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漢木都
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qū)西約10公里雅爾乃孜溝村兩河床之間的臺地上,是公元前2世紀前后姑師(后稱作車師)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世界上遺跡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塊綠洲吸引了許多外國探險家和探險隊來盜掘。這些探險家回自己的國家以后撰寫了相關(guān)的考古工作報告進行發(fā)表。我們有幸得到了這些考古報告,其中包括俄國探險家奧登堡(又譯鄂登堡1863—1934)的《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考察報告:1909-1910年(РусскTуркeстaнcкспе1909-1910)》(圣彼得堡,1914年)。筆者在此主要參考該報告第三章《吐魯番》第一節(jié)《懸崖上的故城(亞爾故城)》(第22-25頁)及一些近期資料和實地考察將一百年前的交河故城與現(xiàn)存遺跡作一比較。
1909年6月6日,奧登堡帶領(lǐng)的俄羅斯探險隊從圣彼得堡出發(fā),來到了烏魯木齊。因為剛好是夏天,而夏天的吐魯番比較熱,所以他們改變計劃先去焉耆,考察焉耆及周邊地區(qū)。9月20日,結(jié)束了在焉耆考察工作的探險隊從焉耆出發(fā),經(jīng)托克遜于29日來到了吐魯番①奧登堡:《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考察報告:1909-1910年(Русская 1909-1910)》(俄文),圣彼得堡,1914年,第22頁。。
他們在吐魯番通過詳細詢問以及參考克列梅涅茨和格林威德爾的書,決定了調(diào)察的古遺址。他們選擇了三座古城遺跡進行考察:1.離吐魯番市區(qū)大約8—10俄里(1俄里等于1.06公里)的雅爾(交河)故城;2.吐魯番古城(位于新城的東南方向);3.亦都護城(高昌故城)。
他們的第一個考察地點是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在德·阿·克列梅涅茨來吐魯番來之前對外國探險家來說是一座完全陌生的故城遺址(在他的報告了叫做雅爾、雅爾霍特,當?shù)厝私凶鲩熂{—沙爾①闊納—沙爾,維吾爾語為“古老的城市”。)。奧登堡記錄了從西南及東面上這座故城的兩條路。這兩條路跟出入這座故城時必經(jīng)的南門和東門連著。他們還測量了整座故城的長、寬度:城長大約800俄丈(1704米),最寬處200俄丈(426.8米)。這與今天我國考古工作者所測量的長、寬度稍有區(qū)別:今長1700余米,最寬處300米。奧登堡在自己的報告里提到,這座故城迫切需要仔細的研究以及繪制遺址平面圖。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嗽诓鸸食抢锏慕ㄖ锊⑶野淹吝\到田地里當肥料用,這座故城在逐漸地消失。
奧登堡探險隊在交河故城清理了一座不太大的寺院,在這座寺院里他們找到了很多漢文和回鶻文手寫文獻碎片以及嚴重損壞了的有人物像的織物,還發(fā)現(xiàn)已毀塑像底座的旁邊有題記;他們把這些文物都運回了圣彼得堡;他們對幾個個子不高的、年老的王(或者是貴族)的像很感興趣。奧登堡的隊員斯·姆·杜金拍了很多照片。奧登堡探險隊清理的這座小寺院從外景全景圖里可以判斷為今天的西北小佛寺(圖1;圖2,圖版壹,1)。
圖1 奧登堡探險隊發(fā)掘的小寺院外景全景圖(1909~1910年)
圖2 西北小佛寺外景
西北小佛寺位于交河故城西北部。1992年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政府、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合作項目——中國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保存維修工程,委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具體負責實施。該項目內(nèi)容之一是對西北小佛寺進行發(fā)掘清理。發(fā)掘清理工作始于1993年4月15日,于7月5日基本結(jié)束。在這次發(fā)掘、清理中找到了大量的陶片、泥塑殘塊、壁畫殘塊、織物、木器、鐵器、石器、骨器、磚瓦、回鶻文文書等一批文物②交河故城保護修繕辦公室:《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發(fā)掘報告》,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75~116頁。。
圖3 1909~1910年的塔林
圖4 塔林
當時奧登堡探險隊因為時間有限,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遺址和建筑物進行了測量、拍照及大概的發(fā)掘。他們拍攝了交河故城里胡塔林,并且指出這座塔林跟高昌故城的塔林幾乎相同。從奧登堡帶領(lǐng)的探險隊1909~1910年拍攝的交河塔林照片(圖3)與吐魯番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員2008年拍攝的交河塔林照片(圖4,圖版壹,2)對比來看,中間的金剛寶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周圍的小塔當時有兩座還存有一定高度,現(xiàn)今已無。
圖5 交河故城塔林平面圖
圖6 高昌故城塔林平面圖
從奧登堡所繪交河故城塔林(圖5)與高昌故城塔林(圖6)的平面圖比對可知,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里的塔林布局很相似,塔底座一共有101座,中間的塔大,塔的四個角落各有比較小的25座塔,呈四組對稱狀,拱圍著大佛塔。唯一不同的是,高昌故城塔林中間的中心佛塔四面有臺階(現(xiàn)在不存在),而交河故城塔林中心佛塔只有一面有臺階①奧登堡:《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考察報告:1909-1910年(Русская TуркeстaнcкаяЭкспедицiя1909-1910)》(俄文),圣彼得堡,1914年,第27頁。。
佛教里的佛塔,亦稱寶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譯,還有稱為浮屠,即來源“Buddastupa”,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jīng)卷和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圣像、佛經(jīng)等。由臺基、復缽、平頭、竿、傘五部分組成,最初形式為圓家,即埋遺體或舍利于土中。所以有專家認為交河故城里的塔林是埋葬高僧骨灰的舍利塔②王炳華:《吐魯番古代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2頁。。但是欒睿教授否定了這種說法。欒睿教授認為交河故城的塔林整齊劃一,是同一時間統(tǒng)一設(shè)計一次性建成的建筑物,所以塔林稱作舍利塔不妥③欒睿:《交河塔林與密教東漸》,《西域研究》2000年第1期,第54頁。。塔林中間比較大的塔具有金剛寶塔的特征,在方形座基上建立5座塔,中心塔大,四角塔?。▓D7;圖8;圖版壹,3),這是密宗金剛部的“曼陀羅”(神壇),供奉金剛五部佛及諸天菩薩。根據(jù)塔林的建筑風格可以斷定,這座塔林的建造年代大概為七八世紀④欒睿:《交河塔林與密教東漸》,第56頁。。
奧登堡探險隊在交河故城西南雅爾乃孜溝南岸的崖壁上,河的另一面,發(fā)現(xiàn)了雅爾湖石窟,當時他們繪了這些洞窟的平面圖以及拍了一系列照片,沒有進行發(fā)掘。奧登堡在自己的考察報告中沒有詳細的提到雅爾湖石窟,而且除了外景全景圖外(圖9),沒有提供其它照片。
圖7 1909~1910年的塔林:金剛寶塔
圖8 現(xiàn)在的塔林:金剛寶塔
1992年至199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交河故城進行了維修保護。為配合工程,有關(guān)專家對故城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研究。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世良等四人對雅爾湖石窟現(xiàn)存的7個洞窟的窟形、壁畫內(nèi)容、年代、保存現(xiàn)狀、歷史背景以及歷史價值等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和研究①解耀華主編:《交河故城保護與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頁。(圖10;圖版壹,4)。他們對7個洞窟分別繪了平面、立面圖。發(fā)現(xiàn)了回鶻文、漢文、突厥文題記。經(jīng)過碳十四測定雅爾湖石窟的年代為公元5世紀至13世紀。
圖9 1909~1910年的雅爾石窟
圖10 維修、加固后的雅爾石窟
奧登堡在自己的報告里提到了一座寺院。他寫道這座寺院的結(jié)構(gòu)布局與亦都護城(高昌)故城里,被當?shù)厝私凶觥皩W堂”的一座寺院很相似。他簡單地描述這座寺院:圍墻內(nèi)有主殿、小禮拜堂、寺院廂房及大院子;這座寺院類型是在甘地哈拉發(fā)現(xiàn)的老式佛教寺院類型②格林威德爾:《高昌故城及周邊地區(qū)的考古工作報告(1902~1903年冬季)》(德文),第74頁,繪圖59。。格倫威德爾在考察高昌故城時對這座寺院繪平面圖、測量、編號。他給這座綜合型建筑編號為“”。并且組成這組綜合型建筑的其它建筑物都分別編號為A~N。然后根據(jù)建筑的編號獨立繪圖、測量、研究。根據(jù)格林威德爾在報告里提供的平面圖及詳細資料我們可以判斷這座寺院是位于高昌故城西南方向的大佛寺。高昌故城大佛寺與交河故城大佛寺在建筑風格及造型上很相似。奧登堡在這里提到的無疑是交河故城大佛寺(圖11;圖版壹,5)。
圖11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全城最熱鬧的商業(yè)街頂端??偯娣e為5192平方米,由大門、大殿、僧房、庭院、水井組成。大殿中央是四面型塔柱,每一面各有6個,一共有24個佛龕,佛龕內(nèi)有佛像殘存。塔柱正面本應該有一座大佛像,但現(xiàn)在已不存在了。大殿前有一口古井,這口井被清理后發(fā)現(xiàn)里面還有水。當時重大儀式都在大佛寺前面的空場地里舉行。根據(jù)建筑特征和殘存的泥塑像分析,大佛寺大約南北朝(222—589)時期建造的。大佛寺前面有一座佛塔(中央大塔)。
1956年,新疆第一期考古訓練班在這里考察時,對中央大塔、大佛寺、東北佛寺、西北小佛寺、西崖寺院和塔林等9處進行了調(diào)查、測繪①解耀華主編:《交河故城保護與研究》,第241~285頁。。1994年,對這些遺址進行了加固保護,并統(tǒng)計了交河故城內(nèi)的佛教遺址一共有53處。
奧登堡探險隊在交河故城鄰近的坎坷不平的小峽谷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古代大墓地,還有不太大的獨特結(jié)構(gòu)的以及有佛龕的洞窟(圖12);他們還發(fā)現(xiàn)很多墓內(nèi)可以看到埋葬痕跡。他們在當?shù)厝四抢锎蚵牭竭@片墓地被當?shù)厝私凶鰸h人墓;他們在這里的發(fā)掘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因為當?shù)厝瞬幌M麄冊趪L試著發(fā)掘有人骨的地方,所以不支持他們的發(fā)掘工作;還有沒有太多的時間跟當?shù)厝藴贤?、解釋,他們只好放棄發(fā)掘這片值得認真地研究的墓地。做了繪圖、總地形測繪等工作。
根據(jù)奧登堡考察報告里提供的照片及描述,可以確定照片里這個地點的位置。這片遺跡位于交河故城東南端,位于在交河故城南門附近(右側(cè))一個農(nóng)民家的院子里(圖13;圖版壹,6)。這個遺址是一處石窟寺,石窟寺前面空地被農(nóng)民挖土蓋了房子。洞窟的形制是中心柱回廊式拱頂洞窟,內(nèi)有壁畫。
圖12 鄰近故城的大墓地里的安葬窟及建筑殘留
圖13 鄰近故城遺址點的現(xiàn)狀
奧登堡在自己的考察報告里沒有提到交河故城里的官署、嬰兒墓、墓葬區(qū)、地下寺院。官署和地下寺院位于在地底下被土沙掩埋,而且時間有限,也許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幾個遺址點。
地下寺院位于交河故城西北角,周圍是墓葬區(qū)。寺院面積500平方米。1994年6—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員清理發(fā)掘地下寺院,由于寺院建在地下,廢棄后被沙土掩埋,所以保存得相當好。經(jīng)過發(fā)掘清理,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壁畫殘塊、(泥)脫塔、(泥)脫佛、泥塑殘塊、題記殘塊、陶器、木器、石器、銅器、錢幣還有紙質(zhì)文書等文物。專家斷定寺院年代為13世紀中期左右,或更晚。
因為奧登堡探險隊留給交河故城調(diào)查工作的時間有限,而且在他們之前來過的探險隊對交河故城做過考察、發(fā)掘(雖然不是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發(fā)掘,而是亂挖),發(fā)表過考察報告,所以他們沒有再做詳細的調(diào)查,只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個別建筑物及周邊做了測量、繪圖、拍照、發(fā)掘。通過自己的考察報告給我們留下了一定的當時的遺址信息。雖然這些資料不多,但是對研究交河故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