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波
文壇螃蟹——魯迅
甲胄雖多味最鮮,
橫行文海倩誰憐。
魚蝦細語呶呶過,
不礙揮戈又一年。
杭州大閘蟹味極鮮美,但是吃起來很費工夫,因為螃蟹全身都有殼,要想吃肉,必須先去殼。讀魯迅文章亦如吃杭州大閘蟹,若無足夠耐性,也不借助相關工具的話,要品嘗到魯迅文章的精髓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魯迅文章中的殼包括時代色彩、文字風格以及個人性格特征等等。他的雜文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多半與時事相連,倘不能了解當時時事背景就很難體會文章中的深意;魯迅的文章處于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交接點,此時的白話文其實不是很成熟,所以魯迅的白話文仍難免有文言文的痕跡,這也是一層殼;特別是當代中學生的文言文功底本來就不大好,也就難以去揭開這層殼,品嘗其中的美味了。螃蟹的肉味道鮮甜,營養(yǎng)豐富,別有一番滋味,只有真正吃過螃蟹肉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味道。許多人沒辦法揭開螃蟹的殼,吃不了螃蟹肉,或者連殼一起吃,由此就斷定螃蟹肉是不好吃的——這是目前研究魯迅的一大怪現(xiàn)象。
魯迅的個人性格亦如大閘蟹,雙鉗揮舞,直鉗住懦弱文人的弱點不放,直鉗住黑暗現(xiàn)實不放,冷峻犀利,不留余地。終其一生,魯迅并沒有遇見一個真正的對手,所以他橫行文壇幾十年,依然只是一只孤獨的螃蟹。
魯迅逝世幾十年來,毀譽參半,然其人其文光輝不減,他的文章中所揭露的許多陋習至今依然存在,這些陋習未必只屬于中國人,也屬于全人類。憑借這點,魯迅的文章就可以長盛不衰,任憑讀者再怎么批評,魯迅的地位總是難以撼動的。無論再過多久,我相信魯迅還將繼續(xù)彪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別忘了,螃蟹有兩只大鉗子的。
文壇大象——錢鍾書
大象無形總費看,
盲人各執(zhí)語一端。
懶同俗世斤斤較,
長嘯素心入書翰。
錢鍾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許多人都把他當成一個作家而已,但是錢鍾書其實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學者。他的學問確實非常人可及,更難得的是,錢鍾書學貫中西,卻淡泊名利,心如止水,只一心讀書做學問而已,這點正是他的獨特之處。
許多人認識錢鍾書都是因為他的一部小說《圍城》,這部小說里充滿了許多幽默的語言、深刻的思想,確實值得讀者細細去品味。他的思維體系看似瑣碎,但是內(nèi)里卻有脈絡可尋。盡管如此,要窺探錢鍾書著作的內(nèi)涵還是十分艱難的,他在中國文壇上就像是一頭體積龐大的大象一般,性情溫和,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探知錢鍾書的思想有多廣闊。而錢鍾書也十分吝惜他的一言一行,不輕易在公眾場合發(fā)表意見,也不直接評論自己的作品。讀者對他越充滿著好奇心,他越是低調(diào),正因為這個,他俘獲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但是讀者再怎么多,始終只能窺探到錢鍾書思想體系的一小部分而已。讀者讀錢鍾書著作仿佛盲人摸象一般,總以為自己觸碰到的就是完整的錢鍾書,實際上并非如此。錢鍾書的博聞強記讓很多讀者望塵莫及,這頭文壇大象的重量沒有人能夠稱得出來,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也十分博大,厚重溫和,恬靜輕松,從不大聲吶喊,更多的只是一種悠然閑適的態(tài)度,偶爾夾雜了幾聲若有若無的哂笑。錢鍾書的理想并不在于出名,所以他避開世俗的關注,拒絕采訪,拒絕很多的活動,選擇淡出公眾視野,無論別人贊美他還是批評他,他始終保持著沉默,正如他的字一樣:默存。這種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足夠讓當今許多文人慚愧不已。
錢鍾書說過一句話:“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yǎng)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睂τ阱X鍾書而言,讀書是他一輩子最快樂的事情,而他也確實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素心人”。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他選擇了隱入書山之中,文學創(chuàng)作在他只是游戲之文,《圍城》里面的很多知識雖然有幾分賣弄的嫌疑,但也不失為文人本色的一種表現(xiàn)。錢鍾書的文學作品并不多,只有一部小說、一些散文和少量詩歌而已,更多的是一些文藝理論著作,如《管錐編》、《談藝錄》等,這些著作才是錢鍾書一生的心血結晶,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極其豐富,知識結構的跨度也很大,更難得的是,他把學術文章寫得趣味橫生。錢鍾書的作品中幾乎都有這個特點: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妙喻連珠,每一個比喻都讓人拍案叫絕。讀者讀錢鍾書的文章往往有盲人摸象的無奈,無法知道大象究竟有多大,只好一邊摸索著,一邊享受著發(fā)現(xiàn)的驚喜。學者型的作家如今在文壇上越來越少了,錢鍾書這頭文壇大象走后,不知道多久后才能看到另一頭大象向我們走來。
文壇孔雀——張愛玲
應許前身是鳳凰,
斑斕七彩耀光芒。
開屏幻化百千眼,
看破紅塵恨未央。
張愛玲在女性作家中確實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她的身世經(jīng)歷也好,還是她的小說散文也好,都是那么地耐人尋味。張愛玲始終以一種孤傲的姿態(tài)站立在文學史上,晚年的她難免有幾分凄涼,但對于一個傳奇人物而言,本來就充滿著許多讓人惋惜的故事。張愛玲的相貌并不出眾,但是她有種神秘高貴的氣質(zhì),散發(fā)出一種獨有的女人味,遺世獨立,對很多庸俗的事物不屑一顧,對周圍存在著某種若有若無的鄙夷,一如一只高傲而美麗的孔雀。她關注時裝,關注上層階級的精神享受,她是與都市生活分不開的,幾十年后的今天,許多人都把張愛玲的生活方式叫作小資生活。
張愛玲的文章文采斐然,華麗得像孔雀的羽毛一樣。她的語言表達能力遠遠超出讀者想象能力,所以讀張愛玲總能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一種意外的驚喜。她筆下的景物人事,被詞匯包裝著,猶如孔雀被外表華麗的羽毛包裝著,在行文敘事中,張愛玲總是會忽然迸發(fā)出一個精妙絕倫的比喻,或者一兩句內(nèi)涵深刻的話,讓人驚嘆不已。孔雀開屏時給人的驚嘆大概也就是如此。這些有意無意說出來的妙語,折射出來的是她對人生百態(tài)的感慨與惋惜,是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生活本來面目,而這樣的眼睛張愛玲不止兩只,她有許多的眼睛,所以才能看透生活的方方面面,轉化在文字之中,化作華麗文采??兹搁_屏時展示給世人的也是眾多美麗的“眼睛”,這些“眼睛”并不是真實的,只是一種裝飾的花紋而已,正如張愛玲的文字一樣,并不僅僅只是文字,更多的是張愛玲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性的闡釋。
讀張愛玲文章如看孔雀開屏一樣,色彩斑斕,我們除了看到美麗之外,還要看到背后的辛酸與冷漠。張愛玲的文章長著很多的美麗的眼睛,看著紅塵滾滾,滄海桑田。她的一生是坎坷的,所以張愛玲看世界似乎總帶著一種淡淡的怨恨與譏諷,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大時代的悲劇,也可以看到人性孤獨的宿命。張愛玲這只文壇孔雀始終孤傲,始終以超脫的姿態(tài)生存在文學中,自娛自樂,她用她獨特的萬花筒視角冷眼旁觀著,用文章中的思想之光照射出社會百態(tài)、人情冷暖,把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怨恨與不屑隱藏在華麗的辭藻之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張愛玲在每一只孔雀的“眼睛”背后都有一副熱心腸,她的大恨其實也源于大愛。《小團圓》是最好的一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