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榮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麟鳳中學)
生命是世界上每一個生物存在的根本屬性。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類社會的加速發(fā)展,教育中引入生命問題的思考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其在我國很多課程中都有所涉及?,F今社會,不斷發(fā)生青少年自殺、他殺事件以及虐待動物事件,其均折射出當代學生生命意識單薄,心理脆弱甚至變態(tài)等問題。生物是一門與生命直接相關的課程,在生物課程中滲透入生命教育,是增加學生生命意識的重要手段,其能夠有效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價值,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從而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
生命教育,即指對學生開展的“以什么是生命、生命的誕生與消亡”為主題,使學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教育活動。每一個生物都有生命,人也是有生命的客體,生長和發(fā)育是生命的基本過程,是所有生命現象的基礎。在生物課程中滲入生命教育,能夠使學生明白生物從出現到消亡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理解了生命的可貴,也可以讓學生明白死亡是所有生物的必然結局,教導學生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直面生命、不畏死亡,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1.孕育生命的艱辛——生命教育的開始
教師要知道,生物的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現實當中的唯一性,通過課堂的各種生活教學素材和生命教學,讓學生自覺地投入課堂中,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理解生命從開始到孕育過程中的意義,從而真正深入地理解生物這門課程的概念。哲學上,關于人的生命有著很經典的問題三連,即“我從哪里來”“我又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對于人來說,生命開始于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經過母親十月的辛苦懷胎誕生下來,可謂是一項偉大的奇跡。筆者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一個人從小小的受精卵到發(fā)育成型的胎兒這段復雜且艱辛的過程,專門找到相關的模擬視頻(圖1),讓學生通過幾分鐘的影像、聲音了解到每一個辛苦懷胎生下孩子的母親都是極其偉大的,從而對母親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有所感觸,進而學會感恩父母,珍惜生命。
2.珍惜生命的可貴——生命教育的深入
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并且其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強調一旦生命逝去就再也不會有返回的可能,勸誡學生不能夠虛耗生命、浪費生命。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現叛逆現象,并且稍微遇到挫折、困難就會產生抑郁、暴躁、不安等心理問題,學習的壓力、家庭的壓力、情感(早戀)的壓力甚至某一細微行為均會帶給學生輿論的壓力,直擊學生脆弱的心靈,使學生做出自殺自殘等行為,甚至有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對此,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被子植物的一生》這課內容,放映了關于植物生長的紀錄片,在視頻中有的種子埋在一些土質肥沃的地方,有的種子被埋在干燥龜裂的土壤中,還有的種子甚至被厚重的石頭壓著??墒沁@些種子即便處在多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能夠突破層層阻礙,發(fā)芽長成植物。通過觀看視頻,學生都被生命的頑強毅力深深折服與感動,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因此在這堂課后,學生都對筆者表達了自己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等思想。
3.保護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生命教育的拓展延伸
萬物均有生命。然而,人類工業(yè)文明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生物圈的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為了維護生物圈的和諧,保護地球有限的生物資源,促進其多樣性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在生物課堂中所展開的生命教育不單單局限于珍愛與尊重人的生命,而是擴大到整個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例如,在《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一課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些虐待動物及工業(yè)文明對自然環(huán)境破壞導致一些生物滅絕等新聞,讓學生看到人類“兇殘”的一面,喚醒學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們對生命的關懷和熱愛,同時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領會。
生物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其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促進其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對此,每一位生物教師都要不斷充實生命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將課堂教學中融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生命教育,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