校方志

      周余姣

      來新夏(1923-2014)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圖書館學家,人稱“縱橫三學,自成一家”。“三學”——“歷史學、方志學與圖書文獻學”中的方志學是其學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前對地方文獻研究與編志實踐多有貢獻。目前已有專文探討來新夏對新志編纂的學術思想和觀點[1-2],本文僅就其舊志整理工作的理論與實踐作一探討,揭示來新夏對舊志整理的主要學術觀點和貢獻。

      1 來新夏與舊志整理工作

      1.1 1980年代前我國舊志整理工作概況

      有學者曾總結,1949年后我國地方志修志概況是“50年代發(fā)動過,60年代啟動過,終于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真正形成高潮”[3]。國家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1956年制定《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方案》時,將地方志研究列為重要項目,舊志整理工作也是工作重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從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各地重印舊志達200 余種。1958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成立地方志小組,由曾三擔任組長。其后隨著多項政治運動的開展,地方志編修事業(yè)未能順利進行。1979年湖南恢復編修省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第一個啟動修志工作的省份[4]。1980年代后,山西、湖北、貴州、四川、河南、山東、黑龍江、安徽等省的修志工作先后開展。此后,無論是整理舊志還是編纂新志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蓬勃發(fā)展的新時代,呼喚更多的人為修志事業(yè)奉獻心力,來新夏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發(fā)展背景下積極地參與地方志整理事業(yè)。

      1.2 來新夏參與的舊志整理活動

      1960年代,來新夏就參與了河北省地方志的修纂工作。此后受文革影響而中輟。1980年在天津舉辦的中國地方史志協會預備會上,來新夏作了題為《總結舊志 創(chuàng)編新志》的發(fā)言。1981年7月25日~8月1日,中國地方史志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地方史志學術討論會在太原舉行,來新夏受大會委托起草相關會議文件,當選為中國地方史志協會理事。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地方志作為古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引起了重視。1982年5月,中國地方志小組在武漢召開“舊志整理工作座談會”,來新夏應邀先期到會,在東湖賓館擬定《中國地方志整理規(guī)劃(1982-1990年)》草案。1983年4月28日在洛陽舉行的地方志規(guī)劃會議上,來新夏介紹了舊志整理規(guī)劃討論情況,并對《中國舊方志整理規(guī)劃實施方案1983-1990(草案)》作了說明,要求編撰方志目錄、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類資料等。1983年12月,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董一博提出關于舊志整理工作的建議,如編制地方志目錄、地方志索引,編寫地方志提要,編輯地方志分類資料叢書,出版方志學論文集,重印方志學專著,舊志點校重印,組織領導等[5]92-97,此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舊地方志整理工作問題的決定》。

      1984年1月,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舊志整理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董一博為主任,來新夏為委員。同年3月在天津召開第一次舊志整理工作會議,明確了兩個問題——整理什么以及如何整理。與會學者達成一致,明確舊志是指1949年前的地方志書,規(guī)定舊方志整理工作項目是“原本復制,點校翻印,類編資料,輯錄佚志及編輯方志目錄、提要、專題索引等等,并且鑒于各地方志機構力量有限和為經濟服務的要求,當前整理工作重點是從舊方志中檢選出有關資料,類編成冊,兼及方志目錄、內容提要和索引等等”[6]712。該年4月,南開大學地方文獻研究室成立,為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古籍研究機構之一,研究重點為新修地方志的評審、舊志資料的整理等,來新夏擔任主任。1985年1月,在舊志整理工作第二次會議上,交流了舊志整理工作經驗,董一博提出舊志整理工作的重點是整理經濟資料,為“四化”服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力量[5]185-186。同年5月8~14日舉行的第三次會議明確了“七五”期間舊志整理的任務[5]207-211。這些會議來新夏都積極參與其中,還參與了多次方志研修班,協助培養(yǎng)方志工作人員。同年8月,“中國地方史志協會”更名為“中國地方志協會”。由上可以看出,1980年代中期是舊志整理事業(yè)的活躍期,也是來新夏積極參與舊志整理活動的時期。此后舊志整理工作在全國開展起來,地方志的整舊與纂新呈現了齊頭并進的趨勢。

      1.3 來新夏對舊志整理工作的理論探討

      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著錄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國時期的方志有8264 種11 萬余卷,占我國古籍十分之一左右。這些舊志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應予以整理并加以利用。在整理舊志的呼聲中,1985年來新夏在《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發(fā)表了《舊志整理工作的回顧與展望》,全面論述舊志整理相關問題,認為舊志卷帙繁多是舊志整理的物質基礎,自有舊志整理工作以來,主要進行舊志的刊印、舊志資料的類編、舊志目錄的編制、舊志的綜述、舊志的點校等工作,在整理舊志的過程中要繼承舊志中合理的編纂體例和文獻資料,舊志整理的趨勢是類編資料、編輯目錄、重印舊志以及編定點校地方風土叢書[7]。此文后被增刪收入來新夏所著《中國地方志》(我國臺灣出版),成為第四章“舊地方志的整理與利用”的主要內容。1988年來新夏主編的《中國地方志綜覽1949-1987》一書,從“書目·考錄·索引、資料類編、舊志刊印(點校本、影印重印本)”等類別對這一時期的舊志整理資料進行了匯編[8],較為全面??梢钥闯?,來新夏參與的舊志整理工作與整個國家重視地方志工作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正是有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來新夏等地方志研究者才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間。

      2 來新夏對舊志目錄提要的編纂

      翟宣穎1930年出版的《方志考稿(甲集)》通常被視為我國第一部方志提要專著。傅振倫1956年也曾提出整理舊志的辦法,并主張先把舊有方志按行政地域的等級區(qū)分編成目錄,然后把每種志書編成篇目明細索引,最后編為提要[9]。張國淦1962年出版《中國古方志考》,是當時收志書最多的方志提要專著,對以后方志提要考錄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0]。編目錄和撰寫提要是整理舊志的常見形式,來新夏也不例外,編輯了幾部方志提要。

      2.1 《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

      1960年代,來新夏就參加過河北地方志的編纂工作。舊志整理工作鋪開后,按照董一博的要求,來新夏負責主持《中國地方志提要叢刊》的編輯工作。1981年來新夏與王德恒、蕭朝賓編撰《天津地方志提要》(油印本),為提要編纂者提供了范例。1982年,來新夏帶領學生著手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的編寫,先行編寫了6 則提要,此為當時草擬的一個計劃,并作為“中國地方志整理出版規(guī)劃座談會”參考。雖只是6 則,但已制定出基本的體例。1985年,在6 則的基礎上進行增廣,編纂成《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中的提要示例共40 則,所據資料利用了南開大學圖書館的33 種藏書和故宮博物院的7 種藏書。此前所編的康熙《天津衛(wèi)志》、乾隆《天津府志》、光緒《重修天津府志》、乾隆《天津縣志》、同治《續(xù)天津縣志》、民國《天津縣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記》為該志卷一至十六)《天津志略》的提要均作為示例,入編《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11]。

      2.2 《河北地方志提要》

      河北省的地方志工作一直居于全國前列。據查,河北省歷代纂修的舊方志約有1400 余種萬卷以上,現存通志。府、州、縣志和其他專門志計有800 余種7000 卷以上[12]。河北省于1986年制定《關于舊志整理的方式與體例規(guī)范》,對舊志整理方式、舊志校點注釋、舊志的編務工作及印刷方式等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13]。來新夏在原有所編《河北省地方志提要示例》基礎上,邀集了京津滬寧冀等人士組成編委會,撰稿人60 余人[14],主編《河北地方志提要》,1992年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按照通行的著錄辦法,該提要目錄各條目為書名、作者、卷數、版本、作者生平、編纂緣起、著述意旨以及藏書單位,共收錄編纂年代截至1949年的河北省現存方志563 種,可見較原來又有大的增補。文后附錄《天津地方志提要》和《天津地方志佚志錄存》,共收錄天津現存地方志28 種、佚志14 種。部分提要,如乾隆《天津縣志》被譽為“于史有征,要而不煩,最是妥當”[15];學界評價“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較早編制省志提要目錄的嘗試之作”;“不僅使讀者知其書之所在,更能使人讀其提要,得其概貌,是研究河北地方志乃至研究河北地方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16]。來新夏自謂“提要目錄則是舊志目錄編制工作中的一項繁重工作”,該提要目錄以及其他一些省市的舊志提要“為區(qū)域性的考錄工作,為綜錄全國性方志提要目錄作了試探和準備。這些提要目錄的基本內容包括書名、作者、卷數、藏者、出版年代、出版者、主要內容和篇目、志書評價等項”[6]715。此一時期類似的提要還有1993年出版的《江蘇舊方志提要》等,可見該提要的出版適逢其時,為編纂全國性《中國地方志提要叢刊》打下了基礎。可惜《中國地方志提要叢刊》最終還是因為過于繁難而未能編成。

      3 來新夏對舊志的點校出版

      3.1 點校出版兩部《蕭山縣志稿》

      來新夏的祖父來裕恂曾編有《蕭山縣志》。此手稿存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未曾編入目錄,是經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現的,為海內孤本。蕭山縣志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將70 余萬字的手稿用鉛筆抄錄,再用毛筆謄清,這一方志稿本才為人所知。1982年來新夏回到蕭山,通過蕭山縣志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見到祖父《蕭山縣志》的抄本,就決定整理出版[17]。1991年,來新夏為祖父的《蕭山縣志》完成了點校并予以出版。在其相關的學術簡譜中曾有這樣的記述“:10月,先祖遺著《蕭山縣志稿》整理本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共80 萬字,自資印行500 冊,分贈修志單位?!盵18]188來裕恂的《蕭山縣志》時間下限到1948年,幾乎涵蓋整個民國時期。為了保存文獻,也為了促進蕭山地方志的研究,來新夏自籌經費將該志印行500 冊,由多個單位保存,起到了“化身千百,傳本揚學”的作用。

      此外,《來新夏先生簡表》中還詳細記錄了來新夏點校另一版本《蕭山縣志稿》(民國24年本)的過程:“(2009年)8月14日,受蕭山志辦委托,由我負責整理點?!妒捝娇h志稿》(民國24年本),并寫前言。該書已與南開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盵18]211“(2009年)12月 4日,開始校 《蕭山縣志稿》(民國24年本)清樣,共百余萬字,又需數月之功。由繁改簡,由直易橫,極易出錯,當敬謹從事。”“1月4日,終審《蕭山縣志稿》(民國 24年本)三校稿?!盵18]213“(2010年)3月 29日,受家鄉(xiāng)蕭山方志辦委托,由我整理點校之《蕭山縣志稿》(民國24年本)由南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共百余萬字,印制、裝幀質量精良,即請社內經物流運往蕭山。”[18]215該書201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志點校可追溯至2007年。在該志之整理前言中,來新夏評價道:“民國24年本《蕭山縣志稿》論述頗稱詳明,于事多言其始末,于人則重其事跡,內容充實可信,超越前志,與先祖所撰《蕭山縣志稿》后先輝映,均為上世紀80年代新編《蕭山縣志》所憑借?!盵19]這兩部《蕭山縣志稿》的點校出版為蕭山新編縣志準備了完備的材料,為后人對這兩部舊志進行比較研究[20]奠定了基礎,也是來新夏為家鄉(xiāng)地方史志事業(yè)所作的突出貢獻。

      3.2 點?!短旖蛲ㄖ尽放f志卷

      3.2.1 緣起

      南開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天津舊志甚為豐富,有必要進行整理。1985年來新夏首次倡議點?!短旖蛲ㄖ尽?,但未引起重視。1987年他撰寫“《志余隨筆》點校本前言”[21],介紹《志余隨筆》的價值、內容和特點,應是其點校舊志之始。1996年來先生得到天津市志辦主任郭鳳歧的支持,于該年11月開始策劃該項工作。1997年2月,該項工作正式啟動,并被列為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資助項目。后二人署名的《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以下簡稱《舊志點校卷》)上冊于1999年10月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共247 萬字,印行1500 冊;2001年出版《舊志點校卷》中、下兩冊。

      《天津通志》的修纂是天津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舊志點校卷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來新夏為該志修纂的顧問之一。《舊志點校卷》原計劃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括康熙《天津衛(wèi)志》、乾隆《天津府志》、光緒《重修天津府志》;下冊包括乾隆《天津縣志》、同治《續(xù)天津縣志》、民國《天津縣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記》為該志卷一至十六)、道光《津門保甲圖說》、民國《天津志略》以及《楊柳青小志》《說磐》,最后以《志余隨筆》結尾,共12 部有關天津的主要舊志類著作。實際上,后因下卷篇幅超量,又分為中下兩冊。與其他叢書相比較,《中國地方志集成》所收天津府縣志8 種,成書6 冊;《天津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線裝)收9 種,《舊志點校卷》所收的12種,從數量上看還是較為全面的。

      3.2.2 校訂辦法

      點校舊志一般有一套基本的知識和方法[22],一直是方志研究者學習研究的重點。在《舊志點校卷》中,來新夏、郭鳳歧主要承擔審定任務,在凡例中說明:該點校卷全部由原來的豎排改橫排,繁體轉為簡體,以便于現代讀者閱讀。原書中的注釋、附錄等,原大多使用與正文有別的小字,點校卷改為與正文相同,而點校本中凡有別且小于正文的楷體字,不論是否注明“點校按”字樣,均為點校者所加。通過利用字體相區(qū)別的形式,解決橫排后所出現的問題。每一部舊志都有專屬的標點和校訂人員。比如,天津現存最早的志書康熙《天津衛(wèi)志》由陳作儀標點,李福生校訂。在康熙《天津衛(wèi)志》的“點校前言”部分,點校者說明:“此次我們點校該志,是以南開大學所藏原刻本為底本,參照天津圖書館所藏補刻本,進行對勘,文字歧異之處,一一注明原委;其校注則以《新校天津衛(wèi)志》作參考。鑒于我們點校印行的天津舊志,不是各志的單行本,而是匯聚本,彼此一一互注,難免雜沓重復,校注的原則是減頭緒,求簡明。”[23]這雖然是康熙《天津衛(wèi)志》的“點校前言”,亦可見出整個舊志點校的總原則。參與點校工作的還有隋鳳春、佟勇、焦靜宜、張格等,來新夏將其此前所點校的《志余隨筆》也收在其中。

      3.2.3 “質證原則”與互校

      《舊志點校卷》借用了法律術語“質證原則”,借以說明點校過程中涉及史實考辨的處理辦法。比如,在該卷的《凡例》中就說明了對原書的空白闕文分別情況處理的辦法:若系諱刻或省刻的,如舊志中個別年號的偏空闕文,確定無疑者,直接補入正文;系無可質證的,以闕文(□)加以標識;雖可質證,但涉及史實,不便直接補改的,則在闕文框內加楷體小字;個別字跡不清,無可質證的,也以闕文框(□)表示。在方志中用“質證”,這種說法很少見,讓人眼前一亮。另外,在點校過程中如有多個版本的舊志,則采用互校的辦法?!百|證原則”和互校在《舊志點校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體現了點校者的審慎態(tài)度。點校的過程中,點校者對原志正文的處理須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原則,否則容易犯類似《騰沖縣志稿》點校本那樣的錯誤[24]。

      3.2.4 點校說明

      在收入的12 部方志中,由點校者撰寫“點校前言”。此部分內容是點校工作的總綱領,用于說明舊志的源流、版本、價值、作者和內容,有利于讀者了解校訂者的工作,更好地利用該志。但在后來的總結中,來新夏仍不無遺憾地認為該志“未具考釋,猶有余憾”[25]。

      《舊志點校卷》出版后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和有關區(qū)縣地志辦共同編審的《天津區(qū)縣舊志點?!?上、中)兩冊于2008年6月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全書囊括天津所轄原4個縣——寶坻、寧河、武清、靜海的現存舊志,精裝大16開本,裝幀古樸典雅。該書出版是繼2001年《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天津所轄區(qū)舊志)出版后又一部挖掘整理舊志的地方資料著作。2014年又推出薊縣的現存舊志點校,可見天津在舊志整理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推進,并且較為完善。

      4 來新夏對舊志資料的類編

      2006年5月《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啟動編纂,由來新夏任主編。據來新夏在《中國地方志》發(fā)表的序言[26],得知該志原名為《中國舊志歷史文獻分類專集》。該專輯分為《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災異志》《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金石志》《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建置沿革志》三編。編纂取材“不限于一地區(qū)或一收藏單位,而是搜訪全國之收藏。然后全方位地比對一地區(qū)不同纂修年代之版本,論證其史料價值及版本價值而慎加遴選,一般以每一地區(qū)較晚之方志為主,蓋取其記述較全,編制較善,征選較易耳。該書所選全國方志達二六○○種?!盵27]

      《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災異志》于2009年出版,共90 冊,規(guī)模較大。通過對地方志中有關災異現象以及歷代賑濟制度原始資料的整理,為當代災荒史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

      《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金石志》 于2011年出版,來新夏、趙波主編,共60 冊。該志內容介紹為“遍查中國各地包括臺灣省的民國前舊地方志資料,論證舊方志的價值,而后選入。一般以每一地區(qū)較晚的方志為主,能其每縣一志,共收錄近三千種舊方志,收其碑記、篆刻等金石相關內容,涵蓋題、序、記、文、賦、詩等多種文體”。因此,《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金石志》是目前一套全面、完整、系統的金石志資料集。

      《中國地方志歷史文獻專輯·建置沿革志》未見出版。遺憾的是,目前僅見來新夏所寫的序言,未見其學術年表提及此專輯。這套專輯叢書也很少有圖書館收藏,筆者目前尚未能見到原書。

      5 來新夏主要的整理舊志觀點

      來新夏認為,舊志主要用于“考鏡源流”;“整理舊志,首在搜求積存”[28];“舊志雖難稱盡善,而保存部分資料,備后世所參用,為新編縣志史源之一,已為修志者所共識”[29]。其認為舊志整理工作主要涵蓋類編資料、編纂目錄、匯編地方風土叢書、刊印舊志等方面[30]。其在個人舊志整理實踐方面,也相應完成了部分舊志整理工作。其對舊志整理的主要觀點有三個方面。

      5.1 重視舊志經濟資料的整理

      類編資料是舊志整理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其原則來新夏曾總結為“全面取材,重點類編,求訓致用”。“全面取材”就是綜合治理,即將舊志中的有關資料全部選輯出來,編成資料索引,否則每編一個專題資料類編就翻檢一次舊志,工程浩大,難勝其勞。類編資料的目的是“求訓致用”,從中取得經驗教訓來為經濟建設服務。當然可根據資料和地區(qū)的特點,區(qū)分輕重緩急,先重點選編一些當地急需參考的資料[6]713。

      在來新夏看來,盡管舊志中反映經濟的比重較小,但零散記載已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無論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還是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交通等具體情節(jié)都有所記載,可供后人參證[31]。舊志中的經濟資料在經濟建設中可有大用,農工商產業(yè)、城市規(guī)劃與旅游等事業(yè)的發(fā)展均可資借鑒[32]。來新夏還曾注意到日人加藤繁是最早開發(fā)方志史源的學者,在其名著《中國經濟史考證》一書的第三卷中引用中國文獻達300 余種,其中引用中國地方志有204 種,占全部引用文獻60%,方志的史料價值由此可見[33]。為此,他認為從舊志中可揀選出五大類資料:農業(yè)資料;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資料;賦役、財政及各種經濟制度資料;消費、生活資料;自然災害資料,并以不同的例證來加以說明。這種觀點來新夏是一以貫之的,他也曾提出從清人筆記中挖掘經濟學史料[34]。在闡述新世紀的修志思考時,他曾提出第二屆修志的覆蓋面至少包含三方面,而第一方面就是“記好重大經濟與社會專項事類的始末,如國民經濟的治理、整頓與‘軟著陸’,短缺經濟的結束與后遺癥問題,精神文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轉折性變化等方面都要以新視角記述好”[35]。充分體現了利用舊志服務當下的思想。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志,確有重視經濟之本旨。

      5.2 提倡點校和刊印舊志

      為了加強對舊志的保護,可以選擇再生性保護的方式,如以點校、注釋、影印、復印、掃描、縮微復制、數字化等形式進行再造。1949年后雖然重印了部分舊志,但在來新夏看來,是遠遠不夠的。他認為:“不過所刊總數與舊志總量相衡,重印者為數終究不多,致使原有舊志難于保存,而研究者又苦于得書之難,特別是一些使用價值高和某些孤本善刻更需有選擇、分緩急地加以刊印,以廣利用。即如河北方志而言,據知天津市圖書館就藏有40 余種為他館所未藏。這些方志雖不盡是海內孤本,至少也是罕見方志?!盵36]正如他點校兩部《蕭山縣志稿》一樣,通過點校出版的形式,分散保存,加強了對這兩種珍稀民國文獻的保護。另外,只有通過點校和刊印舊志,才能為新舊志書進行比較研究提供更便利的材料,這也是來新夏提出比較方志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37]。從他主持多部舊志的點校工作上,亦可看出其在此方面用力較多。而今業(yè)界對舊志整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的認識,如廣東省即對全省舊志進行收集,并影印出版《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共收錄通志、府志、縣志433 種[38]。2014年第四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還將主題定為“弘揚方志文化,發(fā)掘歷史智慧——中國歷代方志整理與研究”,將舊志整理作為地方志工作與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離不開諸如來新夏等方志學者們此前的鼓與呼。

      5.3 主張積極利用舊志

      舊志的整理主要還是為了利用。盡管舊志中也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但仍然有大量的材料值得后人借鑒。來新夏“善于運用方志資料為學術研究服務,早在1957年發(fā)表在《歷史研究》上的《試論清光緒末年的廣西農民大起義》的學術論文中就利用了大量地方志資料”[39]。來新夏曾提出對舊志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專題研究中被視為熱點的是舊志的繼承批判問題。有些文章作了專門論述。應當批判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為竭力宣揚封建統治者功業(yè)的夸大性內容,如立于卷首或獨立成章的皇帝的無關理要、專事粉飾之詔諭、詩文與言論;二為宣傳封建倫常的內容如誣民變?yōu)楸I匪活動,過分頌揚義士、烈女等事跡;三為不恰當的溢美之辭。應當繼承的則有兩個方面:一是繼承舊志中合理的編纂體例;二是繼承文獻資料,以備征考和補缺糾謬?!盵40]后來新夏又提出應該從三個方面加以利用:一是編纂體例的借鑒;二是文獻資料的征引;三是經濟建設中的效用[6]717-720。

      新編方志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前人的體例,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而舊志中所存的文獻資料,盡管不免有些糟粕性的東西,但也有不少可供參考、借鑒的寶貴資料。只有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這也是方志修纂事業(yè)得以發(fā)展的源動力之一。來新夏主張在新編地方志之前,須對舊志有一個全盤的了解和把握。其在為新編方志作序時,也常提及舊志的編修情況。比如,其為《鄢陵縣志》作序時,就曾對該縣的舊志編修情況了如指掌[41]。其在《項城縣志》附錄中曾對輯入舊志序文、凡例并目錄表示贊賞[42]。對新編縣志中運用舊志資料較好的地方志也會表而出之,如其稱揚“《平定縣志》對舊志資料的運用也較好,如《自然災害》 章,于旱、水、風、雹諸災能以清光緒《平定縣志》資料簡潔的綜述元明清災情,信而有征,無勞讀者之翻檢舊志”[43]。2006年來新夏將其畢生收藏的6000 余種方志捐給家鄉(xiāng)蕭山,以來新夏命名的“來新夏方志館”“來新夏著述專藏閱覽館”因而成立,對當地的方志編修事業(yè)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6 結語

      舊志整理工作的內容包括資源普查,編制目錄、提要、索引,影印出版,???,標點,注釋,翻譯,輯佚,專題資料匯編,數字化建設等[12]。來新夏的舊志整理工作涵蓋以上多個方面,當然有些方面談得多,有些方面涉入相對較少。1953年任鳳苞將自己苦心搜集并精心保管的2500 余種地方志捐獻給天津圖書館,為天津一地的地方志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促進了當地的地方志研究。作為天津地方志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來新夏得到了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負責人梁寒冰、董一博等的大力支持,也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方志學界被稱贊“在志界本職之外的全國專家中,來先生是參加修志實踐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成果最豐碩的大家”[44]。從其為各地多部方志所撰寫的書評、讀后感等篇目即可看出,來新夏確實在方志學領域內寄情甚深,用力甚多。其在舊志整理工作領域所作的貢獻同樣也是不可抹煞的。

      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新編地方志是對這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fā)展,是舊方志的延伸和傳承,作為方志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舊方志的重要價值和作用[45]。自1980年代以來,舊地方志的整理工作已歷30 多個年頭,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對于舊地方志的整理,無論是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下的舊志整理工作,無論是目錄編纂、影印出版、點校,還是數據庫建設,都取得了非凡的業(yè)績[46]。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地方志系統整理出版舊志累計達2500 多部[47]。2020年,我國的第二輪修志工作將告結束,并即將迎來第三輪修志工作的開展。對于方志學家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方志學研究的重點。今天方志工作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梁寒冰、董一博、朱士嘉、傅振倫、來新夏等方志先驅者的努力與貢獻。

      猜你喜歡
      舊志點校方志
      古籍文獻點校成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
      論舊志的活化利用:以舊志整理出版為例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書法賞評(2019年2期)2019-07-02 12:10:50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嘉絨藏族地區(qū)的舊方志編纂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舊方志中的聚落地理學信息及其價值評估——以天津市舊志為例
      對當前舊志整理的幾點看法
      ——以山東省部分史志機構的舊志整理成果為例
      上海地方志(2017年2期)2017-04-12 15:13:33
      《天津區(qū)縣舊志點?!匪E縣卷整理出版
      天津史志(2015年1期)2015-06-15 02:20:16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宝山区| 淳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五华县| 湖北省| 贞丰县| 哈密市| 长宁区| 桂林市| 汉中市| 和平区| 梨树县| 扬中市| 德化县| 柘荣县| 东阿县| 上杭县| 松滋市| 光泽县| 长丰县| 昆山市| 秦皇岛市| 吉林市| 东乡| 伊宁市| 百色市| 民县| 龙游县| 石楼县| 逊克县| 尉犁县| 郴州市| 依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江县| 沈阳市| 龙陵县| 永康市| 绥江县| 日土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