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艷, 王彩芳, 牟 丹, 李芳梅, 陳北秀
(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yī)院 1.護理部; 2.ICU; 3.靜脈治療門診; 4.婦科, 廣東 清遠, 511518)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作為患者化療的主要輸液途徑,具有穿刺次數少、留置時間長、患者耐受度高、能夠輸注多種物質等特點,可有效避免化療藥物對外周靜脈內膜的持續(xù)刺激,以及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的靜脈炎和組織壞死[1-3]。隨著PICC的廣泛應用,其相關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逐漸突顯,其中PICC相關性血栓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4-7]。研究[4-5]表明,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fā)生率為5%~20%,其中有癥狀的靜脈血栓為1%~4%;重癥患者和腫瘤患者PICC相關性靜脈血栓的風險更高[8-10]。血栓形成易誘發(fā)肺栓塞,進而危及生命。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 )在《輸液治療實踐標準》[11]中指出,只要有可能,應盡可能地鼓勵患者使用非藥物的對策來預防血栓,包括置入導管的肢體進行及早活動、日常生活的正?;顒印⑤p微的肢體鍛煉等,但并未提及早期活動、輕微的肢體鍛煉的具體方案。近幾年,國內對PICC置管側肢體鍛煉的方法及模式雖有一定研究,但尚未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此,本研究以PICC置管側上肢運動(包含手臂操、握拳、運動操)為切入點,對其在PICC患者中開展的現狀進行系統(tǒng)評價,現報告如下。
1.1.1 研究設計
所有針對留置PICC患者上肢運動的隨機對照試驗。
1.1.2 研究對象
年齡≥18歲,生活自理,能配合上肢運動,能耐受彩超檢查,且完成PICC留置的患者。排除有上肢多次深靜脈置管史(>2次),以及進行藥物干預的患者。
1.1.3 干預方法
試驗組為留置PICC期間進行上肢運動的患者;對照組為留置PICC期間參加常規(guī)教育,不進行上肢運動的患者。
1.1.4 結局指標
本研究主要結局指標為靜脈血栓和靜脈血流速度。靜脈血栓及靜脈血流速度主要是通過彩色多普勒檢查進行判斷[12]。正常靜脈超聲表現為靜脈壁薄、光滑、管腔內顯示無回聲,探頭加壓管腔可壓癟,彩色血流充盈良好。有靜脈血栓時,可分為完全性靜脈血栓和不完全性靜脈血栓。靜脈血流速度則與患者靜態(tài)時靜脈血流速度進行對照。
1.2.1 檢索數據庫
本研究系統(tǒng)地檢索中、英文數據庫中公開發(fā)表的相關原始文獻,檢索數據庫包括: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PubMed數據庫、CINAHL數據庫和Cochrane圖書館。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17年5月30日。
1.2.2 檢索詞
以檢索主題詞和關鍵詞結合的方式進行,中文檢索詞包括“上肢運動”“握拳”“手臂操”“運動操”“PICC”“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和“靜脈血栓/靜脈栓塞”;英文檢索詞包括“arm exercise/make a fist/arm training/upper limb movement/limb function exercise”“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hlebothrombosis/venous thrombosis/ thrombus of vein/venous 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
按照Cochrane風險偏倚評估工具[13]對納入文獻質量進行評價。主要從6個領域對偏倚風險進行評價,包括隨機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隱匿、盲法、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結果、其他偏倚來源,對每條指標采用“低度偏倚”“不清楚”“高度偏倚”進行判定。通過偏倚風險的評價結果,分為A級(低度風險偏倚),B級(中度風險偏倚)和C級(高度風險偏倚)。
由2名研究者獨立對文獻進行篩選和提取,內容包括作者、發(fā)表日期、樣本特征、樣本量、干預方案、結局指標等。如2名研究者對資料有分歧(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介入達成共識。當不同來源的證據結論存在分歧時,遵循高質量證據優(yōu)先、證據發(fā)表時間優(yōu)先的原則。
采用RevMan 5.3軟件,通過卡方檢驗確定研究間是否存在異質性。若P≥0.1,I2<50%,認為多個同類研究間具有同質性,可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P<0.1,I2≥50%,認為多個同類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可選擇隨機效應模型。P<0.1且無法判斷異質性的來源,則不進行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
初步檢索獲得文獻483篇,其中中文311篇,英文172篇。剔除交叉、重復發(fā)表及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221篇,經閱讀文題和摘要,納入文獻12篇;通過查閱全文、質量評價,排除非隨機對照試驗、無對照組以及無法判定是否是真正隨機對照的研究,最終納入文獻6篇[14-19]。見表1。
6篇文獻質量等級均為B級。因“握拳運動及手臂運動操”等措施無法對研究者及受試者實施盲法,故本研究對“實施及受試者盲法”一項未予評價。見表2。
表1 納入文獻的一般情況
表2 納入文獻的方法質量學評價
備注:A級(低度風險偏倚);B級(中度風險偏倚);C級(高度風險偏倚)。
2.2.1 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
6篇文獻均評價了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6篇文獻間存在的異質性較小(P=0.7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上肢運動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0.18,95%CI(0.09,0.37),P<0.00001]。見圖1。
2.2.1.1 握拳運動: 為確定握拳運動對降低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有效性,本研究納入周曄等[14]、王敏[15]2篇文獻,發(fā)現這2篇文獻間存在的異質性較小(P=0.3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PICC置管患者早期進行握拳運動可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0.15,95%CI(0.05,0.48),P=0.002]。見圖2。
2.2.1.2 上肢鍛煉: 為確定上肢鍛煉對降低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有效性,本研究納入倫雪萍等[17]、蒿若楠等[18]、侯玉珠等[19]3篇文獻,干預措施均為置管后行上肢鍛煉(握拳+旋腕+旋肩/抬臂運動),發(fā)現這3篇文獻間存在的異質性較小(P=0.95,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PICC置管患者早期進行上肢鍛煉(握拳+旋腕+旋肩/抬臂)可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0.24,95%CI(0.10,0.55),P=0.0008]。見圖3。
2.3.2 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的影響: 4篇文獻[14-16, 19]評價了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的影響。4篇文獻間存在的異質性較大(P=0.01,I2=73%),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PICC置管患者進行上肢運動能有效改善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1.56,95%CI(0.72,2.39),P=0.0003]。見圖4。
本研究系統(tǒng)評價的目的是評價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納入的6項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學質量均為B級,且文獻為國內2014年以后發(fā)表的,存在一定發(fā)表偏倚。文章在研究設計上欠缺嚴謹,如隱匿分配的方法、對結果研究者有無實施盲法等未進行清晰描述。但納入文獻之間同質性良好,組間均衡較好,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目標人群為PICC留置患者,運動方式僅限于上肢運動,結局評價主要指標為靜脈血栓,結果顯示上肢運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原因可能在于:①握拳運動使手掌的拇短屈肌、拇收肌,小指短屈肌,骨間背側肌,前臂的指淺屈肌、指深屈肌及拇長屈肌等肌肉收縮,對靜脈產生擠壓作用,使上肢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內血液瞬間加速流向心臟[20]。②由于PICC置管患者導管留置在血管內,使血管腔變窄,對血流產生了直接阻礙作用。局部循環(huán)障礙致血液黏滯度增高而加大血流阻力。上肢運動可改善上肢微循環(huán),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管腔內壓力,迅速緩解組織缺氧,促進血液回流,預防上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上肢運動可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同時也有助于受損靜脈內膜的修復,降低靜脈血栓的發(fā)生[21]。這也是上肢運動能改善PICC患者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的原因。③上肢運動具有簡單、經濟、不良反應少等特點,推行的可行性高。
圖1 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
圖2 握拳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
圖3 上肢鍛煉對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
圖4 上肢運動對PICC置管患者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的影響
Meta分析是對多個同類獨立研究結果進行匯總和分析,以達到增加樣本含量,提高檢驗效能、分析多個同類研究的分歧和原因的目的。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均為中文文獻,未檢索到相關英文文獻,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和選擇性偏倚,且納入文獻中,雖提到通過超聲檢查對靜脈血栓進行診斷,但其診斷標準并未進行詳細描述,存在靜脈血栓判斷標準不一致的風險。
綜述所述,上肢運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改善腋靜脈平均血流速度,可作為我國構建靜脈輸液治療相關指南、標準的參考。但考慮納入文獻中部分樣本量較小,研究設計欠缺嚴謹,結果仍需高質量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