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
試析習近平新時代的“變局觀”
劉亞萍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思政部,吉林 四平 136000)
“變局觀”是一種依據時代的變幻而對國際國內形勢正確把握的時局觀,同時它也是一種歷史觀和文化觀。它萌芽于中國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后,是在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時期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知變而應變的思潮,對近現代中國影響深遠。習近平的“變局觀”多見于他對國際國內形勢和大政方針的現實思考,它繼承了近代“變局觀”的精神,又在新時代中有所豐富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近代;“變局觀”;新時代;習近平;時代價值
“變局”二字最早被用來描述時局是在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以后,時人黃鈞宰和徐繼畬稱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是“古今一大變局”[1]106。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和早期維新派針對時局慨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1]106。從此,“變局”思維盛行并影響深遠。時過境遷,而今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風云變幻的新時代,習近平在多次重要講話和會議報告中都闡發(fā)了他的新時代“變局觀”。本文僅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習近平用典》等重要著作為藍本,對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內涵進行梳理和闡釋。
歷史是延續(xù)的,卻永遠處于流變之中?!白兙钟^”的出現和發(fā)展要追溯到近代的鴉片戰(zhàn)爭時期。19世紀中期,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列強除了有強大的武力外,還有別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對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武力入侵,處于衰世的中國不堪一擊,清政府“張皇失措……陷入悲運”[2]?!白兙钟^”就是在這種時代變化沖擊下出現和發(fā)展的。近代中國“變局觀”的發(fā)展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變局觀”的萌芽階段。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世變正在悄然進行,覺悟的時人已經觸摸到了時代劇變的脈搏。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魏源著《海國圖志》,徐繼畬著《瀛寰志略》,等等,都揭示了當時的世變。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應對當時的“變局”,其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為后來洋務運動“變局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時期:“變局觀”的形成階段。19世紀60―90年代,面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危局,為了挽救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一些開明的地方和中央官僚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時期倡導“變局觀”的人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洋務派的官僚,如李鴻章、曾國藩、郭嵩燾、曾紀澤等;一類是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的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如馮桂芳、鄭觀應、薛福成、王韜等;一類是從事洋務企業(yè)的一些知識分子。這三類人雖然地位不同,但他們都逐漸達成了一種共識,中華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敵,這是幾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清廷在這個變局中正岌岌可危。因此,要摒棄傳統(tǒng)天朝大國的舊觀念,向西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此擺脫悲運。這些人或積極著書立說,或上奏朝廷,或積極興辦洋務。一時間,他們都為“變局”奔走相告。正是在這些人的奔走呼吁下,“變局觀”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思潮。這一時期的“變局觀”實質上是一種正確地凸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和世界變化的時局觀。上述倡導者通過各種方式描述了“千古變局”的種種表征:中華民族被迫卷入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洪流中,從獨立的封建政權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權。但這些倡導“變局觀”的時人又不僅僅局限于對“變局”表征的描述,他們也為這種“變局”出謀劃策,務實地實行了一些應對之法。如李鴻章等洋務派,在思想領域駁斥封建頑固派的守舊思想,他們認為,要打破舊傳統(tǒng)舊思想,時代變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也必須隨之而變。為了應對“變局”,洋務派在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近代化的努力。而馮桂芳、鄭觀應、薛福成、王韜等人則主張要辯證地看待“變局”,如王韜、郭嵩燾、薛福成與李鴻章等就認為,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并不全是弊處,既有利也有害,若能在不利之處尋求有利之機,便能變不利為有利。因此,他們主張,在經濟上進行“商戰(zhàn)”,發(fā)展工商業(yè);在政治上向西洋人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主張都集中反映了他們的應對“變局”之法。
第三階段,維新變法運動時期:“變局觀”的發(fā)展階段。
洋務派雖然積極倡導“變局觀”,但由于他們自身的“中體西用”的局限和時代因素,“變局觀”下的“自強”和“求富”計劃最終還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破產了。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加劇。在這種危難局勢下,在維新派變法維新的吶喊中,“變局觀”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發(fā)展。由于時局不斷發(fā)生變化,維新派比洋務派的應對“變局”之法又更深入一步。這種“變局觀”在傳統(tǒng)和維新之間,在“變”與“不變”的哲學中繼續(xù)發(fā)展。引領那個時期潮流的是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涤袨樽珜憽犊鬃痈闹瓶肌?,利用孔子的權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梁啟超著《變法通議》,宣揚變法可以保國、保種、保教。康有為在向光緒皇帝上書中曾提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不變仍亡?!盵3]康有為的這些話事實上代表了當時維新派的共識,也是對洋務派只學習西方技術而不變革制度主張的有力回應。嚴復的思想比康、梁的思想更有思辨性和哲理性,他在《天演論》中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因此,這一時期的“變局觀”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綜上,從近代“變局觀”的出現和發(fā)展歷程看,“變局觀”是一種歷史觀,也是一種發(fā)展的時局觀。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F今的中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但在風云變幻的世界舞臺上,中國依舊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問題,新時代下的中國更需要一種審時度勢的“變局觀”。習近平新時代的“變局觀”,正是在繼承近代中國“變局觀”應變精神的基礎上,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造中逐步形成和闡發(fā)的。
習近平新時代的“變局觀”具有豐富的當代內涵。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中國的基本國情與以前有所不同,中國政府面臨的國際國內新問題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過去面臨的舊的矛盾已經解決,現今國家又面臨著一些新的矛盾。所以,習近平認為,當今時代風云變幻,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冷戰(zhàn)結束以后,國家集團間的對抗局面已經漸消,舊的殖民系統(tǒng)已經趨于崩潰,時代潮流的發(fā)展正走向和平、發(fā)展、共贏和合作,“但這個世界,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依然任重道遠”[4]。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習近平,多次談到新時代中國政府面對時局變化的應對之法。綜合梳理其中的觀點,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辯證地看待“變局”。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經濟會議上的講話中重點談了經濟形勢變化,他引用了一句古話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獨陰不成,獨陽不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一種辯證思維。習近平認為,世界局勢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是危險與機遇并存。習近平這一思想與近代“變局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洋務派和早期維新派面臨外患“變局”時,也認為是禍福相依、利弊共存。
第二,要與時俱進。習近平曾在講話中引用古話“事不凝滯,理貴變通”[5]251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政府面對時事的變化,最明智的行動就是在變通中主動適應,在多變中應對改變。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政黨的興衰是與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密切聯系的,一個政黨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不斷興盛,相反,如果這個政黨不能與時俱進,它的未來勢必走向衰落。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中也曾引用“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發(fā)表看法。他認為,當今時代在劇變,同時社會也在發(fā)展進步,處于進步時代的人們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切記不要保留那些已經被時代淘汰的舊觀念。在歷史長河中,冷戰(zhàn)思維、零和博弈曾經占據一時,但這種思維已經成為歷史,我們要沖破這種制約發(fā)展的舊思維,讓新時代再度充滿發(fā)展活力。
第三,要創(chuàng)新和改革。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相關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曾講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盵6]249實際上,習近平在多種場合都引用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從動態(tài)方面強調不斷創(chuàng)新的,它集中說明了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在變化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道理。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引用了“不日新者必日退”這句話。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在多變的技術、多樣的利益、多元觀念的當今環(huán)境中,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贏得主動權。在第六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致辭中,針對創(chuàng)新的方法問題,習近平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了一個典故說:“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5]239習近平引用這個典故的意圖在于告訴人們創(chuàng)新要抓住先機,比如說在新的一輪科技革命中,要把握科技發(fā)展的大勢,尋找科技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先機。針對改革的持久性問題,習近平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加以說明。他認為,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第四,要走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引用典故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盵6]195這個典故主要說明一旦環(huán)境改變,事物的性質也可能隨之改變。所以,中國面對世界的各種變化,不能邯鄲學步,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發(fā)展模式,而是要結合本國的國情,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具有豐富的內涵,既有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的精準把握,又有知變而應變的種種戰(zhàn)略方針,既與近代“變局觀”一脈相承,又在新時代中豐富和發(fā)展了“變局觀”的內涵。
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這種“變局觀”對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轉型具有積極意義。從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發(fā)展看,“變局觀”無外乎是在傳統(tǒng)與近代化的沖突和融合中產生和發(fā)展的?!白兙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中國中心觀念和天朝體制逐漸崩潰的過程,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受西洋文明沖擊的過程,是國人從排斥西洋文明到接受西洋文明的過程。因此,近代“變局觀”是一種文化觀,是一種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轉型的初步探索。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的“變局觀”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新時代下,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和價值是一個重要議題。習近平認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7]313。在如何正確、全面地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這個問題上,習近平充分表達了與時俱進的觀點,認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和時代發(fā)展中全面客觀地取舍,通過客觀分析和冷靜思考,“努力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7]313。因此,新時代習近平“變局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指導。如上所述,“變局觀”可以表述為一種歷史觀。回顧中國近現代的崢嶸歲月,中華民族曾經遭遇前所未有的“變局”和“危局”,幸而在知變而應變的“變局觀”指引下,中國人民開展了救亡圖存運動。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新時代下也要堅持“變局觀”。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曾總結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全景式的“變局”。因此,只有堅持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才能被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時空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從鴉片戰(zhàn)爭至今,經過100多年的滄海桑田和持續(xù)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已經展現光明的前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然要堅持“變局觀”。知變而應變,這就是“變局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起到的積極意義。
第三,習近平新時代“變局觀”對于國人堅持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當今的中國,改革是主旋律,改革在路上,但改什么,不改什么,摒棄什么,堅持什么,這些都是需要實踐回答的問題。只有堅持“變局觀”,才能在這些諸多變與不變中看清中國的過去、現實和未來。中國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道路不要變,社會主義制度不要變,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不要變,堅持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要變。因此,習近平新時代的“變局觀”是一種知變而應變,以不變應萬變的智慧,它將在指引中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起到積極作用。
[1] 李雙璧.“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論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的變局觀[J].貴州社會科學,2003(4):105―107.
[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3]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181.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5]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2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6]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1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18-11-07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思政專項課題(GS17191)
劉亞萍(1986―),女,吉林白山人,助教,碩士。
D61
A
1006–5261(2019)02–0007–04
〔責任編輯 葉厚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