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
在我們年少時,山水是真正的遠方代名詞,它們常常劃破我們內(nèi)心的黑,劃亮一道似夢似幻的光,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向著模糊的未來眺望著什么,就像蓋茨比朝著“通向樹頂上空一個秘密的地方”眺望一樣。
在世界還有遠方的時候,講一座山、述一條河都不是難事。難就難在交通發(fā)達幾乎無所不能到的今天,這樣的遠方,以及遠方的故事已不再神秘,甚至很難講述好,因為詩人的眼不是大眾的眼,詩人目光聚焦的,大多人也都聚焦過。所以很多人認為,詩人看到的他們也看到了。其實他們沒有,他們的心里有一層霧,這霧罩住了他們的眼,不僅如此,他們還把霧穿在了身上.變成繭。
黃曉華的山水詩,與平常詩人筆下不同,極少有敘述,而是擅長用想象和意象,由常態(tài)和非常態(tài)穿至陌生的場景,讓你跟著他走向另一個南山之南,另一個化外之地。他讓少年起就在我們內(nèi)心發(fā)光的遠方,來到我們近前,以一種熟悉而又獨特的形象,成為我們的圣境。
這些山水詩,是黃曉華對歷史與山水的某種呼喚和重構(gòu)行動,里面埋伏著他對現(xiàn)在的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某種新的想象和命名。特別在當下,很多詩人頑固持守著一些不明所以、不可理喻的信念,貌似在一塌糊涂的泥漿里打著滾而又抬頭仰望著什么時,黃曉華卻如同一棵樹,在停息了三十多年后,突然開始瘋長;又如一把折疊傘,收斂在角落里,有一天突然用力一撐,即成為另一片天。
下面讓我們置身黃嘵華的山水詩中,進行一種無障礙的審視和透視,看看他的詩,怎樣在一個猝不及防的激靈間,讓我們猛地踮起腳尖,有著離地一米的瞬間沖動與渴望。
歷史原本是一種無情節(jié)的非連續(xù)體,而黃曉華憑其想象、敘述和描繪,穿越歷史,并鏈接歷史,讓歷史在他筆下獲得前因后果的故事情節(jié)。
“四十年前,一雙手穿破/七千年長夜。在七月的一個早晨/握住了渡口的陽光∥渡口,像一個鏈接/發(fā)到眼眶里,我用黑眸子點開它/看到河姆渡人向我跑來∥夏風吹動著他們的長發(fā)/像吹動河流的思緒,浪花里炊煙升起/炊煙,喚醒沉睡的山巒∥在他們身后,水稻鋪開錦繡/耕牛在藍天上牽著云朵/云雨下,飛鳥追逐花香∥這畫面多么熟悉,又無限陌生/對于一個沒有故鄉(xiāng)的人這就是故鄉(xiāng)/我的心猛烈跳動,眼淚流了下來。”(《河姆渡之序詩》)
作為河姆渡的原始人,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必然處于蒙昧狀態(tài),他們集體勞動,以獲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他們的個性消融在集體的共性之中,因此,他們的主體意識也依附于客體意識(群體意識),他們的思維不是經(jīng)常出于自為、自覺狀態(tài),而是經(jīng)常處于他為的自然狀態(tài)。這樣的河姆渡人,在詩人筆下,卻被取消了精神與物質(zhì)、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個別與群體、靈魂與肉體的界限,完全呈現(xiàn)出另一番別有洞天的生活美景。而詩人對河姆渡人生活的勾畫和憧憬,恰恰是現(xiàn)代城市人的一種情感追溯和回歸,是詩人現(xiàn)代思維與想象中的原始思維互滲后構(gòu)成的。
詩人通過穿破、握住、鏈接、點開、吹動、升起、喚醒、鋪開、追逐、跳動等動詞的運用,竭力牽住轉(zhuǎn)瞬即逝的影像運動,讓河姆渡在靜謐中,長出血肉,迸出心跳,使河姆渡呈現(xiàn)的每一個場景都宛如巧合,宛如生活。鐵畫銀鉤問,帶著清涼水汽的河姆渡向我們迎面撲來。仿佛詩人只是進行了一次轉(zhuǎn)身與回眸,歷史與當下非連續(xù)的情節(jié),在跌宕的無限空間中,被無縫鏈接。極具張力的想象為故事平添幾分水汽,影影綽綽大有古代小說中亦真亦幻之趣。
這首詩只有15行。前12行,每一行詩人都用一個想象,再加上一個動詞做牽引,便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穿越性畫面。最后三行,拋出詩人內(nèi)心的情結(jié)。一個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就此在筆調(diào)轉(zhuǎn)換間滋生出來。
一個人的胸口如果還能生出感慨、悲愴,眼睛里還能生出淚水,就意味著他還懷揣著一顆未死之心。不過這感慨與悲愴甚至淚水要待詩人去實施更進一步動作,否則就會讓他產(chǎn)生極大的焦慮和極深的抑郁。曾幾何時,我們的故鄉(xiāng)早已成為一條河,我們走它也走。只是等我們回頭時,我們已不是原來的我們,水也不是原來的水,我們彼此有了陌生,也有了失去。很多時候,我們唯有借助筆才能尋找到夢中的故鄉(xiāng)。于是《河姆渡之序詩》便有了這樣的結(jié)尾:“這畫面多么熟悉,又無限陌生/對于一個沒有故鄉(xiāng)的人這就是故鄉(xiāng)/我的心猛烈跳動,眼淚流了下來”。
有人說過:“寫作是一個人在拼命地把未知的那部分自己掏出來。”黃曉華亦然。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這首詩所采用的近似中國畫的米點筆法,屬世界上最早的點彩派。
我們再看另一首:
“七千年前,野水稻遇見一個人/長得和袁隆平相似/乳汁由此在嬰兒身體里歡騰/酒在陶盉中喧響/火焰喝醉了,在風中事舉想象/把稻穗和豬崽抱入陶罐∥獨木舟勤勞,槳葉攪碎夜色/黎明在木欄水井中醒來/照見干渴的梅花,它們成群結(jié)隊/像蝴蝶飛過沼澤,鳥越過樹冠/浮現(xiàn)在大象的牙齒上/祭祀初升的太陽”(《河姆渡之呈現(xiàn)》)
想象一個時代,就是想象一種生活方式。而想象一種生活方式,須從想象一個人開始。詩人由野水稻遇見一個人開始切入,為我們描繪出七千年前河姆渡的一個畫面:野水稻、乳汁、嬰兒身體、酒、陶盉、火焰、豬崽、獨木舟、木欄水井、梅花、大象的牙齒、初升的太陽,這些名詞的疊加和排列,遇見、歡騰、喧響、高舉、攪碎、飛、越等動詞,還有一些形容詞的動用,它們在一首詩里相聚,形成了很強的繪畫藝術(shù)。而“乳汁由此在嬰兒身體里歡騰/酒在陶盉中喧響/火焰喝醉了,在風中高舉想象/把稻穗和豬崽抱入陶罐,/獨木舟勤勞,槳葉攪碎夜色/黎明在木欄水井中醒來/照見干渴的梅花,它們成群結(jié)隊/像蝴蝶飛過沼澤,鳥越過樹冠/浮現(xiàn)在大象的牙齒上/祭祀初升的太陽”,這里的每一個場景,用的都不是直線(實際存在的),而是一種斜線式(想象創(chuàng)造)構(gòu)成的運動和力。
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是一個悲劇;但用長鏡頭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劇。黃曉華這里用的是長鏡頭,他的長鏡頭因為袁隆平的介入,產(chǎn)生了喜劇效果,河姆渡也因此與當下有了鏈接。
現(xiàn)如今,一個多元的社會表象背后,赫然矗立的無堅不摧冷酷無隋的商業(yè)邏輯,以及由其形成的單向度一體化的價值系統(tǒng)對人的赤裸裸的壓迫中,黃曉華仍有自己的底線情結(jié)和向往,這使他在世界總體化的利益交換鏈條中,依然享有這種自然而然的潔凈和清白。因為這樣的潔凈和清白,才讓河姆渡如同一張張原始照片,被他連接為一個個充滿故事情節(jié)的原汁原味的連續(xù)體。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既還原了河姆渡的真實。也意味著對河姆渡的透析。為此,詩人筆下的河姆渡系列,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潑墨,不僅僅是細筆勾勒,還有硬軟堅柔、輕重緩急,還有凝練與豐潤、深邃與遒勁。
而“河姆渡”系列不過是黃曉華山水詩龐大的身軀里,掏出的一小把春天。
黃曉華擅長把視覺形象與語言聯(lián)系成統(tǒng)一體,他的山水詩,幾乎每一首創(chuàng)造的視角形象都不是靜止的,是從一而終運動著的,它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尾,充滿了戲劇性。但他的山水詩不是戲劇,而更像電影。因為戲劇所反映的生活和很多場景會受舞臺限制,而電影由于不受舞臺的限制和時間、空間的約束,會自由、廣闊很多。因此,黃曉華的山水詩當屬后者。
電影是通過一個個鏡頭來反映生活的。這鏡頭可以是特寫,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發(fā)展的一瞬間,可以是一個較完整的情節(jié),等等。而黃曉華的詩,也是根據(jù)事先構(gòu)思好的主線,靠推、拉、搖以及化入、化出等一個個鏡頭組接和剪輯,連接成一首完整的詩(也是影片)。這種蒙太奇手法,也正是電影一種特有的手段。
“春天,野人的傳說又綠了/那些大腳印上也長出了青苔/科考隊員繼續(xù)向《山海經(jīng)》出發(fā)∥只有白猴仿佛還留在冬天/白鹿也像白熊一樣/雪落在它們身上就不再融化∥屈原看見的野人,黨委書記也看見過/沒有圖片,就以線條泥巴代替/讓想象和政策一樣落到實處∥捕獲野人的功利,讓有些人燃燒/他們最終把青春烘干成一堆堆枯葉/徒勞給血槭樹上的金絲猴嘲笑∥看著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截斷/野人會不會站在星空下沉思/并追問我們:誰是野人”(《神農(nóng)架之野人》)
野人、大腳印、青苔、科考隊員、《山海經(jīng)》、白猴、白鹿,這些名詞通過蒙太奇手法的推拉,從當下到遠古,再從遠古到當下,互相穿插,產(chǎn)生敘述、對比、聯(lián)想等作用,讓鏡頭和畫面有組織地連接起來,使其在變化、流動中,在時空交錯中,在一條條看不見的粗壯的短線也是斷線組成和銜接中,在用力不一、遲速不一、跳躍卻又是綿延層疊中,獲得新的質(zhì)。
詩人根據(jù)整首詩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地把不同畫面組接在一起,把有意安置的一個個場景,連同它們背后的故事,放置在一起(其實也是安置了世界本身的粗糲和不完整),讓它們重生在虛構(gòu)的世界里。
詩中,野人、科考隊員、屈原、黨委書記等人物眾多,相互變換,彼此照襯,好似梁山好漢,讓我們一次次看到情節(jié)的轉(zhuǎn)換和遞進。而結(jié)尾:“看著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截斷/野人會不會站在星空下沉思/并追問我們:誰是野人”,突然插入的反問,突如其來的情節(jié)轉(zhuǎn)化,詩人內(nèi)心的矛盾,一起構(gòu)成了對當下對現(xiàn)實的一次逼供,也是詩人對當下現(xiàn)實最深刻最疼痛的質(zhì)疑。而詩中“野人”的反復切入,更進一步加深了這首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藝術(shù)與現(xiàn)實如同兩面對立的鏡子,黃曉華卻能在其內(nèi)完成相反的鏡像復制。
再看下一首:
“官門山插在神農(nóng)架上,像一本書/被風隨意翻閱。你走進去/就和林中飛鳥水中游魚一樣/隱身為某種詞語∥翻書者時而激昂時而沉默/寂靜被身后的意義排斥/行距空白,像天空漏下光芒/春天在中華鱘的鰭上遠去∥野人母子蹲在封面上/驚訝季節(jié)又舉著杜鵑粉紅的暗示/走來,粉紅的后面是夏天/她和秋天只相隔一個詞∥而百草和神農(nóng)氏的嘴唇/已經(jīng)相隔幾千年”(《春天遠去》)
把官門山想象成插在神農(nóng)架上的一本書,這樣的想象極具突破性和戲劇性,尤其是詩中的時間意識、空間意識都是非?,F(xiàn)代的,一個是空間上鏡頭聚焦和平移:“官門山插在神農(nóng)架上,像一本書/被風隨意翻閱。你走進去/就和林中飛鳥水中游魚一樣/隱身為某種詞語”;一個是在時間上,把瞬間固定下來,拉長推遠:“翻書者時而激昂時而沉默/寂靜被身后的意義排斥/行距空白,像天空漏下光芒/春天在中華鱘的鰭上遠去”。這些建造過程非常精彩。詩人在幾乎所有不動聲色的地方都有所設(shè)計,這才是最細微,最出人意料的地方:“野人母子蹲在封面上/驚訝季節(jié)又舉著杜鵑粉紅的暗示/走來,粉紅的后面是夏天/她和秋天只相隔一個詞”。這種在戲劇性沖突之上運轉(zhuǎn),由內(nèi)在的非邏輯想象推進的細節(jié)的實現(xiàn)等等都有著超乎邏輯的獨創(chuàng)性。最后詩人說:“而百草和神農(nóng)氏的嘴唇/已經(jīng)相隔幾千年”。極具張力的語言背后,讓我們仿佛看到神農(nóng)氏的嘴唇落葉一樣,落在每一棵草和每一株植物上,幾千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詩人眾多的山水詩里,這首《春天遠去》以它獨到的構(gòu)思和意象的營造,以及雋永形成了冷靜內(nèi)斂的觀察視角,以“名伶”的形象出現(xiàn)。黃曉華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編導,他的手如同拽著一道大幕,現(xiàn)實和舞臺的轉(zhuǎn)換在他反手間完成。
寫作是自己演自己看,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但黃曉華卻在這一個人的熒幕上,自編自導自演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
數(shù)學幾何中,如果我們想要證明兩個三角形對等或相似,在原有的實線不能夠證明外,會絞盡腦汁地去延長或開拓出一條或幾條虛線來輔助實線,得出證明結(jié)果。在數(shù)學上,這虛線是在嚴密的邏輯思考后產(chǎn)生出來的。而在詩歌中,當我們在原有的生活中,客觀事物中,發(fā)現(xiàn)不了我們需要的那些詩意的東西,我們也會靠想象滋生出許多客體之外的東西,來反證我們所要表述的,所要表達的。滋生的部分,雖然不是原物,甚至跟原物毫無關(guān)系,但它們意思相近,有時后者更似前者,正是由于這種不似之似的想象,才能讓那些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人和景觀,穿越時間和歷史長河,活生生地再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黃曉華深悉其理,所以他在描繪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四時風景時,既以造化為師,又不拘泥于真實;既與自然相似,又不畢肖自然。因為那樣會無從承受天地的涵沐。而當下很多現(xiàn)實主義詩人,大多偏重于追求似: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又往往醉心于追求不似。只有似中有不似,不似中有似,似與不似互相交叉、重疊、參差、融會、互滲、暗合,才能達到不一致中的一致,一致中的不一致。
黃曉華擅長創(chuàng)造隱喻,他的想象像插在地上的一面旗,于風向之下,搖動出許多條枝蔓和葉子的形態(tài)來。
“楊梅酸甜時節(jié),雨水從隔年流下/稻草爛了,只酸不甜/蓑衣還沒有發(fā)明/荷葉也沒有長大/我的兄弟啊∥我無法想象,這樣的季節(jié)/你們?nèi)绾螝g笑,你們/怎么點燃樂觀,怎么/用儲藏的開朗/煮熟一日三餐∥但是我知道你們在喝野茶/在煮肉,在飲酒/就算冬天來了,雨水結(jié)成雪/雪覆蓋著冰,你們/一樣熱氣騰騰過年因為你們無懼雨水/就像我們熱愛生命”(《河姆渡之雨水》)
詩人通過想象向我們描繪了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生活的場景,詩人沒有看到過河姆渡人,更無從得知他們是怎樣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所有畫面,詩人只能憑想象,而且這個想象要似到什么程度為篷?詩人從“楊梅酸甜時節(jié),雨水從隔年流下”切入,所選的這個特定角度成為牽引,這個牽引不僅凸顯了雨水季節(jié)的漫長,同時還牽引出后面的很多場景與畫面,勾起讀者無限又不確定的憧憬與想象。
詩人寫雨水,實為寫人,而要做到出神入化,就必須了解當年河姆渡人的歷史,只有了解了才能深刻地感覺它,才有依據(jù)去辨別人物外部的表現(xiàn)中哪些是本質(zhì)的,哪些是非本質(zhì)的,從而進行提煉取舍。
詩人以不存在代替存在的一系列自問自答的想象:“你們?nèi)绾螝g笑,你們,怎么點燃樂觀,怎么/用儲藏的開朗/煮熟一日三餐,/但是我知道你們在喝野茶/在煮肉,在飲酒/就算冬天來了,雨水結(jié)成雪/雪覆蓋著冰,你們/一樣熱氣騰騰”來詩意地構(gòu)畫和確定場景,突破想象的局限,使之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深遠的意境。短短的一首詩里,有序曲、有鋪墊、有高潮、有尾聲,形態(tài)高低錯落,空間大小縱橫,給了我們真實的生命感。詩人把想象融入描寫,描寫里融入想象,一波三折。于是河姆渡人的影像在詩人的想象里活了起來,逼真的形象,讓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肌膚的溫暖。這里,每一個場景的描寫和刻畫,都由部分組成,但又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部分的有機結(jié)合,它們互相依附、滲透、融注后,呈現(xiàn)出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畫面,筆法簡約蒼勁,反映了詩人內(nèi)向、深思的性格,從而再現(xiàn)了河姆渡人群體生活的生命力。
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不是記述,而是把豐富性的內(nèi)容縮為一個鮮明的形象,它是通過詩人對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煉,通過想象和幻想,將主觀滲透予客觀來反映生活本質(zhì)的。黃曉華常常通過想象,讓那些過去的先人和場景出神入化,既能體現(xiàn)其形貌,又能體現(xiàn)其靈魂,從而達到不似之似的最高境界。
請看下一首:
“木魚游出道教,游過晉朝和唐朝/桑田椿林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fā)芽/經(jīng)文在黑白眼睛里念誦∥夜色從神農(nóng)頂上下來/在九沖河里梳洗,星星們好奇/窺探著水中的虹鱒和金鱒/魚腹中自古藏著太多秘密∥野人在木魚嘴里神秘隱現(xiàn)/香溪在報紙和網(wǎng)絡上盤旋/風把星星吹散之后/各自在夜色里道別∥唯霓虹如魚,晝夜不眠/感謝山林里的毛發(fā)和大腳印/多年前這里是寂靜的小山村”(《木魚鎮(zhèn)之夜》)
詩一開頭,就是一個悖謬,因為木魚不會游出道教,更不會游過晉朝和唐朝,桑田椿林也不會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fā)芽。但詩人明知這樣的想象不合乎常理,卻反其道而行,可見詩人對于想象的把控是超乎常人的。悖謬是詩歌中獨特的表達手段,所謂悖謬就是將語義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并置在一處,使詩歌出現(xiàn)一種語義含混和打破常規(guī)的審美效果。表面看來它們似乎違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邏輯,但實際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體驗真實,它們的出現(xiàn),使詩歌呈現(xiàn)出更大的藝術(shù)魅力,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詩人用想象(也是幻覺的創(chuàng)造):“桑田椿林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fā)芽/經(jīng)文在黑白眼睛里念誦∥夜色從神農(nóng)頂上下來/在九沖河里梳洗”等一系列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突破時空上的限制,以其不似之似,充分發(fā)揮時空上自由的優(yōu)勢,多側(cè)面、多層次、多線索地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過去式”的木魚鎮(zhèn)之夜。詩人所描繪的場景,表面看沒有什么緊密的聯(lián)系,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是對木魚鎮(zhèn)之夜的體悟,認識與情感、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里面包含了非語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號所能表達、說明、替代、窮盡的有意識和無意識。整首詩體現(xiàn)出時光遙遠而又清冽的畫面感,讓我們眼前除了這個木魚鎮(zhèn),再沒有真身的木魚鎮(zhèn)存在,也不再有任何木魚鎮(zhèn)之外的體積存在。
詩人仿佛得了神意,借了一雙通靈的眼睛,窺見了木魚鎮(zhèn)有生之前,也看清了它的歸處。
有無相生說的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流動狀態(tài)。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宗炳的“澄懷味象”,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圖的“象外之象”,說的無不如此。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黃曉華始終保持自己的姿態(tài),他身上那種不言而喻的末世情懷,對自然世界的渴慕,對人世的冷觀察,對人生的悲憫,對人文景觀有無相生、相往還的把控,構(gòu)成了他所特有的曲情邈遠、沉著有力的詩風。
“周家老臺門里,布衣暖/街上,菜根香。三開間的小花廳/讀書滋味長,又長∥再長的文章也要下課/下課了,先生和學生一起吃午飯/米飯,蔬菜,魚肉醬∥哪三種味道更好/東北角落里的少年沒有說/硬木書桌上的兩只抽屜不會說∥會說的在百草園/天上云雀,地上蟋蟀,還有美女蛇/可是各有各的心事,誰也不說∥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我只記著先生說的,陌生人叫你/你萬不可答應他”(《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在有與無的辯證運動中,萬物的相互交織、相互消長中,周家老臺門、布衣、菜根、三開問的小花廳,一開始便呈現(xiàn)出其韻致,這之后所有的場景描寫都是虛構(gòu)的、動態(tài)的,是從無中滋生出來的,是由物而生象形成的象外之象。它們“無”中有“有”,“有”中有“無”,畫外有畫。這些場景如果只從畫面看,就景談景是遠遠不夠的,是語不及義的。詩人刻畫這些場景,明顯有另外用意,因為這用意,更顯得情緒流溢和飽滿的內(nèi)在張力,不僅能抓攫住讀者的閱讀視線,更能撩發(fā)讀者豐富的審美聯(lián)想與想象。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內(nèi)心極為放松,他的想象進入了無限,非常自由,他筆下呈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寓言式描寫。他以虛托實:“讀書滋味長,又長∥再長的文章也要下課”“東北角落里的少年沒有說/硬木書桌上的兩只抽屜不會說∥會說的在百草園”“可是各有各的心事,誰也不說”?!爸芗依吓_門里,布衣暖/街上,菜根香。三開間的小花廳”“下課了,先生和學生一起吃午飯/米飯,蔬菜,魚肉醬”這些部分如同水墨畫,平遠淡泊,有著水暈墨章之效。而結(jié)尾部分,詩人問出哪三種味道更好后,延伸出的一系列想象畫面似幻似真,其鋪排安放,變化莫測,甚有幾分聊齋之氣。待到詩結(jié)束了,才發(fā)現(xiàn)意味還留在唇齒間,雋永在這個時候剛剛開始。
就色彩而言,這些場景是無色的,無色是詩人故意為之,它們不是沒有色,而是色在神韻之中、形似之外,這種色是看不見的,是詩人追求的色的最高境界——無色美。聲音也是有的,只是我們聽不見,但又仿佛聽得見,它們在耳朵之外的地方,有時安靜有時熱鬧。
中國戲曲舞臺幾乎沒有布景,演員全憑舞臺動作來調(diào)動觀眾的想象,以無作有,可以比真實布景更真實,更豐富。一根馬鞭加上演員的各種舞蹈姿勢,可以表現(xiàn)騎馬、下馬,馬的急馳和奔跑。舞臺上四個小卒就代表著千軍萬馬,圍著舞臺轉(zhuǎn)兩圈就是千里之遙。這些都是實際生活特點的高度集中和概括,用藝術(shù)夸張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調(diào)動欣賞者的想象。
就像這首《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似乎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說了,又似乎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說,而其中“有無相生”帶來的曲情和邈遠,是詩人的最高技巧。技巧不是固定的東西,不是一個能將素材轉(zhuǎn)化為作品的數(shù)學公式,它不能套用,不能拍賣,它是素材里、詩人心里最自然生長出來的部分。
有時,詩人喜歡用一種逆時序的敘述方法,來呈現(xiàn)他所要說的和所要描繪的。
看下一首:
“大禹死在會稽山下/又活在大禹陵上,四千年的陽光/在銅像上順流而下/流進剡溪,流進曹娥江/溪和江,交匯著寓言∥四千年的陽光,此刻/照著暖冬,照著龍爪槐和松竹/也照著禹廟里的瀏覽器/奔向大?!喂牢迥暌淮?,在大禹陵下/祭祖先也祭祖訓/祖先說,防民于口/甚于防了溪∥從夏朝到清朝,多少朝代更換/了溪也更改了名字/不改的是大禹眼中的陽光/陽光,像淚水一樣/不可堵,也堵不住”(《大禹陵》)
詩人通過四千年陽光所產(chǎn)生的想象、聯(lián)想,在視覺中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感的橋梁,讓我們看見了“大禹陵”背后的空間背景。從而讓我們體會和補充場景中看不見、知覺上卻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并和描繪的場景一起,去建造完形,讓“大禹陵”立于有限之上,伸入無限之中。
詩人開頭兩句,一個死,一個活,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這個故事站在字之外,看不到、聽不到、嗅不到、摸不到,它屬于無,然而又分明看得見、聽得到、嗅得到、摸得著.所以它又屬于有。寓無于有,寄有于無。后面部分的描繪亦如此。詩人攝取想象中那些似乎是不確定的(又似乎是真實的)影像:“四千年的陽光/在銅像上順流而下/流進剡溪,流進曹娥江/溪和江,交匯著寓言∥四千年的陽光,此刻/照著暖冬,照著龍爪槐和松竹/也照著禹廟里的瀏覽器/奔向大海……從夏朝到清朝,多少朝代更換/了溪也更改了名字/不改的是大禹眼中的陽光/陽光,像淚水一樣/不可堵,也堵不住?!边M行著最感興味的多側(cè)面的勾勒和描繪,而其未說出的意義,則被延伸到像外。于是,“大禹陵”不再是一處墓,而是一個有形的身影,輕盈的,跟隨著詩人的筆。
形象是生活的縮影,黃曉華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過程中,運用暗示、象征、寓意等方式,在簡潔的形象中,誘發(fā)出豐富的內(nèi)容,力求在有限的形象中包孕無限。他所塑造的“大禹陵”,由心靈本身所具有的記憶痕跡已經(jīng)升華到能見度之外,這種能見度之外的以虛代實、由“無”生“有”,并不完全是唯心主義,而是立足于“實有”之上的。
R.G.科林伍德說:“自然是美的,就因為人們用藝術(shù)家的眼光去靜觀它?!偃鐩]有想象的幫助,自然本身就沒有哪一樣是美的?!秉S曉華山水詩的最大特點是不受任何客觀事物和時空束縛的想象,他的思緒從來不會在一個地方停止,他的妙悟自然常常會讓我們物我兩忘。而他的詩歌語言則言簡意賅,講究簡約之美。為此他的詩中常常充滿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這些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為讀者預留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也使詩歌意蘊無限,經(jīng)得起多次閱讀與闡釋。雖然就詩本身而言,它是無法被解讀的,因為詩的朦朧性。
黃曉華是個訥于言敏于行的詩人,在這個城市花枝招展往前走時,他成了這個城市的隱士,躲在山區(qū)的斗室里,閑看云起云落,坐思詩來詩去。為此,他筆下的山水詩,其實是他尋找自己真實聲音、確定自我氣質(zhì)的過程,是他自由隨意的本性和約束制約的文學形式之間的碰撞和磨合,以及對自我的節(jié)制和引導。也因此,他在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抒寫自己的山水詩時,這些山水,無形中構(gòu)成了一個個可視或不可視的生命共同體。
我們已經(jīng)不是用心和遠方來裝扮自己的年齡,許多想法和念頭,被現(xiàn)實和時間撕得斷不成章,即便能撿拾起來,亦已滿眼蕭瑟,碎了拼,拼了又碎。而黃曉華的心里有遠方,所以他能把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用他的感覺用他的詩表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給我們。我上面透視的詩只是他即將出版的山水詩集《春天遠去》里的一小部分詩,他還有更多沒收進集子的詩,不,更確切地說是一幅幅卷軸山水圖。它們將以其別開生面的想象,以其對歷史、文化、人類的始極和終極的微觀體悟,豐富的想象和詞匯量,帶我們走向另一個方外之國。
是的,黃曉華屬于遠方,他的詩也屬于遠方。因為遠方,黃曉華重新出山,用手中之筆,讓自己在文字里重新青蔥起來豐茂起來,并在我們視力極目處,另一個維度上,為自己也是為讀者,開辟出無限制的廣闊,從而構(gòu)成他山水詩所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