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 清,曹 瑞
近幾年我國的互聯(lián)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移動網絡設備和服務的日益普及使得青少年上網越來越便利,學生已成為中國網民中的最大群體。[1]網絡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還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次調查從手機的主要用途、手機使用時長、網絡視頻偏好、手機游戲參與情況等幾個方面來了解當前天津市中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的應用特征。
調查工具為課題組自編“新時代青少年所思所想調查問卷”,于2017年10月在天津市中小學開展抽樣調查。
本調查抽樣面積廣泛,兼顧市區(qū)、郊縣與農村地區(qū)的學校,普通中學與重點中學,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調查對象涉及天津市7個區(qū)、11所中學(包括完中校,其中市區(qū)中學5所、郊縣中學3所、農村中學3所 )共2,997名中學生。
參加調查學生的人口背景狀況分布為:市區(qū)中學生占43.2%、縣城中學生占30.9%、農村中學生占25.9%,男生占47.1%、女生占52.9% ,初一學生占24%、初二學生占24.2%、高一學生占26.6%、高二學生占25.2%。
中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使用情況為問卷課余生活部分的主要調查結果。本部分主要從手機的主要用途、手機使用時長、網絡視頻偏好、玩手機游戲情況等幾方面來考察,調查結果如下。
1.當前絕大部分中學生使用手機,他們使用手機的最主要用途是娛樂,學習功能利用不足
調查的絕大部分中學生都使用手機,只有3.9%的學生不用手機。中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是娛樂,其次是學習功能和社交媒體功能,手機最基本的功能打電話退到最次要的位置。中學生用手機做的最多的事情依次是:聽音樂、看視頻占32.3%,看小說、玩游戲占19.7%,發(fā)微信、上QQ占18.8%,學習或查資料占15.6%,看新聞占4.2%,沒有手機占3.9%,其他占3.6%,打電話占2.0%。
2.八成中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超過一半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受到時間限制
八成左右的中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五成以上的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受到時間限制,將近四成的學生使用手機不受時間限制。
中學生使用手機受限制的情況依次是: 自己有手機,隨時可以用占40.8%;自己有手機,時間受限制占38.2%;用父母的手機,時間受限制占12.7%;基本上不用手機占6.4%;用父母的手機,時間不受限制占1.9%。
3. 大部分中學生對待父母限制使用手機,能采取理智的態(tài)度和行為
大部分中學生對待父母限制使用手機,能采取理智的態(tài)度和行為。中學生在父母沒收手機后的反應依次為:51.7%誠懇地向父母解釋,告訴他們自己有自制力,不會耽誤學習;21.6%與父母做約定,合理安排學習與玩手機時間;13.6%無所謂,反正手機對我也沒多大作用;7.8%很生氣,和父母爭吵;3.4%其他;2.0%以絕食、拒絕上學等方式反抗。
1.中學生最喜歡綜藝等娛樂視頻,新聞和知識類節(jié)目不受關注
近幾年綜藝節(jié)目占據(jù)熒屏,其內容也成為人們街頭巷議的熱點。中學生最喜歡的網絡視頻以娛樂類為主,其中排第一的就是綜藝節(jié)目。中學生最喜歡的網絡視頻類型依次為:綜藝類占32.7%,影視劇類占22.9%,動漫類占21.5%,體育類占9.1%,新聞類占7.8%,其他占6.1%。
2.大部分學生都玩過熱門手機游戲,但沉迷者不到兩成
大部分學生都玩過時下最熱門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但經常玩兒的只占不到二成。中學生玩手機游戲“王者榮耀”的情況依次是:對網絡游戲一直不感興趣的占23.6%;有時會玩玩的占22.7%;以前曾經玩過,感覺就那么回事的占22.5%;很熟悉并且經常玩的占18.8%;沒玩過,但是有機會倒想試著體驗一下的占8.3%;其他占4.1%。
手機作為一種新出現(xiàn)的社會化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量影響著整個世界, 影響著青少年。青少年處于身心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手機媒體將深刻地影響青少年身體、心理和價值觀的發(fā)展,其作用就像一把雙刃劍, 給他們帶來了正負兩方面的復雜作用。[2]
相關研究顯示,過度依賴智能手機會對青少年造成身心危害,其表現(xiàn)主要有:(1)手機依賴對學生的軀體健康狀況會產生消極的影響。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會對視力帶來很大傷害;對頸部、腰部損傷也比較大;還可能誘發(fā)失眠現(xiàn)象。(2)手機依賴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中小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時,經常置身于獨立、封閉的虛擬社交環(huán)境,往往封閉了與社會群體的交往,長此以往, 容易加深個體的孤獨感, 減弱個體的社會支持。而且,過度依賴手機還會造成中小學生從眾心理,炫耀、攀比心理,自我邊緣化心理,自卑自負等心理特點。[3]本次調查也證實了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與手機使用存在相關關系。
1.中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與其精神狀態(tài)存在相關關系
以上的相關關系表明,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與手機主要用途之間存在交互影響。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較好的學生能夠恰當合理使用手機,較好地利用手機進行學習,不過分沉迷于手機的娛樂功能,因此精力比較充沛;而日常學習和生活習慣不良的學生更多地使用手機的娛樂功能,過分地沉迷其中會影響到他們的精力。
2.中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長與其精神狀態(tài)存在相關關系
手機的強大功能使得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學生群體中對手機的使用出現(xiàn)了類似于成癮心理, 國外一項青少年調查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影響交往焦慮和睡眠質量。每天手機使用時間超過7小時的手機成癮人群更多出現(xiàn)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質量差等問題。[4]
此次調查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受到限制與否和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2=133.013,df=12,P<0.01)。使用手機時間不受限制的學生感到精力疲乏的占接近四成,使用手機時間受到限制的學生感到精力疲乏的占不到三成,而基本上不使用手機的學生感到精力疲乏的只有不到兩成。
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受到限制與否和學生睡眠時間存在相關關系(2=159.183,df=12,P<0.01)?;旧喜皇褂檬謾C的學生感到睡眠比較充足的占八成以上,使用手機時間受到控制的學生感到睡眠比較充足的接近七成,而使用手機時間不受限制的學生感到自己睡眠時間充足的只有五成左右。
3.親子溝通情況影響學生使用手機的態(tài)度和行為
親子之間的溝通情況影響學生在父母沒收手機以后的行為反應(2=152.218,df=15,P<0.01)。在親子關系融洽的家庭里,如果被父母沒收了手機,絕大多數(shù)孩子能夠“誠懇的向父母解釋,告訴他們自己有自制力,不會耽誤學習” 或者“給父母做約定,合理安排學習與玩手機的時間”;而“和父母溝通困難”,或者“基本無法溝通”的學生,在被父母沒收手機后采取“爭吵或拒絕上學等方式來反抗”的比例比親子關系和諧家庭的比例要高出許多。
父母在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帶頭作用影響學生在被家長沒收手機以后的行為反應。在父母能夠以身作則,親子溝通良好的家庭里,孩子在被沒收手機后絕大多數(shù)都會以理智交流的態(tài)度和父母溝通,極少采取爭吵、抗拒等方式要求自己的權益;而在父母不能起到示范榜樣作用、親子溝通不暢的家庭里,只有不到四成的學生在被家長沒收手機后能夠采取理智交流的態(tài)度和父母溝通,更有接近三成的學生采取和父母爭吵或者絕食、逃學等方式和父母抗爭。
4.親子溝通情況影響學生的網絡媒體素養(yǎng)
對于“在任何情況下,網絡上進行‘人肉搜索’(公布他人私人信息)都是不恰當?shù)摹边@一問題的選擇,來自不同親子溝通狀況家庭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2=47.058,df=9,P<0.01)。與父母“無話不談,溝通融洽”的學生有75.9%認同這個論斷;“一些重要事情我會征求父母意見”的學生有72.7%;“和父母溝通困難”的學生有66.2%;“基本無法溝通”學生有55.8%。
來自不同親子溝通狀況家庭的學生“對語音聊天室、微信、貼吧等場所存在罵人的現(xiàn)象”感到“非常反感”的比例也有顯著差異(2=106.87,df=9,P<0.01)。與父母“無話不談,溝通融洽”的學生有84.4%;“一些重要事情我會征求父母意見”的學生有76.7%;“和父母溝通困難”的學生有58.2%;“基本無法溝通”學生只有55.7%。
說明親子關系越融洽的家庭,其子女越具備較好的網絡媒體素養(yǎng),網絡規(guī)則認知更清晰,態(tài)度更加積極、正面。
5.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學生玩手機游戲的行為
6.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學生網絡媒體素養(yǎng)
本次調查顯示,天津市九成以上的中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手機,其中七成以上都有自己的手機。根據(jù)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7 年6月,我國網民10-19 歲群體占比已達到19.4%。[5]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普及,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空間,互聯(lián)網的積極作用在廣大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娛樂和參與社會過程中已日益顯現(xiàn)。與此同時,伴隨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有害信息和負面影響,如暴力、色情內容、網絡過度依賴等,也極大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發(fā)揮其積極影響,規(guī)避其消極作用,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6]
數(shù)據(jù)表明,天津市中學生運用網絡的普及程度、熟練程度以及對網絡運用的認知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學生對網絡內容的娛樂與求知需求并存。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網絡使用方式有著顯著影響,家庭作為青少年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中親子關系的和睦程度,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對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媒體素養(yǎng)有著正面的影響。中學生在上網過程中,雖然有著一定的學習型傾向,但依舊存在著以娛樂為主過度娛樂的現(xiàn)象,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要重點研究如何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網絡環(huán)境,并教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媒體素養(yǎng)。
在上網設備普及化和網絡資費門檻降低的背景下,硬件設備已經不是影響青少年網絡使用的主要因素,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家長的榜樣引領作用對青少年是否能夠合理健康地使用網絡有著顯著的影響。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雖然家庭關系不能對青少年上網產生直接的、立竿見影的影響, 但往往會對青少年的上網時間、內容以及是否會產生網癮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要運用科學方法對孩子使用新媒體加以正確引導。一方面,應允許孩子適當使用新媒體,但要進行適當監(jiān)督引導,對利用新媒體的方式、內容、時間等要有具體約定。另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在要求孩子不玩手機、不玩游戲的同時,自己盡量不要玩。更重要的是要與孩子多溝通交流,通過談話聊天、戶外運動、集體活動充實孩子的生活內容,擴展孩子的生活空間,從而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不過度依賴新媒體、沉迷于網絡世界中。
為了支持家庭教育,學校應該為父母或監(jiān)護人提供家長教育計劃,以便在家庭里能更好地指導青少年的上網活動。研究機構或專業(yè)組織要協(xié)助家長制定家庭教育計劃,包括如何共同使用新媒體,如一起閱讀電子書,與親友進行網絡視頻聊天,為孩子提供一些網上互動和安全有趣的活動項目,如何辨別壞消息,如何保護個人與家庭隱私等。[7]
以智能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青少年也在迅速接受這一新生事物,我們要注重引導他們正確利用移動互聯(lián)新媒體,讓新媒體在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發(fā)揮促進作用。
教師要懂得使用信息技術。信息化時代,教師要深入了解新媒體特征,熟練地使用新媒體技術,即會用新媒體的正面材料,具有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和解疑答難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跟上網絡發(fā)展速度和新媒體的變化速度,不斷掌握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更為靈活地將新媒體應用到青少年教育教學當中,發(fā)揮出技術優(yōu)勢,使其可以更好地為青少年全面發(fā)展服務。
學校要開設或者舉辦有關青少年合理上網、正確上網的講座或體驗活動,提高青少年對于網絡信息的篩選能力。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成果,課堂應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靜態(tài)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動態(tài)的立體教學,把教材內容融入到多媒體中,通過新穎的方式傳授知識技能,這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利用新媒體的多樣化,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法,通過網絡中豐富的音視頻素材來傳播一些感人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從而引發(fā)青少年對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促進他們思想道德的健康發(fā)展。[8]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互聯(lián)網使用的研究,多以負面問題治理為主,對如何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影響和作用,還缺乏足夠的關注。第七次青少年互聯(lián)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提出,對于價值觀形成期的青少年來說,面對來自媒介、特別是新媒體的信息,學會“批判性的思維”,提升他們的“新媒體素養(yǎng)”,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管理和國民素質養(yǎng)成各個層面的重大問題,甚至會影響到中國在信息時代的全球地位。[9]
因此,應積極推動青少年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的社會共建機制,讓互聯(lián)網成為青少年發(fā)展和成長的好幫手、好平臺。在國家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的基礎上,應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和社會公眾監(jiān)督的作用,形成國家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和公眾參與的互動機制,提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環(huán)境。
針對中小學生容易過度依賴手機的問題, 應該在學校、家長、教師之間建立一條“生態(tài)鏈式”的教育理念,采用疏堵結合的方式讓中小學生逐步脫離手機依賴。[10]相關行業(yè)應結合當前青少年的新媒體使用特點,推出相關的青少年專屬智能手機設備和手機應用系統(tǒng),設立青少年專屬網站,加快內容的更新速度,并增加一些互動性板塊,以此提升青少年的關注度和參與性。在社會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設立網絡行為規(guī)范,指導人們的上網行為;也可以通過學校推薦、家長推薦、媒體推薦的方式,使專屬網站進入青少年網絡運用的視野。
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空間,其雙刃劍效應日益顯現(xiàn)。[11]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教育監(jiān)督,注重引導服務,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引導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新媒體素養(yǎng),形成文明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做一個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