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陽陽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五代十國是唐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亦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豪民社會”向“富民社會”轉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這其中以后周的建立及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為奪目。 王樸作為后周的名臣,其著作《平邊策》對后周和北宋政權的發(fā)展和演進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對于王樸以及《平邊策》的研究,趙榮織的《后周王樸略論》 簡略的敘述了王樸得用於新朝的原因和所獻《平邊策》的政治和歷史背景[1];吳曉豐在《王樸< 平邊策>與周世宗的統(tǒng)一活動》一文中,通過對王樸上《平邊策》的真實用意、以及對周世宗伐蜀之謀的深入分析論證了王樸上 《平邊策》 只是對其周世宗政策調整的支持而已[2];李曉《王樸、周世宗、宋太祖統(tǒng)一戰(zhàn)略比較》 一文分析了王樸所論之戰(zhàn)略以及周世宗和宋太祖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實踐, 指出了三者之異同優(yōu)劣[3]。
綜上所述,文章僅僅將視角局限于《平邊策》對后周和北宋初年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上, 從軍事方面加以分析。 然自后周以降, 大宋三百年的基本國策則是崇文抑武,文治局面臻於全盛,是為何故而至于此? 朝代更替不已, 而制度相承因襲, 后周政權演進過程是否為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與發(fā)展造就了歷史性的土壤呢? 王樸《平邊策》的提出,或許為考察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絕佳的切入點。 筆者認為,《平邊策》 對北宋王朝的建立與鞏固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 尤其對北宋治國策略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說, 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與發(fā)展得益于王樸的《平邊策》,這是毋容置疑的。
五代十國所呈現(xiàn)的政治格局, 實質上則是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 而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政治訴求的實質則是以尊奉朝廷為名義和形式, 實際上是以地方權力自治為基礎, 最大限度的追求以藩鎮(zhèn)最高權力世襲化。 相比較而言, 五代時期的割據(jù)局面則明顯的拋開了尊奉朝廷的名義與形式, 追求最高權力成為藩鎮(zhèn)將領們的畢生追求。 為此, 后晉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曾指出:“天子寧有種邪? 兵強馬壯者為之爾!”,[4]更是對這一時期軍閥混戰(zhàn)的確切性描述。然物極必反,武力割據(jù)必然為文治統(tǒng)一所取代,王樸《平邊策》 的提出是這一趨勢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成為大宋王朝文治局面形成的張本。 所以,重新考察王樸及《平邊策》中所表現(xiàn)的文治思想則成為必要。
趙榮織先生的《后周王樸略論》一文,此文提綱挈領的為我們交代王樸能夠為新朝(后周)所重用滿足的三個因素:審時度勢、明敏聰慧和得遇明主。 而支撐上述三因素的則是其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為何如此論述呢? 我們不妨從其籍貫與身份上來具體分析。 據(jù)《王樸傳》載:“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少舉進士,為校書郎,依漢樞密使楊邠。 ”[4]上述引文中“東平”和“進士”成為我們解讀王樸文化修養(yǎng)的關鍵。
首先,“東平” 二字交代了王樸的籍貫, 據(jù) 《尚書·禹貢》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底平?!盵5]其中“東原底平”即為東平得名之始。 東平是什么地方呢? 在當時又有什么特定的文化內涵呢? 據(jù)《宋史·地理志》所載:“東平府,東平郡,天平軍節(jié)度。 本鄆州,慶歷二年,初置京東西路安撫使。 大觀元年, 升大都督府。 政和四年,移安撫使於應天府。 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 ”[6]從位置上來看,東平府處于山東省西南部,相當于先秦時期魯國的地域,從文化生態(tài)上來講,這里自古傳統(tǒng)文化深厚,禮樂文明昌盛。 撇開環(huán)境決定論來談,齊魯大地優(yōu)越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確實為王樸自身的文化的修養(yǎng)和性格的塑造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 王樸是進士出身。 檢括原籍,《禮記·王制》篇載:“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辯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 論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 ”[7]這是對于“進士”二字最早的記載, 而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則是與隋唐的科舉制密切相關的, 其含義是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殿試及第的讀書人。
眾所周知,隋唐是科舉制和進士科的源頭??既∵M士,必須要以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作為基礎,所以在隋唐以及唐末五代的混亂局面中, 進士出身不僅是自身及家族的莫大榮耀, 更是特定的歷史階段文化印記。因中古門閥政治的影響,隋唐時期科舉制以及進士科未成規(guī)模的既定事實, 更加凸顯了唐末五代進“進士”的文化影響和身份地位。
后周的統(tǒng)治者親身經(jīng)歷和目睹了前朝勃然而興和勃然而亡的事實。從內心上來說,后周統(tǒng)治者是不希望自己所建立的政權“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對此,《王樸傳》則指出:“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擾群議,新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數(shù)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之士徐臺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樸在其中。 ”[4]由此觀之,《平邊策》的提出是順應世宗銳意征伐、 平一天下之志向而出現(xiàn)的必然產(chǎn)物。 以下為《平邊策》的原文: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并。 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于內,遠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僣,大不制而至于濫,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并乘其間而據(jù)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jié)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愿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愿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 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弱,知我?guī)熑肫涞?,必大發(fā)以來應,數(shù)大發(fā)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fā)則我獲其利。 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并進,席卷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 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后圖。 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邊。 ”[4]
以上是王樸《平邊策》的原文,對其本身研究的文章則主要是吳曉豐《王樸< 平邊策>與周世宗的統(tǒng)一活動》, 該文將這篇策論分為前后相承且不容分割的三個部分,分別從治國要領、用兵方略和策論主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了 《平邊策》 與世宗政策轉變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8]細讀吳文中所論之內在聯(lián)系,始終不出武力平邊之論。 筆者以為,此篇策論雖論及武力平邊, 卻包含著極深的文治思想在其中,而且是以文治為主,武力為輔。
思其原文,文治思想主要表現(xiàn)五個方面:
第一是崇道尊術。 原文中“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并。 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 ”是對崇道尊術的注解,牟宗三先生曾在《政道與治道》中論及封建貴族政治和君主專制政治時指出:“政道是相應政權而言, 治道是相應治權而言,中國在以前於治道已進至最高的自覺境界, 而政道則始終無辦法。 ”[9]政道是想對于政權的一種道理,已經(jīng)上升到一種政治哲學的高度,《平邊策》開篇便指出“唐失道”之語,重點是在分析指導大唐政權的這一政治哲學已經(jīng)失去保持政權穩(wěn)定發(fā)展的意義,中國社會的演進雖然在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過 “儒法互補”和“儒道融合”現(xiàn)象,但始終是以純正的儒學思想作為其精神內核,“唐失道”也就代表著隋唐以前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已經(jīng)無法適應封建社會政權發(fā)展的需要,從而也透漏出,政道革新已成必然趨勢。
第二是選賢任能。 原文中 “平之之術, 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 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是對選賢任能的注解。 宋代是士大夫的天下, 更是孔孟之道大行其是的時代, 眾多的文人士大夫在積極踐行儒家政治觀念的同時,也在踐行著儒家的人才觀, 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儒家人才觀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荀子·儒效篇》 載:“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於人之國? ’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儀,謹乎臣子而置貴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 則執(zhí)在本朝而宜, 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慤, 必為順下矣。 雖窮困凍餒, 必不以邪道為食; 無置錐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嗚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乎財萬物,養(yǎng)百姓之經(jīng)紀。 執(zhí)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屋漏,人莫不貴之,道成存也。 ’”[10]唐末五代雖戰(zhàn)亂頻仍,然思治之心從未中斷,自韓愈尊孔孟之道而繼道統(tǒng)以來,斯文之復興雖經(jīng)戰(zhàn)亂亦顯現(xiàn)出勃勃生機, 王樸實為儒家思想的捍衛(wèi)者, 這種賢人政治思想必將貫穿其一生,因此,此處選賢任能之思想既是結束五代軍閥當政的總結,同時亦是開兩宋三百年“文人士大夫政治”的張本。
第三是恩威兼濟。 原文中 “恩信號令, 以結其心; 賞功罰罪, 以盡其力” 是對恩威并施的最好注解,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為館閣大臣主持禮部考試時,曾在其策論試題中指出:“今朝廷欲師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或至於媮;欲法神考之勵精,而恐守令不識其意,流入於刻。 ”[11]雖然這是對元祐初期王朝內部治國之策的兩種政策極端的現(xiàn)實分析, 但是從側面也指出了作為王朝的統(tǒng)治者和政權的執(zhí)行者和維護者, 政策的指向性需要恩威兼濟, 并且蘇軾認為這種恩威兼濟的治世之策才是政權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精工良策。 王樸在策論中的這一政策充分說明了其尚儒崇文的人格特性。
第四是輕徭薄賦,原文中“恭儉節(jié)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 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 ”是其最好的注解,胡如雷先生在《中國封建社會形態(tài)研究》中指出:“賦稅和徭役是全部社會剩余產(chǎn)品、剩余勞動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一個特定的扣除部分。 負擔課役的各階級、 各階層在社會經(jīng)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 課役的征斂方式也就有所差異。 ”[12]一般而言,輕徭薄賦作為國家政策出現(xiàn)的背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國初期,國家為休養(yǎng)生息而采取相應政策;而是突遇天災人禍,為了緩和階級矛盾, 維護國家穩(wěn)定而采取此政策。 據(jù)上述王樸進獻策論的時間分析, 主要是為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從而來維護過來的穩(wěn)定而由后周世宗積極發(fā)起的社會政策。 而輕徭薄賦歷來是儒家學者作為治世之手段而大力宣揚的,從這一點來看,《平邊策》 所蘊含的思想已經(jīng)上升到儒家民本思想的高度了,這正式儒家賢人政治和文治局面的最好寫照。
第五是宣德昌化。 原文中“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愿為之間諜, 知彼山川者愿為之先導。 ”是在論證德化之作用。 《周易》中有言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币源擞^之,吾國先民是極為重視德化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的, 而德化之推行必須以禮樂文明作為其基礎,柳肅先生在《禮的精神——禮樂文化與中國政治》 中曾論及:“在政治思想中,為政以德、以仁的‘王道’,上下尊卑的不可逾越的森嚴等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之道等等,都是禮的本質要義,同時也是治國的根本方針。 ”[13]經(jīng)學之士或者說儒學士人始終恪守著“內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 蘇軾曾在其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指出:“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具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之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14]其中的“君子長者之道”更是德化的細微之體現(xiàn)。
綜上而論,王樸《平邊策》中所體現(xiàn)的尊道重術、選賢任能、恩威兼施、輕徭薄賦和宣德昌化五個方面對其維護政權穩(wěn)定、 保持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這五個方面則奠定了政權演進的基調是以和靜為主。
王樸《平邊策》一文無不滲透著以“和靜為主”的文治思想基調,后周世宗柴榮欲一平天下,數(shù)問大臣治國之道,對于王樸《平邊策》主張的文治理念推崇有加,顯然是著意向文治靠攏。 然天不假年,不及實施周世宗便撒手人寰。北宋王朝承繼后周政權而來,后周時期統(tǒng)治者所采取的一些治國理念和政策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北宋政權。 王樸《平邊策》所論促進了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而《平邊策》中以和靜為基調的文治思想順應了北宋政權的發(fā)展和演變。
文治之源,最早或可追溯至漢初,錢穆先生指出:“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先已由賈誼發(fā)其端。 ”[15]賈誼在 《陳政事書》 中針對社會弊病所提出的教育太子、尊禮大臣、宣揚文教、轉移風俗等禮樂教化措施促進了漢代高層統(tǒng)治思維模式的轉變,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這種以儒立國的文教政策更是以國策的形式貫徹執(zhí)行。此后歷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政治文化始終奉行。
唐末以降, 統(tǒng)治者對于五代軍閥混亂和武人專權的政治模式深有體會。故而,北宋開國者及其后繼者為維護政權長治久安, 在政權的演進與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相比,北宋王朝的文治局面趨于成熟,其基本精神內核則是以儒家為核心的文治思想, 士大夫參與政治討論與政治決策的意識空前高漲, 既而呈現(xiàn)出了專制與民主共存共榮的政治生態(tài)。 概括起來就是當朝人和后世議論頻繁、應用廣泛的所謂“祖宗之法”。
北宋開國以來, 在政治演進和政權治理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與以往任何朝代相比,其文治局面達到巔峰, 呈現(xiàn)出專制與民主共生共存的政治生態(tài)。 概括起來, 就是在當朝人的議論中頻率之廣,應用之泛的“祖宗之法”。對當時所面臨的整個歷史趨勢和歷史局面的把握無疑是周世宗欲興文治的深層次原因, 然單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則會成為促成該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于王樸《平邊策》與后周和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之關系, 在引言部分已對學界所寫文章進行了具體的介紹, 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具體實踐《平邊策》 之設想和沒有具體實施其構想的圖式,只是偶然的相似或者重合。 但不論是作為武力平邊的指導思想還是作為文治治國的策論,《平邊策》 對于北宋初期的邊防政策的形成則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北宋邊境總體趨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