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坤
近日,列車上的“讓座”問題又一次引發(fā)爭議。上鋪的父親帶著兩個孩子不便,想與下鋪的乘客交換;下鋪的乘客顧及上鋪的狹窄逼仄和不對等的車票價格,提出拒絕。上鋪父親對孩子的照顧與下鋪乘客自身利益引發(fā)矛盾。
對于這件事,我認為,并無孰對孰錯。但我們應秉持一顆理解包容之心:讓生命之樹長青,讓理解之花常開。
相互理解,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都是無可或缺的美德。從尋常巷陌到一言一行,無處不閃耀著理解之光。若是下鋪乘客理解包容上鋪父親的苦心,率性相讓;抑或上鋪父親理解乘客自身的意愿,隨意一笑,也不會引起這番波折。試想,在我們的生活中,若物物必爭執(zhí),事事無相讓,又會增添多少不安與懷疑的濫情雜質,又會有多少“得靜難,多紛擾”的嘆息?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學習河南人王井。他的手機被匆匆而行的護士碰落,屏幕破碎。而他并未找護士爭執(zhí),相反,他理解護士救護病人的緊急,只是默默撿起手機。這一幕被傳到網(wǎng)上后,引來了網(wǎng)友的紛紛點贊。相互理解,是矛盾化解的不二法門。
相互理解,心系他人,從個體擴大到社會,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昔有杜甫振臂高呼:“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以自己之身,系于天下寒士之身。今有魯迅鏗鏘之音:“無數(shù)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他以己之身為舟,渡百姓至思想開化的對岸,筆桿一支寫出沖破昏蒙黑夜的曙光。在那個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時代,人們紛紛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理解無從談起。而魯迅卻在冷眼中做一熱心腸,他不僅理解天下百姓,也教人民理解他人。只有人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一個社會才能凝聚起沖破藩籬的力量;才能迸發(fā)出永不黯淡的希望。
《菜根譚》有言:“世界本寬,而狹者自隘;風華秋月本閑,而庸者自擾?!彼械莫M隘皆來源于心態(tài),而所有的紛爭與喧鬧,寧靜與寬容,都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道德品質,一個國家的素養(yǎng)教育。律師父親發(fā)文指責固然略有狹隘,但廣大網(wǎng)友是否可念及一位父親的拳拳之心口下留情?
“世風之詭詐多端,唯有忠厚者顛撲不破?!痹谖迳戾姺睆碗s的世界中,愿我們都作“理解者”,皆為“忠厚者”。以理解之陽光看待萬物,便可胸羅星宿,眼無沙塵。如此,“上鋪父親,下鋪車票”之紛爭便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