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蕓廬紀事》《動靜》對抗戰(zhàn)初期湘西地方人物的呈現(xiàn)

      2019-01-21 00:52:51劉學云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紀事動靜軍官

      劉學云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蕓廬紀事》和《動靜》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于1940年代的兩部短篇小說,與沈從文那些久負盛名的小說不同,這兩部小說歷來鮮有研究者進行整體性的闡釋①。這兩部小說分別以沈從文的大哥沈云麓和六弟沈荃為原型,以抗戰(zhàn)初起時的湘西為背景,反映湘西社會基層的抗戰(zhàn)現(xiàn)實,表現(xiàn)湘西子弟對家國命運的關(guān)注和慷慨悲壯的獻身精神。閱讀沈從文的《〈湘西〉·題記》《〈湘西〉·引子》《〈長河〉·題記》《〈湘西散記〉·序》《莫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給湘西幾個在鄉(xiāng)軍人》等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與這兩部小說有諸多關(guān)聯(lián),借助于這些文字,我們也許可以理解《蕓廬紀事》和《動靜》蘊含的豐富主題,理解沈從文那令人矚目的深沉復雜的家國憂思。

      《蕓廬紀事》和《動靜》在情節(jié)上有連貫性。由于1940年代圖書出版審查制度的嚴苛,本擬寫成長篇的《蕓廬紀事》的第三章被禁載,全作隨之擱置。作者用未完成的第四章的文稿改寫成《動靜》的第一部分。沈從文生前親自審定的《沈從文文集》將《蕓廬紀事》與《動靜》合為一體,仍命名為《蕓廬紀事》。新的《蕓廬紀事》去掉“我動,我存在;我思,我明白一切存在”一章,計為“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大先生,你一天忙到晚,究竟干嗎”“動靜”三章,將《動靜》作為新的《蕓廬紀事》的一章,在形式上將兩篇小說合二為一。2002年第1版、2009年第2版的《沈從文全集》仍將《蕓廬紀事》和《動靜》按兩部小說對待。但無論怎樣處理,《蕓廬紀事》和《動靜》內(nèi)在的連貫性卻是不容置疑的。本文依照《沈從文全集》,將《蕓廬紀事》和《動靜》作為兩部小說來論述。

      一、“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抗戰(zhàn)初期湘西地方掠影

      《蕓廬紀事》和《動靜》以沅陵為觀察點,反映抗戰(zhàn)初期湘西乃至中國的某一種社會現(xiàn)實?!妒|廬紀事》第一章“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主體的故事是幾個來自中央政治學校的學生與沅陵當?shù)厝说臎_突。沖突有二:一是學生與當?shù)厣痰昀习宓臎_突;二是學生與試圖調(diào)解糾紛的大先生的沖突。這些沖突的起因看似是語言隔閡,其實質(zhì)卻是內(nèi)地人與邊地人心理的隔閡。正如這一章的題目“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所提示的,湘西之地、湘西之人對于外來人包括學生完全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隔膜相當深。

      學生因“一同讀過一本近于導游性質(zhì)的小書,對這個地方充滿了一種奇異感情”[1,p210],一到沅陵,不免對事事物物都心懷好奇。帶著觀光獵奇的心理,學生想看水手與吊腳樓婦人做愛,鑒賞鄉(xiāng)下少年夫妻的“山里人氣味”[1,p214],發(fā)出空洞的但足以感動自己的贊美。玩味鑒賞的心態(tài),并不能增進雙方的理解與溝通。學生既對當?shù)厝饲槭缿B(tài)有隔膜,對邊地人就產(chǎn)生一種戒備心理,一言不合就以為被當?shù)厝似圬摗⒂炘p,于是與店老板和大先生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要拿書打人。

      隔膜,是相互的。在大先生看來,學生以委員長的學生自居,用“中央”身份來打人,是以勢壓人。大先生對學生的質(zhì)疑無疑也是一種過度反應,顯示出湘西本地人對外來者特別是官方勢力的一種本能抵觸,而這種本能的抵觸情緒是長久以來外來的統(tǒng)治者對湘西的欺凌壓迫造成的。

      《蕓廬紀事》開篇寫這樣一場沖突,看似突兀,其實絕非一種孤立的存在。沈從文在抗戰(zhàn)初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在抗戰(zhàn)的大環(huán)境下,解除外來人對湘西的種種誤會,促成外來人與湘西當?shù)厝说膬?nèi)在理解,并借以建設湘西,改造湘西。借助沈從文創(chuàng)作散文集《湘西》的動因,也許就能理解沈從文在《蕓廬紀事》中寫作這場沖突的目的。按照沈從文在《<湘西>·題記》中的闡述,寫作《湘西》,是送給來到湘西或關(guān)心湘西的人的一點“土儀”,增強外來者對湘西的理解與同情。不僅如此,《湘西》也是寫給他的湘西同鄉(xiāng),使他們在對本鄉(xiāng)本土深入理解的基礎(chǔ)上,增強自尊心和上進心。沈從文認為,一般人“從一般記載和傳說”[2,p333]出發(fā),對湘西的認知復雜而奇特:苗區(qū)、匪區(qū)兼具桃源風情;地險人蠻,文化水平低;出辰州符、會趕尸等等。湘西于是“成為一個特殊區(qū)域,充滿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織野蠻與優(yōu)美”“地方,人與物,由外面人眼光中看來俱不可解”[2,p334]。而湘西人本身在各種因素促使下,易產(chǎn)生一種拒他性,造成與外界的隔膜。

      沈從文之所以對外來人與湘西的隔膜如此耿耿于懷,是因為在他看來,抗日戰(zhàn)爭一起,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敵人如要西犯,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湘西沅水流域必成為一個大戰(zhàn)場”[2,p329],湘西的重要性也由此凸顯。而隔膜必然會對湘西乃至民族國家的未來造成巨大損失。對于湘西的“過去”“當前”的了解,不僅能增強外來者對湘西的理解與同情,而且為湘西計,也能通過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使湘西接受有利于地方的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從而得以與時俱進。如此,則能使民眾融入抗戰(zhàn)洪流中,“種種不能辯、不足辯之誣蔑,湘西健兒將用對外流血來說明”[3]。而《蕓廬紀事》和《動靜》蘊含的主題之一即是呈現(xiàn)抗戰(zhàn)初期湘西的社會生活,表現(xiàn)湘西人為抗戰(zhàn)所盡的義務和所做的犧牲,為其血性做一證明。

      《蕓廬紀事》開篇設定的時間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某一天”[1,p210]?!秳屿o》的第二章提到“屋主人住在這個小樓上,……修養(yǎng)身心,已有了兩個月”[1,p253],那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二、三月的沅陵,此時張治中初任湖南省主席(時限為1937年11月至1939年1月),安撫地方,實施“新政”,湘西地方“生活改進與適應,比過去二十年還迅速”[1,p213]。兩部作品設定的敘事時間也正是沈從文抗戰(zhàn)中由武漢經(jīng)長沙返沅陵暫居的時期(1938年1月至1938年4月),期間沈從文得以親身體驗“湘西在戰(zhàn)爭發(fā)展中的種種變遷,以及地方問題如何由混亂中除舊布新,漸上軌道”[1,p5]。在《蕓廬紀事》和《動靜》中,沈從文將其親身體驗到的湘西地方在抗戰(zhàn)初期的巨大變化加以呈現(xiàn),作為抗戰(zhàn)初期湘西地方的敘事,與相關(guān)的湖南抗戰(zhàn)史志相對照,即可見出兩部小說頗有“史志”的意味。

      表面上看來,這里生活如常:街市太平,買賣興旺,有些小小的交易情誼流注,反映著地方如常的人情美。但仔細看,這繁榮的市面,忙碌的人民,堆積如山的貨物,卻是地方受戰(zhàn)事影響,人口遷徙,物資流動增加的結(jié)果?!妒|廬紀事》和《動靜》都提到隨著戰(zhàn)事逐漸向內(nèi)地推移而形成的沅陵的重要性。沅陵素有“湘西門戶”之稱,在抗戰(zhàn)時期曾是湘西行政公署所在地,亦曾是湖南省臨時省會所在地。加之水陸交會,交通便利,作為戰(zhàn)時物資、人口流動的中轉(zhuǎn)站,沅陵在抗戰(zhàn)時期達到空前的繁榮?!妒|廬紀事》開篇即寫中央政治學校奉令向芷江縣遷移,部分學生由常德坐船到沅陵集中再坐車去往芷江本校,并詳細描繪了因受戰(zhàn)事刺激,街市和河面形成的一派繁忙景象。《動靜》也寫道:“對河汽車站停擱過路車輛種類數(shù)量日漸增多,車站附近無數(shù)臨時作成的白木房子,經(jīng)常即住滿了外來人。城區(qū)長街尤多各種裝束特殊的過路人。”[1,p252]

      在兩篇小說中都描寫了湘西地方為抗戰(zhàn)所做的宣傳和準備工作。兵役法已經(jīng)實施,為配合戰(zhàn)爭的需要,湘西地方民眾的訓練業(yè)已展開,并按期抽丁入伍。少壯男子們固然首當其沖參加到了壯丁訓練中,就是和尚、道士、尼姑以及普通人家的婦女們也開始試行集訓。最可驚異的是連當?shù)氐耐伶揭布尤氲骄茸o訓練中,接受檢閱游行,這不免引起不必要的騷動,但也由此見出全面戰(zhàn)爭的意味,使外來者“一面知道當?shù)卣鞅樾?,一面看見這種接受長期戰(zhàn)爭的準備,必更增多一點對于‘湖南作風’的熱忱和希望”[1,p213]。《動靜》里描寫從當?shù)攸h部到行政官署,從縣商會到一切社會機關(guān)團體,都動員起來,張貼抗日宣傳標語,設立傷兵醫(yī)院,為傷兵醫(yī)院募捐,舉行慰勞傷兵的游藝會,抓捕漢奸間諜,等等。“一切和戰(zhàn)事有關(guān)系的人事變動,都陸續(xù)的出現(xiàn),發(fā)生了影響?!盵1,p252]青年學生更是激情滿懷,“成為整個縣城活動的源泉,開會游行,舉凡一切救亡運動,無不需要他們來參加”[1,p254],而且“要領(lǐng)導群眾,教育群眾,重造歷史”[1,p254]。姜濤指出:“《蕓廬紀事》及《動靜》兩篇都著力刻寫‘過境’或下鄉(xiāng)的青年學生,這與當時‘民訓’政策的推進顯然大有關(guān)聯(lián)?!盵4]1937年12月15日湖南省委員會通過《湖南省民訓計劃綱要》,《綱要》的主旨是訓練學生并派遣學生赴各地組織民訓。1937年12月20日,湖南省民訓干部訓練班開學,“調(diào)集中學以上教職員,大、中(高中)學生3358人入學,受短期訓練(約半個月)后,分赴各地組訓民眾”[5]。之后這一人群不斷擴大,對增強民眾抗日自衛(wèi)力量起了積極作用。

      湘西對于這場民族戰(zhàn)爭的參與并不止于動員民眾進行全面的軍事訓練和各種慰勞活動,而更在于湘西子弟兵的積極參戰(zhàn),浴血殺敵??箲?zhàn)初期,湘西子弟參與的前線作戰(zhàn)即是在中國抗戰(zhàn)史上有名的嘉善阻擊戰(zhàn)——中國版的“興登堡防線保衛(wèi)戰(zhàn)”。嘉善保衛(wèi)戰(zhàn)于1937年11月8日打響,至11月14日日軍占領(lǐng)嘉善止。來自湖南的軍隊,以低劣的裝備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軍血戰(zhàn)七晝夜,延緩了日軍進攻南京的腳步。這一役,湖南軍人傷亡慘重,而第128師尤為慘烈,這支從長官到士兵全是湘西子弟的部隊,經(jīng)嘉善一戰(zhàn),全師犧牲過半,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湘西鳳凰人。沈從文在《蕓廬紀事》和《動靜》中分別借大先生和醫(yī)生之口,呈現(xiàn)了嘉善阻擊戰(zhàn)的慘烈以及湘西子弟為國盡忠的英勇行為。“‘一二八’師就只保留下一個番號,屬于這個番號的家鄉(xiāng)熟人,大致都在這個歷史上動人的‘興登堡防線保衛(wèi)戰(zhàn)’上,盡了自己的責任,倒了,僵了,碎了,腐了,完事了”[1,p233],一個團的“一千五百名士兵和所有下級軍官傷亡快盡了,只剩下一百二十人,還掩護友軍撤退,才突圍沖出”[1,p255]。“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背饲摹秶鴼憽非∈菍@些為家為國捐軀的英雄的最高禮贊。

      嘉善戰(zhàn)役對沈從文的震動相當之大,他不僅以此為背景寫作了《蕓廬紀事》和《動靜》,還在《莫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給湘西幾個在鄉(xiāng)軍人》中詳細描述了這場戰(zhàn)役的慘烈,為家鄉(xiāng)子弟的犧牲扼腕嘆息,更為他們捍衛(wèi)國土的英雄行為而驕傲。而128師764團的團長沈荃即是沈從文的弟弟,《動靜》的主人公即以他為原型。

      二、“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名士與英雄

      《蕓廬紀事》的主人公大先生的原型是沈從文的大哥沈云麓,《動靜》的主人公、戰(zhàn)場歸來的軍官的原型就是沈荃。“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小說書寫了兩兄弟的手足情深,贊美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更在抗戰(zhàn)的背景下,凸顯了兄弟同心,外御其侮,為國犧牲的精神。

      《蕓廬紀事》第一章借與學生的沖突引出大先生,并在沖突中初現(xiàn)大先生的形象。初一看來,這個形象并不美好。這是個“瘦弱骯臟小流氓神氣”[1,p215]的猥瑣中年男人,無事忙,愛管閑事,因之隨時為排難解紛而使自己陷入糾紛。但大先生果真如此不堪嗎?顯然不是。小說第一章初步顯露出這人猥瑣外表下的心好性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特點,更在第二章用一整章的篇幅來表現(xiàn)大先生風格獨具。這是一個有異相兼異秉,令人過目不忘,可入《世說新語》的人物。在猥瑣不堪甚至令人害怕驚異的外表下,深藏著天真詩意的心,純潔樸素的靈魂以及“人格上的正直與熱情,智慧和巧思”[1,p222]。

      小說第二章的題目是“大先生,你一天忙到頭,究竟干嗎?”是的,大先生好像永遠那么忙,但他的“忙”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忙”不同,他是忙于行而閑在心。內(nèi)在的天真熱情使得他永遠對世界對人充滿了好奇,生活由此而多了詩意和情趣。在一種閑散生活中,大先生的“詩性人格獲得充分的發(fā)展”[6],是那種才、情、趣兼?zhèn)涞淖拷^可愛之人。他古道熱腸,喜歡結(jié)交朋友,有諧趣愛說俏皮話。每天在街市上東走西逛,遇見相熟的人就說長道短;看到有新奇東西入境,必打聽得一清二楚。小小的湘西似乎安放不下他飛騰的想象和詩意的心,于是時常出人意料地失蹤去到幾千里之外,歸來時必帶回各種令人驚奇的土物?!耙磺凶鳛榫顾坪跬耆鲇谕粍訖C,即天真爛漫的童心,要接近自己的人為之驚奇,在驚奇中得到一點快樂”[1,p225],而大先生自己也就從他人的驚奇與快樂中得到快樂和滿足。這一切使得他成為當?shù)亍白钣腥の兜娜宋?,一個知名人士”[1,p225-227]。是的,這是一個天真熱情有赤子之心的人,又是一個有智慧和巧思的人。在他的奇異旅行中他不僅帶回了土儀、美物和故事,還“帶”回了一座房子——憑借對青島上海洋房的記憶,他在沅陵造出一座半中半西的樓房——即為蕓廬。

      戰(zhàn)事一起,大先生記掛著身在淪陷的北平的一個兄弟,更擔憂著在抗日前線的另一個兄弟,每天在各處奔波探聽消息,關(guān)注著戰(zhàn)況。正所謂“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在嘉善前線作戰(zhàn)的小兄弟從九死一生中歸來,大先生悲欣交集,竭盡全力為這英雄的幼弟安排休養(yǎng)之事。

      “我動,我存在;我思,我明白一切存在?!笔恰妒|廬紀事》第三章的題目。如果說,小說第二章主要是寫大先生的“動”(“忙”),第三章寫的就是大先生的“思”?!拔宜肌笔谴笙壬膬?nèi)心活動,思緒翻飛,情感復雜?!拔宜肌钡膬?nèi)容包括對小兄弟混合快樂和痛苦感情的牽掛與贊美;回顧嘉善戰(zhàn)役,贊美和哀悼為國流血犧牲的湘西子弟。這一部分最主要的內(nèi)容是寫大先生思慮民國以來中國政局的紛亂,這簡直展開了一部中國現(xiàn)代簡史。

      這一章看似游離于小說前文,但細細推究,卻對塑造大先生的完整形象和反映戰(zhàn)事之于湘西人事的影響大有作用。如果說,《蕓廬紀事》的第二章著意刻畫的是大先生作為一個地方名士的才情趣味,那么第三章著意表現(xiàn)的卻是這個看似閑散悠游的人憂思地方與國家命運所進行的現(xiàn)代性思考。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才情趣兼?zhèn)涞拇笙壬⒉皇且粋€獨善其身的散淡人,而是一個關(guān)心家國大事、思考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的現(xiàn)代公民。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沈從文是借大先生之“思”一吐心中塊壘,反思歷史,臧否政治[1,p244]。從辛亥革命到北伐戰(zhàn)爭,從軍閥混戰(zhàn)到日本侵華,在對民族歷史的宿命式悲劇的揭示中,批判了民族的“集群性的‘歇司迭里’”根性以及讀書人優(yōu)柔寡斷、馬虎妥協(xié)的弱點,且對知識分子與民族國家的關(guān)系、武力與文字之于國家重造的意義、如何建黨管黨、治軍治國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這一章還描寫了大先生為迎接受傷歸來的弟弟所做的準備,為《動靜》主人公的出場進行必要的鋪墊,《蕓廬紀事》和《動靜》因此而形成內(nèi)在的連貫性。

      《動靜》開篇是一段山城的風景描寫,文字照例是樸素豐贍,搖曳生姿,富有迷人的魅力,為沈從文所獨有。接著由風景而地理,由地理而人事,也是沈從文慣常用的筆法。

      《動靜》圍繞負傷歸來的抗日英雄——青年軍官展開故事,核心的故事是軍官與青年學生的交往。學生因?qū)姽僬`會而與之相識,由對軍官的崇拜而與之相處。詢問前線戰(zhàn)事,提問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問題,請他參加集會演講,逼他簽名留念——學生們的熱情感動著軍官,但學生們對于戰(zhàn)爭的浪漫想象和一個真正軍人對于戰(zhàn)爭的切實認識大相徑庭。軍官對于學生不切實際想法是“浪漫情緒”的評價,損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學生轉(zhuǎn)而想為軍官上政治課,加強軍官對戰(zhàn)爭的認識,卻發(fā)現(xiàn)軍官比他們明白得多。原本得意的學生受挫而歸,竟對軍官產(chǎn)生了反感。學生與軍官之間,也有一重的隔膜。隔膜,也是這兩篇小說暗含的主題,深含著沈從文的憂思?!皯?zhàn)爭不過一種‘事實’而已”[1,p257],“只是‘生’和‘死’”[1,p257],“毫無浪漫情緒活動余地”[1,p257]。如何使民眾認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付出持久的耐性,錘煉忍受力,磨煉戰(zhàn)斗的意志,沈從文在《動靜》中通過青年軍官對戰(zhàn)爭的認知發(fā)出警示。

      不同于《長河》中魚肉鄉(xiāng)里的保安隊長,《動靜》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愛國守紀、嚴謹自律、理性勇敢的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軍人。

      青年軍官的原型沈荃,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嘉善阻擊戰(zhàn)的英雄,九死一生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傷,休養(yǎng)期未滿即奔赴抗戰(zhàn)前線,在各種戰(zhàn)役中浴血奮戰(zhàn),竭盡一個軍人的職責??箲?zhàn)勝利后,因不愿打內(nèi)戰(zhàn),解甲歸田,1949年底隨“湘西王”陳渠珍起義。1951年在鎮(zhèn)反運動中遭錯誤對待,被槍斃。

      小說中的軍官對各種主義的理解,對正規(guī)軍事訓練的提倡,對戰(zhàn)爭客觀理性的認識,都顯示出他作為一個正規(guī)的現(xiàn)代軍人的素質(zhì)修養(yǎng)。為國守土,慷慨犧牲,在他看來是軍人義不容辭的職責,為此可以忍受任何苦難。對于與學生的分歧,軍官的認識也相當理性,并對青年學生抱有希望。認為他們對國事熱心就夠了,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戰(zhàn)爭人人有份,非常令人樂觀與期待。軍官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沈從文的態(tài)度。正如李揚在《沈從文的家國》一書中所言:“在這兩篇小說中,作者充分展示了從普通國民到職業(yè)軍人對待民族戰(zhàn)爭的態(tài)度,盡管他們身份不同,但他們對國家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那就是‘殺敵報國’。”[7,p16]

      軍官傷未痊愈,就接到新的軍令,要帶領(lǐng)傷愈的士兵向常德集中。情節(jié)發(fā)展到此,大先生、軍官、學生諸人又一次發(fā)生交集。

      在《動靜》的結(jié)尾,學生和軍人們在愛國殺敵的大義上達成理解同情。士兵們的歌聲與吶喊和學生高舉鞭炮在河灘邊跑邊發(fā)出的“中國萬歲,武裝同志萬歲”[1,p269]的高呼融為一體,軍與民同仇敵愾,場面令人熱淚盈眶又熱血沸騰。“風蕭蕭兮易水寒”,小說的結(jié)尾充滿慷慨悲壯的英雄氣概。

      大先生得知小兄弟要重返戰(zhàn)場,默默為兄弟的離開做各種準備,那送行的禮物竟然是一打盒子炮和一箱子彈。雖是老式的槍彈,對于軍官來說用處不大,但手足兄弟,情誼深重,軍官慨然接受了這獨特的送行禮。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兄弟同心,外御其侮。《蕓廬紀事》和《動靜》塑造了外貌性格行止各異的兩兄弟,一個相貌奇古,一個身材壯美;一個天真爛漫,一個嚴謹理性;一個看似是“無事忙”,一個看似是“無事可作”。但在種種差異之外,卻是兩兄弟相同的對于民族國家的認同與責任承當。對于湘西而言,兩兄弟甚至可以說是湘西地方浴火重生的希望?!霸谶@位‘大先生’身上,沈從文寄托了某種新湘西精神的想象”[4],“寄托了對湘西地方‘優(yōu)秀分子’的歷史期待”[4]?!皯?zhàn)爭中的地方重造,需要主政者了解地方的歷史和現(xiàn)實,也有賴于湘西精英群體的參與”[4],大先生就是這樣的精英分子。而像青年軍官這樣的年輕人,又是沈從文所期待的那種能挽救湘西地方墮落趨勢、有利于地方和國家的有為青年。他認為這樣的青年保留了“《邊城》中人物正直和熱情”,在“相宜的環(huán)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p5]。

      三、憂思與期待:沈從文的家國情懷

      “抗日戰(zhàn)爭是一次動員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龠M了中國人民的新覺醒,增強了全國人民的凝聚力,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8]反抗預示著民族國家的生機,在憂思國家、地方的命運前途的同時,小說中人也對民族國家的前途寄予新的期望:“中國有希望的,要翻身的!”[1,p266]“盡管是大規(guī)模的死亡,只要能夠換取一點國民做一個中國人報仇雪恥的自信心和永不屈服的自尊心,那么,要翻身,終還有個翻身的日子?!盵1,p233]

      不難理解,小說中大先生和青年軍官對于國家民族、地方政治、戰(zhàn)爭日常的很多認知其實就是作家沈從文的認知。抗日戰(zhàn)爭中,全國各地方各民族同仇敵愾,團結(jié)御侮,沈家三兄弟——沈云麓、沈從文、沈荃——也各守其職,各盡本分,竭盡現(xiàn)代公民的責任。沈荃“為國捍患御侮”[9,p256],成為抗日英雄;沈云麓在抗戰(zhàn)中“協(xié)助、接待、安置經(jīng)沅陵向后方轉(zhuǎn)移的文教單位和人士”[10],如熱心幫助國立藝專在沅陵尋找臨時校舍,接待沈從文的朋友、同事,等等。而沈從文也“一改過去讀者心目中的‘湘西歌者’形象,憂思著國家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7,p12],將家國情懷和民族憂思寫進作品,期待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新生。

      事實上,從1931年抗戰(zhàn)以來,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沈從文一直關(guān)注著中日戰(zhàn)事及湘西地方問題,體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憂思。《沈從文全集》第18卷收入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蕓廬紀事》最初發(fā)表的1942年10月間沈從文寫給大哥沈云麓和弟弟沈荃的書信42封。閱讀這些信件,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封都會涉及上述諸問題的討論,而沈從文對湘西地方問題以及對湘西人在抗戰(zhàn)中的所作所為格外關(guān)注。在與兄、弟的書信往來中,沈從文屢屢談及湘西人的弱點和湘西的地方亂局(諸如湘西與省與中央的矛盾、湘西地方的內(nèi)斗與匪患等等),他憂心如焚,謂“萬一為敵利用,危害之大,不言可知”[9,p359]。他希望借助民族戰(zhàn)爭的契機,去除湘西人稟性中的負氣與自棄,“凡屬家鄉(xiāng)中自私自利打算,務必想法壓下,更想法給彼等輸入一國家高于一切觀念”[9,p362]。

      沈從文尤為關(guān)注青年人特別是湘西青年的精神面貌。在《長河》題記中,沈從文借1934年第一次返鄉(xiāng)的見聞,沉痛地指出現(xiàn)代青年人的盲目流俗:“對歷史社會的發(fā)展,既缺少深刻的認識,對個人生命的意義,也缺少較深刻理解。個人出路和國家幻想都完全寄托在一種依附性的打算中?!盵1,p5]《蕓廬紀事》第三章就通過大先生來反思民國以來青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價值追求、生存現(xiàn)狀,憂思青年人“解放后都發(fā)瘋使性處,怎么樣來運用它,用什么方式來消耗他,節(jié)制它,轉(zhuǎn)化它,使它粘合起來成為一種具體力量”[1,p243],并寄望年輕人“從炮火教訓中慢慢的長成,得到競爭生存經(jīng)驗”[1,p245]。而《動靜》似乎回應了大先生之思,抗戰(zhàn)中青年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雖有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之嫌,但因其對國事的熱心,終會“從事實獲得教訓,由虛浮變成結(jié)實”[1,p265]。而沈從文一向寄予厚望的青年軍官,更使人有信心期待國家民族、湘西地方和青年人的未來。

      [注釋]

      ① 就筆者所見,僅有北京大學姜濤先生發(fā)表于《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的論文《“重寫湘西”與沈從文40年代的文學困境——以〈蕓廬紀事〉為中心的討論》為專論。

      猜你喜歡
      紀事動靜軍官
      楊塘紀事
      散文詩(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4
      跳傘
      微·視界
      “動靜”之中話物理
      動靜相映,寫情造境
      正月紀事
      紅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0
      基于力的電動靜液作動器阻抗控制
      學抖空竹紀事(外四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0
      迷你貝克街
      二十年代初蔣介石訪蘇紀事
      軍事歷史(1994年1期)1994-08-21 06:07:08
      郯城县| 宾川县| 黔西| 报价| 拉萨市| 崇仁县| 二手房| 芜湖市| 城口县| 灵山县| 泰和县| 文成县| 财经| 湘潭县| 通海县| 古交市| 沂南县| 临西县| 雅安市| 泗阳县| 娱乐| 济阳县| 泽库县| 鄂托克前旗| 齐齐哈尔市| 五莲县| 岢岚县| 凌云县| 双鸭山市| 利川市| 邢台市| 东城区| 顺昌县| 遂川县| 黄平县| 黄山市| 武川县| 洞口县| 韶关市| 石城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