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偽滿洲國《暫行新刑律》淺析

      2019-02-06 03:50林策
      西部學刊 2019年20期
      關鍵詞:偽滿洲國

      摘要:偽滿洲國《暫行新刑律》在表面上有著諸如“罪刑法定”以及“謙抑性”等現代刑事法律的基本特征,但其實質卻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王道主義”思想的復活和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體現,前者導致大量“引禮入法”現象出現,法律制度儒家化;后者主要表現在所謂“內亂罪”“外患罪”及“公共危險罪”條款上,殖民地法特征明顯。

      關鍵詞:偽滿洲國;暫行新刑律;封建主義;殖民地法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0-0070-04

      一、引言

      二戰(zhàn)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建立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其立法體系截止滅亡前夕已經基本完成。偽滿洲國曾先后頒布并施行了組織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稅法、刑事訴訟法等將近三百多個法律法令[1],其中頒布于所謂的“大同元年”(1932年)的《暫行新刑律》(下稱刑律),主要參考了當時中華民國以及日本的刑事立法經驗。偽滿洲國刑律在表面上看,已經具備了符合現代刑法制度特征的基本框架,例如:于刑律中規(guī)定“罪刑法定”原則,以及在刑律中所體現出來的“謙抑性”原則等[2]。但是,偽滿洲國刑律在實現“罪刑法定”原則方面卻做得完全相反。例如:偽滿洲國刑律中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司法機關享有對犯罪嫌疑人體罰的權力,但是在實際中,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體罰,尤其是鞭刑的濫用,充斥在偽滿洲國整個的歷史周期之中[3]。另外,由于偽滿洲國于“建國”前期確立了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王道主義”思想,這導致了偽滿洲國刑律存在著大量的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引禮入法”現象,例如:“準五服以制罪”“親親得相首匿”以及“親屬侵財免罰”等規(guī)定,這些都體現了偽滿洲國刑律的封建性與反動性。最后,偽滿洲國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東北地區(qū)建立的傀儡政權,其刑律也必然會顯示出殖民地法律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主要以偽滿洲國新京(長春)益智書店于“康德三年”(1936年)五月再版印刷的《滿洲帝國現行刑法》作為原始研究資料寫成,需要與頒布于“康德四年”(1937年)的《刑法》相區(qū)分。

      二、《暫行新刑律》的立法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次日侵占沈陽,史稱“九一八事變”。隨后的幾天里,關東軍參謀部少將建川美次提出“滿州問題解決方案”,確立了“建立一個由日本人扶持的、領土包括東北三省及蒙古的、由清朝廢帝溥儀擔任國家元首的傀儡國家”的陰謀。1931年11月21日,國聯大會行政院委托李頓調查團赴中國東北地區(qū)調查“九一八事變”。為了應對國聯大會的調查團,總部坐落于日本東京的“帝國律師協會”率先發(fā)難,明確指責稱,中華民國不愿遵守條約或在其境內建立法治,并表達了對日本在滿洲行動的支持,日本政府的常駐法律顧問托馬斯·巴蒂亦辯稱道,“日本政府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有權作出軍事反應”[4]。雖然日本政府在面對國際輿論的指責時顯得“堅定而強勢”,但事實上,日本政府也意識到為了保障自身對東北地區(qū)的穩(wěn)定控制,就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防止矛盾的全面激化,于是提出了“關東軍司令官必須使全滿洲實行全面統(tǒng)治,進行強有力的指導”的所謂“內部指導思想”的統(tǒng)治策略[5]83。

      1932年2月5日,黑龍江省淪陷,至此東三省全部落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魔爪之中。1932年2月16至17日,關東軍于沈陽召開了所謂的“建國會議”,并成立了“東北行政委員會”。1932年2月23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公布《新國家組織大綱》,定國名為“滿洲國”,定都為“新京”,定年號為“大同”,推選愛新覺羅·溥儀為首任“執(zhí)政”。同年3月1日,偽滿洲國政府宣稱“滿洲國”正式成立。日本政府為了避免國際輿論的指責,對外宣稱“滿洲國”為獨立國家,在公開場合盡力避免直接干涉,但在暗地里卻從未放棄過對“滿洲國”行政及司法的干涉。正如溥儀在1946年遠東軍事法庭的證詞所言,“表面上滿洲國是個獨立自由的國家,但事實上由關東軍執(zhí)政”[5]237。與此同時,為了應對“建國”初期法律體系極端不完善的狀態(tài),偽滿洲國政府于“大同元年”4月1日以敕令的方式頒布《暫行援用從前法令之件》,從而確立了“偽滿洲國在未進行正式立法以前,繼續(xù)援用中華民國的法律體系”的司法原則。

      綜合上述,《暫行新刑律》就是在“既由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所操控,又大量援引中華民國原有的法律體系”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罪刑法定與謙抑性

      “罪刑法定”及“謙抑性”可視為現代刑事法律的兩大基本原則。在《暫行新刑律》中,該兩大原則均有所體現,但體現的程度有所不同。

      (一)罪刑法定

      刑律第一條規(guī)定,“法無明文規(guī)定者不為罪”。以現代刑事立法的觀點來看,該條文體現了刑律以“罪刑法定”作為最基本的定罪量刑的原則?!白镄谭ǘā痹瓌t本身就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平民從國王手中奪回法律生殺予奪大權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民主戰(zhàn)勝專制的重要標志之一[6]?!白镄谭ǘā痹瓌t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偽滿洲國刑律的封建性。與此同時,“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也意味著偽滿洲國刑律有著符合現代刑法制度的基本框架。除此之外,刑律第四條,“犯罪之行為在滿洲國領域內而其結果在滿洲國領域外,或犯罪之行為在滿洲國領域外而其結果在滿洲國領域內者,以在滿洲國領域內犯罪論”以及刑律第七條第一款,“本法于滿洲國人民在滿洲國領域外犯脫逃罪、偽造文書罪以外之罪具備......情形者適用之”,第七條第二款,“外國人于滿洲國境外對滿洲國民實施的犯罪亦適用于前規(guī)定”等的規(guī)定,則體現了屬地主義、屬人主義以及保護主義的刑事管轄原則,與我國現行刑法別無二致。這些都能說明,偽滿洲國刑律已經具備了現代刑法制度的基本框架。

      然而,偽滿洲國刑律在實現“罪刑法定”原則方面卻做得并非如此,具體體現在,刑律所規(guī)定的條文內容常常與該原則相矛盾。根據現代刑法學界通說的觀點,“罪刑法定”原則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7]50:(1)禁止溯及既往;(2)禁止絕對不定期刑;(3)禁止殘酷的刑罰等。刑律第二條規(guī)定了該刑律以“從新主義”作為刑法溯效力的原則,質言之,刑法具有溯及既往的可能性,從而違反了“禁止溯及既往”的基本要求。刑律第四十九條第四款以及第五款有關拘役的刑期以及罰金的數額方面的規(guī)定,其僅僅規(guī)定了最低的限度,而沒有規(guī)定最高的限度,從而不符合“禁止絕對不定期刑”的基本內容。正如前面所述及的,雖然刑律未明文規(guī)定司法機關擁有體罰犯罪嫌疑人的權力,但是肉刑尤其是鞭刑的濫用卻極其普遍。值得注意的是,鞭刑的復辟與日本在臺灣地區(qū)于1898年施行的《土匪懲罰法》[4]以及在關東洲租借地于1907年施行的《罰令》有著直接的關聯,但是當時日本本土的法學家,如岡本繁四郎,仍然表示“滿洲國沿用鞭刑的行為是不文明和野蠻的”[4]。毫無疑問,肉刑的濫用完全違反了“禁止殘酷的刑罰”的要求,因而其與“罪刑法定”原則也有著極大的矛盾。

      與此同時,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于“大同元年”4月1日以敕令的方式頒布并實施了所謂的《人權保障法》,其規(guī)定“統(tǒng)治滿洲帝國之皇帝除戰(zhàn)時或非常事變時外,準據本法之各條保障人民之自由之權力竝(同“并”)定其義務,決罔有愆”。本法從表面上看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與權力,但是由于滿洲國自“建國”以來就一直處于“戰(zhàn)時或非常事變時”,因此《人權保障法》的頒布,實際上是為了賦予偽滿洲國政權踐踏人民自由與權力的罪惡行徑以合法性而設立的“惡法”。也正是由于《人權保障法》的頒布,《暫行新刑律》所倡導的“罪刑法定”原則進一步淪為一紙空文。

      綜合而言,由于偽滿洲國刑律存在著上述的種種情況,導致了其所確立的“罪刑法定”原則難以得到充分實現。

      (二)謙抑性

      雖然偽滿洲國刑律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實現方面做得完全相反,但其對“謙抑性”原則的實現卻有著較好的表現。“謙抑性”原則歸根結底,是要通過最低的刑罰來抑制犯罪行為,其具體的表現形式便是刑罰的“輕刑化”[8]。

      偽滿洲國刑律在刑罰的“輕刑化”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具體體現在以下九個方面:(1)刑罰從輕主義。即犯罪時生效的刑罰輕于審判時的刑罰,或審判時的刑罰輕于犯罪時生效的刑罰的情況下,適用較輕的刑罰。該原則體現于刑律第二條之中;(2)懲罰過失犯罪以有明文規(guī)定為限。即刑律僅對社會危害性較大且有明文規(guī)定的過失行為處以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二十四、二十五條之中;(3)不知法而犯罪者減刑。即由于不知曉法律法令的規(guī)定而犯罪的人得以減輕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二十八條之中;(4)不能預見加重后果者不加刑。即對于結果加重犯而言,若其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將會導致加重其刑罰的后果的,不能加重其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二十九條之中;(5)年幼及年老犯減刑。即年齡已滿13而不滿16周歲或年齡已滿80周歲的人犯罪的,減輕其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三十條之中;(6)自首減刑。即在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之前主動自首的,減輕其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三十八條之中;(7)未遂犯、事實不能犯減刑或免刑。即犯罪未遂的得減刑,若因犯罪的方式從根本上就無法達到犯罪目的而成立的犯罪未遂的得減刑或免除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四十條之中;(8)從犯減刑。即幫助犯、教唆犯作從犯對待,減輕其刑罰。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四十四條之中;(9)未規(guī)定減輕幅度則至少減輕二分之一。即刑律分則中所規(guī)定的各項條文,若僅規(guī)定減輕刑罰的情形而沒有規(guī)定減輕刑罰的具體幅度的,至少應減輕原刑罰的二分之一。該規(guī)定體現于刑律第八十四條之中。

      偽滿洲國刑律所表現出來的“謙抑性”原則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順應了其“建國精神”的要求。偽滿洲國于其“建國”初期,確立了以“建立‘王道樂土”為核心的“王道主義”思想。“王道主義”所標榜的儒家式的仁政、愛民,具體應用于刑事立法之中,便是刑法“謙抑性”原則的體現。但是,所謂的“王道主義”思想,究其本質,是企圖通過封建禮教思想麻痹民眾的反抗意志,以達到穩(wěn)定偽滿洲國反動統(tǒng)治的目的。

      四、引禮入法

      偽滿洲國所確立的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王道主義”思想,必然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翱档铝辍保?939年),滿洲帝國教育會發(fā)行了《國民禮法》一書,該書對當時偽滿洲國國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姿勢、起居、敬禮、服裝、步行、言語、訪問等行為都作了規(guī)定。這是儒家思想影響日常生活的最佳佐證。與此同時,在刑事立法方面,也必然會出現以“引禮入法”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儒家化的現象。

      (一)準五服以制罪

      自西晉時期確立了“準五服以制罪”的原則之后,該原則一直被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被視為法律制度儒家化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所謂的“五服”,具體體現在偽滿洲國刑律中便是有關親等計算以及直系、旁系尊親屬分類的規(guī)定,其計算與分類的方法與我國傳統(tǒng)的歷代封建王朝的規(guī)定基本相符。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中也存在著親等計算的概念,但我國現代的親等計算通常僅涉及禁止近親結婚、財產繼承以及親屬間傷亡賠償請求權等的民事內容,而不涉及刑事內容。在偽滿洲國刑律中,有著數量龐大的以親等的遠近親疏來確定刑事責任大小和有無的規(guī)定,質言之,偽滿洲國刑律有著大量“準五服以制罪”的規(guī)定。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卑幼犯尊親屬加重處罰”的規(guī)定。例如:刑律第一百八十一條,誣告陷害罪;刑律第二百六十五條,發(fā)掘墳墓、侮辱尸體以及發(fā)掘墳墓并侮辱尸體罪;刑律第二百八十二、二百八十三條,故意殺人罪;刑律第二百九十八條,故意傷害罪;刑律第三百一十一條,遺棄罪等等,均有侵犯尊親屬“加重本刑三分一至二分一”的規(guī)定。

      (二)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起源于春秋時期,于西漢正式確立為法律原則,并被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直至清末才被廢止[9]。然而,偽滿洲國刑律不僅將該原則“復辟”,甚至還賦予了其更多的內涵。所謂“親親得相首匿”,即親屬間彼此隱匿犯罪的行為不需要承擔法律后果,主要包含消極地隱匿和積極地隱匿兩種情況。

      刑律第一百六十二、一百六十八條,“有關內亂罪、外患罪、公共危險罪、強奸罪、殺人罪以及強盜及海盜罪的知情不報罪,為作為自己親屬的犯罪人隱瞞犯罪而犯此罪的,免除刑罰”,便是典型的親屬間消極地相互隱匿犯罪而不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另外,刑律第一百七十四、一百七十七條,“為自己的親屬犯窩藏犯人及湮滅證據罪者,免除其刑”,則是親屬間積極地相互隱匿犯罪而不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王朝所適用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并不包含謀反及以上的重罪,但在偽滿洲國刑律中,卻明確規(guī)定“內亂罪”以及“外患罪”均可適用該原則。可見,偽滿洲國刑律中所體現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的內涵要比以往中國傳統(tǒng)封建王朝的更加廣泛。

      (三)親屬侵財免罰

      早在秦朝時期,秦律便有對于“子盜父母”的案件不予受理的規(guī)定,這也是“親屬侵財免罰”原則最早的起源。至西晉時期,隨著“準五服以制罪”原則的全面確立,“親屬相盜”開始出現了以親等的遠近決定刑罰的輕重的規(guī)定。隨后的唐朝,法律又進一步規(guī)定,“同財共居者相盜”不屬于犯罪[10],并且該規(guī)定為往后的歷朝所沿用。直到清朝末年,由于國外先進刑事立法思想的引入,“親屬相盜免罰”的原則才被正式廢止。

      然而,偽滿洲國刑律又將“親屬相盜免罰”原則復辟,甚至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例如:刑律第二十八章“盜竊罪”中的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三十章“侵占罪”中的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三十一章“詐欺與背信罪”中的第三百六十八條以及第三十三章“贓物罪”中的第三百七十八條,均有“于直系親屬、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本章之罪者,得免除其刑”的規(guī)定。可見,偽滿洲國刑律將“親屬相盜免罰”進一步發(fā)展為“親屬侵財免罰”,質言之,其“引禮入法”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以往的封建王朝。

      綜合而言,偽滿洲國刑律縱然貌合神離地有著現代刑法的基本框架的支撐,但是由于“引禮入法”現象的大行其道,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維護家長制統(tǒng)治”的立法思想顯然與近現代法治思想中的“以個人為中心、保障個人的自由與平等”的原則相違背。這就表明偽滿洲國刑律在本質上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性與反動性。

      五、殖民地法

      早在偽滿洲國建立之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入侵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惡行就已經激起了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的頑強反抗。偽滿洲國建立以后,為進一步打壓其境內此起彼伏的“反偽”、“反日”勢力,而精心制定出了偽滿洲國刑律中的,以保障人民利益為掩飾的,但實際上以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殖民統(tǒng)治為根本目的的諸項罪名。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亂罪;(2)外患罪;(3)公共危險罪。

      (一)內亂罪

      刑律第二百零三條,“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僭竊土地或紊亂國憲而著手實行者或陰謀者為內亂罪”。

      該條款僅規(guī)定了以“顛覆政府、僭竊土地或紊亂國憲”為目的,以“非法之方法”為手段,卻沒有規(guī)定符合該罪構成要件的具體行為,從而留給了司法機關極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間。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學者認為,“缺乏構成要件行為,極易導致‘和平內亂罪、‘言論內亂罪等的惡果”[11]15,而像這樣含糊不清的刑事規(guī)定,實際上大開了專制刑罰的大門,以便于維護偽滿洲國的反動統(tǒng)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與此同時,懲罰“陰謀犯”的做法,更是進一步將從未實際上參與“內亂”的幾乎所有的民眾都籠罩在了“白色恐怖”之下。無需置疑,在客觀上的“構成要件行為”尚且沒有明文的規(guī)定的情況下,思想上的“犯罪陰謀”必將淪為依照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隨意定罪入刑的專制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

      (二)外患罪

      刑律第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以及一百一十四條,“通謀外國政府、抵抗?jié)M洲及其盟國以及刺探或泄露滿洲國國防者為外患罪”。

      上述條款完全是為了壓制當時作為東北地區(qū)“抗偽”、“抗日”的主要力量的“東北抗日義勇軍”而“量身定做”的“刑律”。自“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以來,受助于共產國際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軍事偵查活動便已經是其重要的活動之一,尤其是在1938年以后,由“義勇軍”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以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聯合圍剿之下而陷入最困難的時期,軍事偵查活動更是成為了“東北抗日聯軍”的最重要的活動[12]。偽滿洲國為了維持其反動統(tǒng)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殖民統(tǒng)治,首要的任務便是要抑制“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軍事偵查活動,偽滿洲國刑律中的“外患罪”基本上就是以此為目的而設立的。

      (三)公共危險罪

      刑律第一百八十七、一百九十二以及二百零二條,“破壞或妨害礦坑、鐵路、郵務者,為公共危險罪”。

      刑律中有關“公共危險罪”的條款,乍看之下沒有特別之處,但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綜合分析就不難發(fā)現“公共危險罪”所強調的“礦坑、火車、郵務”等犯罪對象,無一例外地均屬于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用以掠奪東北地區(qū)經濟資源的重要手段。

      1.礦坑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受制于國內礦產資源的匱乏,其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的1905年便開始了對我國東北地區(qū)礦產資源的掠奪活動[13]?!熬乓话恕笔伦円院?,日本更是以鯨吞之勢迅速吞并了東北地區(qū)的金礦、銀礦、煤礦等大小礦場共達二十八處[14],其中,僅遼寧本溪及撫順的兩處煤礦就足以滿足當時日本全國的燃煤需要[15]64。

      2.火車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于東北地區(qū)經濟資源掠奪的重點是礦產,而掠奪的方式則是鐵路。“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已經霸占了東北地區(qū)四處鐵路交通要道的經營權,“九一八”事變以后直至日本戰(zhàn)敗投降,偽滿洲國境內所有的鐵路經營權更是均為日本所壟斷[16]243。偽滿洲國的鐵路不僅將大批東北地區(qū)的礦產資源運往日本,更是讓日本從運輸服務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潤[17]。

      3.郵務

      郵務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曾經非常發(fā)達,但在日俄戰(zhàn)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郵政經營權后,不僅借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而且將其改造成了刺探東北地區(qū)軍事情報以及走私販私的重要渠道,偽滿洲國的郵務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手中成為了入侵中國的便利工具[18]。

      綜合上述,偽滿洲刑律中有關“公共危險罪”下屬的種種罪名,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維護偽滿洲國國民對公共安全的正當需求,但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綜合分析,不難得出,其為了維護偽滿洲國反動統(tǒng)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殖民統(tǒng)治的實質的結論。因此,偽滿洲國刑律也必定會由此而體現出殖民地法律的特性。

      六、結語

      偽滿洲國《暫行新刑律》在表面上,具有符合諸如“罪刑法定”原則、“謙抑性”原則等現代刑法制度的基本框架,但究其實質內容,卻能發(fā)現充斥于整部法典之中的諸如“準五服以制罪”、“親親得相首匿”等“封建主義法”的特性以及“以維護殖民者殖民統(tǒng)治為目的”的“殖民地法”的特性。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偽滿洲國《暫行新刑律》是一部披著現代刑法制度外衣的“封建主義法”和“殖民地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維護偽滿洲國的反動統(tǒng)治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殖民統(tǒng)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強磊.偽滿洲國法律制度概說[J].學術交流,1987(1).

      [2]田宏杰.論刑事立法現代化的標志及其特征[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3).

      [3]Dubois·T·D.Rule of Law in a Brave New Empire:Legal Rhetoric and Practice in Manchukuo[J].Law and History Review,2008(2).

      [4]Dubois·T·D.Inauthentic Sovereignty: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in Manchukuo[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10(3).

      [5]中央檔案館主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偽滿傀儡政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6]張明楷.罪刑法定對現代法治的貢獻[J].清華法治論衡,2002(0).

      [7]張明楷.刑法學.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8]張明楷.論刑法的謙抑性[J].法商研究,1995(4).

      [9]張建偉.中國古代親屬隱匿原則述論[J].政法論叢,2003(6).

      [10]魯昕.歷史維度的親屬相盜立法論考[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6).

      [11]林山田.刑法各罪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2]王惠宇.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對日軍事偵察活動[J].長白學刊,2015(6).

      [13]李雨桐.“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煤炭的覬覦[J].外國問題研究,2014(2).

      [14]佟靜,趙一虹.略述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工礦業(yè)的掠奪[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8(5).

      [15]樸宣泠.東北抗日義勇軍[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

      [16]姜念東.偽滿洲國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17]于繼之.日本帝國主義與東北殖民地經濟[J].史學月刊,1985(2).

      [18]丁三青.近代以來日本對我國東北郵政的侵奪[J].歷史檔案,1995(3).

      作者簡介:林策(1992—),男,漢族,廣東陽江人,單位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學。

      (責任編輯:李直)

      猜你喜歡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語境中東亞連帶的正題與反題
      《偽滿洲國政府公報》與偽滿洲國的統(tǒng)治
      從偽滿洲國影像資料看東北地區(qū)的經濟基礎與風土人情
      談談書稿中有關偽滿洲國表述的幾個問題
      偽滿中醫(yī)文獻旨要與特色探析
      偽滿洲國時期農產品價格變化及其影響
      淺談日本對東北能源工業(yè)的掠奪
      淺析偽滿洲國傀儡帝制的原因
      淺析偽滿洲國工業(yè)統(tǒng)制政策的影響
      衢州市| 雅江县| 绍兴县| 盈江县| 宁都县| 越西县| 铁岭县| 峨边| 巴林左旗| 景德镇市| 乡城县| 皮山县| 宁海县| 九龙坡区| 商洛市| 赞皇县| 仙居县| 绵阳市| 仲巴县| 丹凤县| 云林县| 五峰| 裕民县| 张家川| 兴山县| 沙坪坝区| 桐庐县| 沈阳市| 洪洞县| 寿阳县| 喀什市| 天柱县| 马公市| 镇雄县| 鹿邑县| 娄烦县| 教育| 清远市| 潍坊市| 长阳|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