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寶山區(qū)小雨點幼兒園 王 玲
陳鶴琴先生曾經(jīng)說過:“所謂教育,它所要求的是積極地發(fā)展兒童的才能,積極地提高兒童的興趣。但一般人,每受傳統(tǒng)的教育所影響,而把教育看作消極的管理,忽視了積極的啟發(fā),反而限制兒童的活動。另外,他們不積極地暗示兒童,鼓勵兒童,而是處處批評兒童,譏笑兒童,殊不知道這種不良的態(tài)度,足以摧殘兒童的成長。”
身為師者,面對孩子們,不僅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而且需要足夠的智慧。孩子們的思想無拘無束,有時候孩子們不善于表達,但是你卻可以。當(dāng)孩子們需要你的時候,你要挺身而出,不為別的,只因為你是教師。師者本心,心系學(xué)生。
故事一:辰辰心中的“偉大”
一直以來,我認為教師是一種很隨和很簡單的職業(yè)?!皫熣撸詡鞯朗跇I(yè)解惑也”,字面上看是為了“傳”孩子們學(xué)業(yè)之經(jīng)驗,“解”孩子們題目之疑惑,是一件純粹而簡單的事情,可后來我發(fā)現(xiàn)育人并非只有一腔熱情那么簡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并非教師簡簡單單地傳授給孩子們?nèi)绾未颉棒~”就完了,還要讓他們知道并學(xué)會如何讓他們把打來的“魚”做成美味的佳肴,再轉(zhuǎn)化成他們能吸收的營養(yǎng)。
片段一:
一次學(xué)習(xí)活動中,我?guī)Я艘槐爵斞傅摹遏斞肝募?,本來想給孩子們當(dāng)作故事來講的,可后來一想,覺得太深奧了,于是就把那本書擱置在圖書角中。
辰辰,一個理著短短的頭發(fā)特別精神的小男孩,把書放在我的面前。他是我們班里唯一一個認得很多字的孩子,抬起頭問我:“老師,他是不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指著魯迅先生的名字。我很驚訝,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怎么會認識“魯迅”這兩個字。于是,我們交流了起來。原來他的父親有全套的魯迅書籍,當(dāng)他記住我放在圖書角的那本書的名字并回家問他父親時,他父親很高興地講解了關(guān)于魯迅的事跡??粗矍暗暮⒆?,我怎么能拒絕回答呢?于是我說:“孩子,魯迅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他的確很厲害?!蹦呛⒆咏又蛦柫耍骸袄蠋煟瑐ゴ缶褪菂柡??”這倒是把我難住了,“偉大”和“厲害”都是籠統(tǒng)的詞,我知道我說得太過于隨意,于是在網(wǎng)上搜了不少魯迅的照片給他看,接著我又找了一些醫(yī)生的工作視頻給他看。他不解地問,“老師,魯迅也是醫(yī)生嗎?”我搖搖頭,對他說:“孩子,你知道嗎,剛才我給你看的那些魯迅寫的書,它們的作用和醫(yī)生們所做的是一樣的。”孩子更加不解,我接著說,“孩子,魯迅先生并不像醫(yī)院里的叔叔阿姨一樣給一個兩個人看病,他是給全中國的人看病,病因就叫馬馬虎虎。”他回答說:“我也要做魯迅?!蔽铱粗麑λf:“孩子,你并不需要做魯迅先生,你只需要知道,魯迅先生是你學(xué)習(xí)的榜樣就好?!?/p>
體會:這件事后我覺得自己說得有些深奧,怕孩子理解不了。但是我和他說魯迅很偉大很厲害,雖然他不一定明白魯迅先生的成就在哪里,但是他知道了,魯迅先生不僅僅會寫書,而且還會用書來醫(yī)人,這也就足夠了。后來我又想,我這樣說怕是不妥。為什么呢?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孩子啊,如果他理解偏差了怎么辦。他認為讀書就可以治病,寫書就可以救人這可怎么辦?想到這里,我感到有些后怕。
片段二:
一次晨會中,我特意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最偉大的人,輪到辰辰,他說魯迅是他認為偉大的人。醫(yī)生叔叔阿姨會看病止痛,魯迅先生也會看病止痛,不過醫(yī)生叔叔阿姨一次止的痛不是很多,而魯迅先生卻能止全中國人的痛。孩子的話樸實無華,沒有任何做作,讓我內(nèi)心突然一震。事后我問他是不是又去問了爸爸關(guān)于魯迅的事,他點點頭,還說爸爸帶他去參觀了上海的魯迅故居。我恍然大悟。
體會:原來我所做的并不是多么好,解釋得也并不是多么恰當(dāng),對于孩子們來說,我說的、我解釋的并不是給了他們最好的解釋。滿足孩子們好奇心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地帶他們?nèi)ソ咏ビH眼看看。比如帶辰辰去親眼看看魯迅故居,看看魯迅先生生前住過的地方,近距離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走走魯迅先生走過的地方。只有親身體會了,心才會理解得更加透徹。
感悟:提問是孩子們求知欲的表現(xiàn),進入大班,孩子們的求知欲變強,思想完全不受約束,喜愛提問且內(nèi)容涉及范圍廣泛。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樣色彩斑斕,散發(fā)著讓人不可抗拒的美,但又不可捉摸。然而這時教師需要的是有耐心,愿意去傾聽,同時還要有機智的頭腦,并尊重、愛護、保護他們的求知欲。不論孩子們提出什么問題,教師不應(yīng)該嫌麻煩,敷衍了事,而都應(yīng)給予贊賞、肯定以及指導(dǎo),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激勵孩子不斷去探索、思考。如果消極對待或者一味搪塞,時間一長,孩子將會逐漸失去對知識的興趣。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尊重,哪怕是身為教師的我都被問得有些難以回答,但那也應(yīng)該耐心地為他們解釋。如出現(xiàn)無法回答或不好回答的問題,應(yīng)坦誠地告訴孩子,并盡量通過查詢或咨詢,獲取答案及確的回答方式,再及時反饋給孩子。
故事二:浩浩眼中的“大缸”
孩子們問的問題有時會關(guān)系到很多方面,有時別看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如果教師回答不好,抑或是搪塞他,給他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他可能會曲解教師的意思,造成難以估計的后果,在他心中永遠留下一條難以磨滅的痕跡,也許會伴隨他的終生。
片段:有一次講故事時,小雨講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記得當(dāng)時浩浩就追著我問:“老師,你說司馬光會不會砸到里面的小朋友,要是砸壞了會不會被媽媽打屁股呢?”
關(guān)于司馬光砸缸救人這件事,我充分表揚了司馬光的救人精神,因為他最終還是救了那個小孩,也表揚了他不懂就問的好習(xí)慣。后續(xù)對他的這個“奇怪”的問題我有些疑惑,于是找他單獨聊了聊,才知道他把媽媽的化妝品不小心打翻了,還弄傷了自己的手。于是我開始耐心地問他事情的緣由。他要和小伙伴玩兒,剛拿了球要出房間,一不小心球滑了出去,竟然彈到了媽媽的梳妝臺上,砰砰幾聲玻璃瓶碎了,情急之下又扎破了手。講到這里我趕忙讓他抬起手來,并為他做了簡單的消毒包扎處理。但我還是覺得不放心,于是放學(xué)之后和他媽媽聊了聊。等孩子向他媽媽解釋完了,我又描述了一番。他媽媽并沒有怪他,而是生氣地說了孩子幾句,說為什么傷了手也不說出來。
體會: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從來不會評價一個孩子的問題有多么好笑,因為我知道好奇心很多時候是需要滿足的,尤其是孩子們的好奇心,而且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最好就是想辦法讓他們聽得懂。只有這樣下一次他才會再一次提問,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huán)往復(fù),將會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對孩子們是有好處的。雖然事后他的媽媽很感謝我,但我也并不是為了得到孩子家長的感謝。如果讓孩子當(dāng)著母親的面來陳述事實,害怕很多家長根本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白白傷了孩子弱小的心靈。
感悟: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師,也要有耐心。當(dāng)孩子們犯了錯誤的時候要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不要上來就我行我素。教師做得不一定有道理,而孩子們說得也不一定沒有道理。幼兒教師,有著一種使命、一種責(zé)任,盡顯你我的智慧和力量。愛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本能,但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幼兒教師就是把這種神圣的事業(yè)進行到底,成就孩子,快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