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光包滑坡不連續(xù)地質特征及其工程地質意義

      2019-01-31 02:48:54崔圣華裴向軍黃潤秋張偉鋒梁玉飛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斷壁后緣節(jié)理

      崔圣華 ,裴向軍 ,黃潤秋 ,張偉鋒 ,梁玉飛

      (1.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huán)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59;2.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2008年汶川地震(Ms8.0)是世界上最具災害性的地震之一,其震源深度為19 km,震中位于四川成都西北約85 km的映秀鎮(zhèn)[1]. 汶川地震有兩條相距15~20 km且相互平行的地表破裂帶[2],沿破裂帶約44 000 km2的橢圓區(qū)域中產生了大量滑坡[3],包括112個大型滑坡(單體滑坡面積大于0.5 km2[4-5],大光包滑坡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滑坡). 關于汶川地震滑坡類型及分布已有大量研究[6-9],并且提出了形成、運動機理,如斷層引起的強烈地震動[10]、滑帶層液化[11]和氣墊效應[12]等,但仍有待研究問題,例如地震大型滑坡并非如常理所知的都集中于震中附近,在遠離震中達50~100 km范圍內仍有相當數(shù)量[13-14],部分大型滑坡分布也不符合所謂的發(fā)震斷裂“距離效應[15]”. 大光包滑坡就表現(xiàn)出該類特殊性(其與震中直線距離為85 km,與地表破裂帶垂直距離為4.5 km),尤其是滑后暴露長1.8 km剪滑光面,最大高度850 m近直立斷壁和1.5 km拉裂邊界,引起了國內外持續(xù)爭論和廣泛研究[16-26].

      黃潤秋等研究了大光包滑坡楔形體失穩(wěn)、高速滑動和“急剎車”運動堆積的滑坡形成機制[17];殷躍平等[21]運用FLAC3D模擬大光包滑坡變形失穩(wěn)特征;Zhang等[22]運用不連續(xù)變形分析(DDA)模擬了大光包滑坡運動過程;Yang等[24]通過試驗獲得滑帶高速滑動的摩阻力參數(shù),計算了大光包楔形滑體穩(wěn)定性. 上述研究并不能完全回答大光包滑坡成因的特殊性,大光包滑坡區(qū)位于龍門山構造帶,區(qū)內發(fā)育多條斷層和構造背斜,致使地質背景復雜,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特殊地質背景和巖體結構特征[6].

      調查表明,大光包山體發(fā)育三組優(yōu)勢結構面,兩組陡傾結構面和一組緩傾結構面將坡體切割成楔形塊體,不利于坡體穩(wěn)定性[17];Chigira 等[26](2008 年)指出大光包山體震前已存在重力變形跡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光包滑坡滑帶發(fā)育于一不連續(xù)地質帶——層間錯動帶[27],后緣拉裂陡壁也在震前受到斷層切割[17]. 具有的不連續(xù)地質界面(帶)背景導致大型滑坡已多見報道,如1991年臺灣集集地震中九分二山滑坡(滑面為傾坡外的順層不連續(xù)地質界面)[28-29]、2008年汶川地震中清平文家溝滑坡和安縣老鷹巖滑坡等[8,30]. 雖然報道都指出了這類滑坡的地質成因,但鮮有對滑坡區(qū)節(jié)理、巖體結構和斷層等不連續(xù)地質特征的系統(tǒng)調查和發(fā)育成因分析,以及不連續(xù)地質特征對斜坡地震失穩(wěn)的作用研究.

      1 大光包滑坡及地質背景

      大光包滑坡位于龍門山構造帶中段,該構造帶屬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緊臨四川盆地[31]. 大光包滑坡區(qū)自古生代以來沉積了巨厚的海相沉積序列,逆沖-推覆-滑脫-走滑是區(qū)內的構造特色,主要逆沖推覆構造,而每個推覆體又是由次級斷片疊瓦而成,是多次構造錯動的產物[32](圖1). 大光包滑坡地處NE向延伸的大水閘背斜(圖1中S1)NW翼.

      圖1 區(qū)域構造地質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2008汶川地震中大光包山體沿N63°E方向突然失穩(wěn). 據(jù)親歷者回憶,滑坡啟動時伴隨著巨響[17],表明其高速啟動特征;失穩(wěn)塊體沖向黃洞子溝,并隨后撞向對岸山體,受到阻擋后逆沖超覆,并同時擠入川林溝和白果林溝(圖2);前部受阻使得滑坡物質順黃洞子溝兩側伸展(擴離),最大推移距離達1 km(位于下游側). 對滑坡前后DEM數(shù)據(jù)比對,大光包滑坡面積達7.1 km2(其中滑源區(qū)達3.7 km2),最大長度(Lmax)為 4.6 km,最大高差(Hmax)為 0.73 km,最大寬度為3.2 km,最大堆積深度約為600 m(圖2).

      圖2 震后大光包滑坡堆積厚度等值線圖及原水系Fig.2 Deposit contour map of the DGB landslide

      2 大光包滑坡不連續(xù)地質特征

      2.1 滑坡斷壁

      根據(jù)滑坡斷壁表面形態(tài)、長度及延伸方向可分為3段:南側滑床、后緣斷壁和北側斷壁(圖3). 其中,后緣斷壁可分為陡立平整的主后緣斷壁和粗糙多坎的次后緣斷壁;北側斷壁可分為較平整的主北側斷壁和粗糙的次北側斷壁.

      2.1.1 斷層

      斷壁出露地層由老到新為震旦系水晶組(Zs),震旦系燈影組三段(Zd3),泥盆系磷礦層(Ds)、泥盆系沙窩組(Ds)、石炭系總長溝組(Cz)、二疊系梁山組(Pl)、二疊系陽新組(Py,1 段 Py1,2 段 Py2)、二疊系吳家坪組(Pw)、三疊系飛仙關組(Tf,1段 Tf1,2 段 Tf2)(圖 3(b)).

      大光包斷壁處露4條斷層,分別標記為F-a、F-b、F-c、F-d(圖 3(b)).

      圖3 大光包滑坡破壞斷壁Fig.3 Scarp of the DGB landslide

      F-a:該斷層出露于滑坡主后緣斷壁及北側斷壁.由圖4(f)可見,該斷層逆沖使得上覆地層褶皺,形成背斜. 由圖 4(b)、(g)、(h)可見,斷層上部巖體極為碎裂,含泥質、碳質透鏡體.

      通過課程考核找到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苗子,鼓勵指導其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比賽,更好培養(yǎng)鍛煉他們,培養(yǎng)他們成為合格的雙創(chuàng)人才。

      F-b:該斷層露頭是滑坡后緣斷壁和北側斷壁分界線. 由圖4中(c)可見,該斷層位移較小,由上盤地層的產狀變化可確定該斷層具有逆沖性質.

      F-c:該斷層呈“X”型,一支近于垂直的向下插入(F-c-1),為滑坡主后緣斷壁與次后緣斷壁分界線,另一支順層發(fā)育于二疊系陽新組層間,向南延伸切穿石炭系. 由圖 4(b)、(e)可見,該斷層兩側巖體破碎,發(fā)育多個次級褶皺和順層剪切帶,屬逆沖斷層;

      F-d:包括兩條高角度小斷層組成,見圖4(a),其中一條具有張性特征(F-d-1),最大張開寬度達2 m;斷層向SE延伸. 在次后緣邊界下方有200 m高直立斷面,斷面未見擦痕和擠壓跡象,斷面底端與F-d-1相接,表明滑坡前該面為F-d-1斷層的西側斷層面. 另一斷層(F-d-2)斷面南傾,在斷壁南西角,地層因F-d切割形成楔形塊體.2.1.2 巖體結構

      圖4 大光包破壞斷壁的地質構造特征Fig.4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carp

      調查中,作者沿滑坡斷壁采集了91組巖體產狀數(shù)據(jù),產狀測量時排出了因構造導致層位變動的產狀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大光包滑坡巖體存在3組優(yōu)勢節(jié)理,產狀(走向/傾向/傾角)分別為:J1(節(jié)理 1):N58°E/SE/72°,J2(節(jié)理2):N88°E/NE/31°,J3(節(jié)理3):N10°W/NE/84°(圖5). J2與基巖產狀基本一致,中傾J2與陡傾J1交切后形成向東的自由面,陡傾J3與坡向基本一致,與J1、J2交切后形成了向東臨空的自由塊體.

      圖5 大光包巖體節(jié)理、坡面及基巖產狀赤平投影(下半球、等角度投影)Fig.5 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由圖6(a)(震旦系白云巖地層)可以看出,J1、J2、J3 3組結構面組合將地層切割成“棋盤狀”巖石塊體. 此處巖體結構面長為10~100 m、間距為5~10 m. 圖6(b)屬二疊系灰?guī)r地層,巖體被三組節(jié)理切割而呈“棋盤狀”結構. 圖6(c)地層巖性為泥盆系灰?guī)r,其斷面上不僅表現(xiàn)出“階梯狀”形態(tài)特征(階坎由緩傾J2和陡傾J3構成),且發(fā)育沿J2的剪切光面.

      主北側斷壁上可見剪切光面和臺坎,該光面普遍順J1面剪切形成,面上分布有一薄層白色方解石物質(圖 7(a)、(b));臺坎由順滑向的 J1 面和與滑向約正交的陡傾J3面組成. 這兩組節(jié)理的大量發(fā)育將巖體切割呈“片狀”(圖 7(c)). 圖 7(d)顯示了主后緣斷壁上大量發(fā)育一組陡傾結構面(J3),使得巖體產生呈片狀的拉張破壞. 在主后緣斷壁上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剪切破壞特征,次后緣斷壁表面形態(tài)“粗糙”,呈拉裂面與剪切面交的“階坎狀”(圖7(e)).拉裂面受J3控制而陡傾,剪滑面受中等傾角的J2控制. 在次后緣斷壁下部,3組結構面大量發(fā)育,巖體呈現(xiàn)“棋盤狀”結構,在J2與J3的組合控制下巖體形成“階坎狀”破裂面(圖7(f)).

      圖6 大光包滑坡巖體結構特征Fig.6 Rock structure of the DGB landslide

      圖7 大光包滑坡邊界破壞特征Fig.7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GB landslide boundary

      2.2 滑帶

      大光包滑坡滑面出露于滑坡南側,順層發(fā)育,平直光滑(圖8(a)). 滑面上殘留平均厚度達3 m的破碎帶. 巖石學分析表明,該帶巖性為白云巖,其形成經(jīng)歷了擠壓破碎、熱液填充等過程,巖體強度低,對該帶巖體薄片分析[6],結果表明該帶至少經(jīng)歷6次構造活動[23]. 在滑坡次后緣斷壁下,發(fā)現(xiàn)了該帶露頭,該層平均厚度為5 m,并呈明顯構造分帶特征(圖 8(b)),由下而上分為:(1) 0.2~5.0 cm 的泥化帶,呈黃褐色、處于稍濕軟塑狀態(tài);(2) 3.0~45.0 cm的糜棱質帶,呈灰白色,由巖屑和細礫組成,內部含少量白云石和泥質透鏡體;(3) 角礫巖帶和碎裂巖帶,帶內破劈理發(fā)育,普遍被鈣質膠結,可見大量白云石透鏡體;(4) 受斷層影響的破裂巖帶. 以上分析表明大光包滑坡滑帶發(fā)育于大光包山體內一大型不連續(xù)地質帶——層間錯動帶.

      圖8 大光包滑坡剪滑光面及其構造背景Fig.8 Sliding surface of the DGB landslide and geological setting

      2.3 滑坡堆積體

      圖9 顯示了大光包滑坡典型堆積特征,圖10為整體堆積形態(tài). 大光包滑坡啟動后滑源區(qū)留下巨大凹槽(圖 10(a)),隨后側離為 2大塊體(B1和 B2),兩塊體間形成長約1 km,寬約500 m的側離光面Ss2(圖10(b)). 該光面產狀與滑源區(qū)主滑動光面產狀近于一致. B2內部沿側離方向形成數(shù)條小型溝槽,推測受控于內部次級側離面. B3是北側坐滑形成的次級塊體,基本保持了原狀地層,巖體受3組優(yōu)勢節(jié)理切割呈“棋盤狀”和“片狀”(圖9(a)). 正因B3的拉裂成因,次北側斷壁表面現(xiàn)出極為“粗糙”的斷面形態(tài). R1和R2為次級崩滑,由巖性上可辨別它們來自大光包山頂三疊系飛仙關. 其余堆積特征包括撞擊后物質在慣性下前沖形成的碎屑流區(qū)(D)、與山體接觸的撞擊影響區(qū)(I)等(圖 10(b)).另外,大光包滑坡堆積體表面存在大量扁平塊石,表面平滑,可見擦痕、方解石薄膜或銹染,推測其碎裂受控于構造結構面(圖 9(b)、(c)、(d)).

      圖9 大光包滑坡堆積的巖體結構特征Fig.9 Roc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area

      3 大光包斜坡不連續(xù)地質特征的成因分析

      如前所述,大光包滑坡位于大水閘背斜北西翼,表明大光包滑坡不連續(xù)地質特征處于該構造背斜環(huán)境中,并可推斷區(qū)域主構造應力方向為NW-SE向.

      在大水閘背斜形成初期,區(qū)內地層受到NWSE向推擠,分別產生與最大主應力平行和垂直的橫、縱節(jié)理[33-34](即 J1 與 J3)(圖 11(a)),也伴隨著與主應力斜交的斜節(jié)理的產生,但大光包滑坡區(qū)該節(jié)理未被大量發(fā)現(xiàn). 隨著構造演化,大水閘背斜逐漸形成,區(qū)內節(jié)理發(fā)育程度提高并逐漸向地層深部擴展,此時地層間相互滑脫,并伴隨著平行于地層層面的節(jié)理產生,即J2(圖11(b)),滑脫導致層與層間和地層內部產生錯動(形成錯動帶),某些局部小斷層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將本文節(jié)理(結構面)產狀與大水閘背斜區(qū)結構面產狀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它們具有幾乎相同的優(yōu)勢節(jié)理(即 J1、J2、J3)(圖 11(c))[32],圖中:n為統(tǒng)計總數(shù),1.3%—2.6%—3.9%—5.2%為等值線由外到內占比.

      4 強震大光包滑坡失穩(wěn)的工程地質意義

      4.1 強地震動

      汶川地震最大峰值加速度記錄于震中以西18 km的武隆臺站,分別為:957.7Gal(EW),652.9Gal(NS),948.1Gal(UD);而距震中85 km外的大光包區(qū)內(大光包滑坡最近地震臺站為相距約5 km清平站,故滑坡區(qū)采用該站地震記錄)地震加速度達到:824.1Gal(東西向,EW),802.7Gal(南北向,NS),622.9Gal(垂直向,UD). 由圖12可以進一步看出,大光包區(qū)內地震加速度峰值比小于1.2;大光包山體在強震過程中不僅遭受強烈水平地震加速度,且遭受了幾乎相同大小的垂向地震加速度;大光包區(qū)內形成單體滑坡面積大于0.5 km2的大型滑坡達6處[5],大光包區(qū)內經(jīng)歷了強地震動.

      該強地震動可能形成有兩方面原因:(1) 映秀—北川斷層并非連續(xù)通過大光包區(qū),而是呈首尾斜列狀[35],可能使得該區(qū)應力集中,地震中伴隨著較大能量釋放;(2) Zhu等[36]分析表明當由山體斜坡(地質)結構決定的固有頻率與地震頻率相等時可能產生“共振效應”.

      對汶川地震滑坡分布研究表明,砂巖、砂板巖、碳酸鹽、巖漿巖等八大巖區(qū)滑坡高度集中[37],有悖于常理的是滑坡主要發(fā)育于硬巖斜坡中,而硬巖通常被認為穩(wěn)定性較好,其原因可能是汶川高頻地震動與固有頻率較高的硬巖斜坡產生“共振效應”. 對清平地震波譜分析表明:其主要頻率分布在30 Hz范圍內,且10~30 Hz仍占有相當比重(圖13),區(qū)內地震動具有高頻特征;而大光包山體斜坡巖體以硬脆性的碳酸鹽巖為主[38],具有較高固有頻率,推測地震中可能存在“共振效應”,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圖13 清平地震波頻率譜Fig.13 Fourier spectrum of Qinping seismic recordings

      大光包山體發(fā)育大量不連續(xù)地質界面,強震應力波可在各類結構面附近產生復雜的動應力分異效應,大光包滑坡滑帶背景是構造層帶,屬山體內大型不連續(xù)地質帶,形成了滑坡潛在邊界. 應指出,前述大光包山體張開或被充填裂隙本身就是介質特性突變部位,也將產生反射波應力,促進巖體碎裂.

      4.2 不連續(xù)地質界面組合

      地質體內不連續(xù)地質界面(帶)可能成為斜坡穩(wěn)定性的控制因素[39-41],大光包山體深埋厚層間錯動帶及多條斷層,它們的有機組合形成了潛在的滑坡邊界,加之前緣溝谷深切,為潛在邊界破壞的提供了臨空條件. 滑坡區(qū)J1、J2和J3有機組合將地層切割成塊體(圖14),J2促進底滑面形成,J1與J2貫通促進了拉裂和剪切破壞發(fā)生. 雖然區(qū)內結構面多被鈣質膠結,但它們在強震中仍成為了薄弱面,如北側斷壁上發(fā)現(xiàn)的含方解石的剪切光面. 文獻[17]將大光包滑坡分為2大區(qū)、7小區(qū),雖然堆積地貌復雜[25],但本文認為滑坡堆積過程一定程度受到了不連續(xù)地質特征控制.

      不連續(xù)地質界面組合控制了區(qū)內地形地貌.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光包滑坡區(qū)4條區(qū)域斷層與背斜軸線幾乎平行,并且也與黃洞子溝西岸發(fā)育的多條水系平行,表明經(jīng)歷了與背斜形成相關的NW-SE向構造影響. 區(qū)域斷層在以東區(qū)域交匯(圖15),使得黃洞子溝以西構造活動更為強烈,依據(jù)地貌先兆可進行滑坡早期識別[26,42].

      圖14 大光包山體結構面組合特征Fig.14 Combined relationships of structure planes of DGB Mountain

      圖15 大光包區(qū)域斷層組合特征Fig.15 Combined relationships of fault of the DGB landslide

      4.3 地下水作用

      調查表明地震前大光包山體地下水較為豐富.主溝黃洞子溝,枯水期流量約為0.3 m3/s,最大流量達60 m3/s. 位于滑坡體上的長石板溝為流水溝,溝頭(高程約2 600 m)發(fā)育一口大泉,被當?shù)厝朔Q為“大巖窩天井”,出水口被描述為有碗口粗細,長年不衰竭;大光包山腳段(高程約1 550 m)發(fā)育一口大泉,當?shù)厝朔Q為“青蛙巖”,水量較大,長年不衰竭,匯入黃洞子溝. 可以肯定,層間錯動帶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圖16).

      圖16 大光包滑坡剖Fig.16 Longitudinal section and cross-section of the DGB landslide

      在滑坡后緣滑帶內開挖的平硐揭示了該帶的良好導水特性,地下水從張性裂隙滲出(圖17). 強震促使大光包山體內部不連續(xù)地質界擴展貫通,尤其是J1和J3兩組陡傾結構面,貫通后將成為垂向導水通道,由于J1傾向與坡向基本一致,飽水的J1結構面可形成向坡外的推力,不利于坡體穩(wěn)定. 另外,緩傾的J2結構面與地下水連通后可形成浮托力降低結構面抗剪強度. 若地下水與大光包滑坡層間錯動帶連通,地下水進入因強震碎裂的錯動帶巖體而產生高孔壓,可降低帶內巖體有效應力,根據(jù)有效應力原理, τ′=(σ -P)tan φ ,其中:σ 為正應力;P為孔隙水壓力;φ為裂隙面摩擦角,可降低抗剪強度.

      圖17 層間錯動帶滲水特征Fig.17 Permeability of the bedding fault

      5 結 論

      前人研究了大光包滑坡形態(tài)、運動和堆積特征,分析和探討了強震大光包斜坡的動力響應及其對滑坡形成的觸發(fā)作用;結合已有研究,本文對大光包滑坡滑源區(qū)、堆積區(qū)及周圍區(qū)域地質特征進行了詳細調查,揭示了大光包滑坡的不連續(xù)地質結構特征,并進一步探討了該不連續(xù)地質特征在強震作用下對滑坡失穩(wěn)的促進作用,提出了大光包山體斜坡不連續(xù)地質結構特征為強震滑坡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 具體結論如下:

      (1) 大光包山體斜坡處于(龍門山)逆沖斷裂帶內的(大水閘)背斜構造環(huán)境,受構造演化的區(qū)域斷層、局部錯動帶及優(yōu)勢結構面等不連續(xù)地質界面的切割,使得大光包山體具有顯著不連續(xù)地質特征.

      (2) 強震過程大光包滑坡后緣和北側邊界、南側滑帶和堆積過程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不連續(xù)地質界面特征.

      (3) 大光包滑坡構造地質特征的工程地質意義表現(xiàn)為:① 汶川地震中大光包區(qū)內受到強震作用,大光包山體不連續(xù)地質特征,尤其是層間錯動帶是斜坡失穩(wěn)的潛在因素,② 大光包山體內不連續(xù)地質界面的有機組合對滑坡邊界具有控制作用;③ 地下水伴隨著強震過程不連續(xù)地質界面貫通可能促使了大光包滑坡快速啟動.

      猜你喜歡
      斷壁后緣節(jié)理
      新疆阜康白楊河礦區(qū)古構造應力場特征
      新疆阜康白楊河礦區(qū)構造節(jié)理發(fā)育特征
      中國煤層氣(2018年3期)2018-07-27 11:41:42
      機翼后緣連續(xù)變彎度對客機氣動特性影響
      涂繼文
      中華詩詞(2016年10期)2017-02-22 16:31:04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Forced Convection between Two Nanofluid Laminar Flows in a Channel
      柔性后緣可變形機翼氣動特性分析
      TNF-α和PGP9.5在椎體后緣離斷癥軟骨終板的表達及意義
      耳 朵(外一首)
      揚子江詩刊(2015年1期)2015-11-14 16:02:04
      基于FLAC3D的節(jié)理巖體巷道錨注加固數(shù)值模擬
      金屬礦山(2013年4期)2013-03-11 16:53:20
      關節(jié)式準柔性后緣翼型的氣動特性分析
      金华市| 唐河县| 井冈山市| 石家庄市| 钦州市| 迁西县| 潍坊市| 新巴尔虎左旗| 赤城县| 太原市| 阜宁县| 得荣县| 承德县| 秭归县| 那曲县| 丹凤县| 湟中县| 西贡区| 许昌市| 永修县| 浙江省| 星子县| 大埔区| 大田县| 交口县| 佛教| 繁昌县| 拜泉县| 西丰县| 荃湾区| 松潘县| 太湖县| 金沙县| 江阴市| 大新县| 丹江口市| 明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封开县| 蓬安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