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菊
2019年3月18日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提出了“八個相統(tǒng)一”的明確要求,深刻揭示了思政課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應(yīng)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理藝術(shù),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理藝術(shù)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理直氣壯又入情入理地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想上解惑釋疑。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說理要達到藝術(shù)的境界關(guān)鍵是做到六個字“真情、真理、真信?!?/p>
一、 真情——動之以情,以情感人
馬克思曾講,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要做到這一點,政治理論教師講課說理中應(yīng)有激情、真情,做到動之以情,以情感人。引領(lǐng)學生在學理論、用理論的過程中感受真理的力量和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常能以情感人,習總書記的講話充滿著親和、溫和、隨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實的風格特點,動之以情,以情感人,不經(jīng)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導人。比如,令大家記憶猶新的是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一開口就說“讓大家久等了”,接下來又說“大家很敬業(yè)、很專業(yè)、很辛苦”,言語中一股理解人、關(guān)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動,浸潤心田。在這篇精彩的講話中,他還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公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wù)、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樣的語言沒有高調(diào)和口號,也沒有任何豪言壯語,而是一種近乎談心式溝通交流,沐浴著人的心靈。他在坦桑尼亞演講時,一開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薩那”來謝謝大家。他在墨西哥演講時,還深情地道白:“我是一個足球迷?!钡鹊龋幪幈M現(xiàn)一個大國領(lǐng)導人的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親民風彩。特別是總書記在每次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lǐng)導干部時,經(jīng)常用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切實感受來促膝談心,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說管用的話。比如,他關(guān)于要求領(lǐng)導干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一系列講話,都不是板著臉孔、硬邦邦地說話,而是言傳身教,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示之以行。他曾講自己在福建寧德當?shù)匚瘯洉r為何不住窗式空調(diào)房間而住在居民區(qū)里,為何一直不敢?guī)ь^裝空調(diào),在河北正定當縣委書記時如何用車,以此告誡領(lǐng)導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在福州工作期間如何“堅壁清野”拒收購物卡等禮品,以此引導領(lǐng)導干部拒腐蝕永不沾;外出調(diào)研如何避免“擾民”、不搞特殊化,以此教育領(lǐng)導干部要跟群眾多零距離接觸,多打成一片,不做群眾反感的事,等等。他還語重心長地要求領(lǐng)導干部“少出去應(yīng)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多讀點書,多思考問題,油膩的食物少吃一點對身體還是有好處”。這樣的話語既如長輩,又似鄰家兄長,讓人如沐春風,心有所動。
感情是通向人們心靈的橋梁。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建立真摯的感情,架起了感情的橋梁,“理”才能通過這座橋梁輸送到對方的心坎上。說理教育,不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感情的交流。只有做到心心相印,情感融洽,人家才會接受你說的“理”。說理不動情,道理再正確,也難以被人接受,也就是說:“情不通”,則“理不達”。只有情感溝通了,才能使道理扣人心弦,致人心順,得人心服。
二、真理——曉之以理,以理服人
用理論說服人是必要的?!盾髯印し鞘印分姓f:“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边@是說,與人說理,立論要有根據(jù),言談要成道理。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理論說服的過程。只有曉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就能曉之以理,以理服人。
1.治國理政大道理通俗易懂的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善于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深入淺出、解惑釋疑;善于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及心靈。如“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卑阎袊陌l(fā)展藍圖用“夢”托舉出來,百姓聽了,比用這個工程、那個工程,好懂多了;談到改革的艱難,習總書記說“中國改革經(jīng)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jīng)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毙蜗蟮卣f明了當前改革越往縱深推進,難度越大,要求我們不要抱怨、不要氣餒、不要固步自封;對于全面實現(xiàn)小康的問題,習總書記抓住要害,一語中的:“小康不小康,關(guān)鍵看老鄉(xiāng)”;對于領(lǐng)導干部履職盡責,要求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少些“邁過鍋臺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后諸葛亮”的行為。
2.治國理政大道理引經(jīng)據(jù)典的講。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使講話富有哲理,讓人信服。對于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的評價,引用“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古訓,讓人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引用“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薄ⅰ伴L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對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進行了評說和展望;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引用魯迅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談到建設(shè)法治中國,習總書記引用“法令行則國家治,法令弛則國家亂”。
3.治國理政大道理科學準確的講。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堅持科學態(tài)度,精準系統(tǒng)分析,把大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總書記闡述:“我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多人口、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shù),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jié)奮進,關(guān)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guān)乎人民幸福安康?!?談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性時強調(diào)“環(huán)境治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yīng)該受到懲罰”。講到強軍時指出:“戰(zhàn)場不贏,一切等于零”;講到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問題,為了打消國外對我們的疑慮,他指出“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是權(quán)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jié)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tǒng)一?!?/p>
4.對比剖析說理
教師要幫助學生全面認識事物,轉(zhuǎn)變認識,離不開對比剖析說理。對比,就是在同一種類型的事物之間,或者在雖然類型不同,但卻有某種聯(lián)系的事物中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chǔ)上進行剖析,反映事物狀況及其相互關(guān)系,可以使我們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具體。
對比剖析,是人類認識事物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又互相聯(lián)系的。通過對比剖析,才能看到事物間的聯(lián)系與差別,使我們抓住事物的特點與本質(zhì);才能正確地鑒別事物,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不迷失方向;也才能在比較中分清是非,轉(zhuǎn)變觀點,提高認識。例如,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人們對抗日前途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認為日本軍事強大,中國弱小,抗戰(zhàn)必然亡國;有的人認為日本小國,中國大國,我們抗戰(zhàn)必然速勝。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這篇著名的文章中,通過對比剖析指出: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退步、寡助”,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進步、多助”,推出“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最后勝利屬于中國”。這一論斷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它一掃那些悲觀的觀點,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
要搞好對比剖析,需要注意的是:一要選-的、為大多數(shù)人所公認的事實進行對比,不要選用含糊不清的、有爭論的事實對比;二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即用客觀的、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來對比事物,防止主觀性、表面性和片面性;三要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chǔ)上,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通過分析找出事物的特征和方面,加以比較,從而找出事物的異同,或通過綜合把分開的特性或部分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以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三、真信——分析可信,具有說服力
說理的真正力量在于分析、勸說和論證的邏輯性。說理可信,就是說理中要做到論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推出必然性的結(jié)論,令人信服。做到真信,教師就要善于邏輯分析。邏輯分析的方法很多,我這里主要分析以下幾種。
1.設(shè)問說服
教師在說理中,有時為了緊緊吸引對方思考自己的道理,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引出對方藏而未露的觀點,就可以采用設(shè)問的辦法。這樣,教師可以牢牢地掌握說理的主動性,使對方處于被牽制的局面。常見的設(shè)問說服方法有:
其一、選擇誘問法 例如: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tǒng)之前,曾在海軍里擔任要職。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不能保守秘密呢?”那位朋友回答道:“當然能?!绷_斯福笑著說:“那么我也能?!?/p>
羅斯福用選擇誘問方式“你能不能保守秘密”這樣的問話,迫使對方在“能”與“不能”之間選擇,而不管哪種回答都不利于那位朋友,卻對羅斯福有利。當對方回答“能”的時候,正中羅斯福下懷。假如對方回答“不能”的話,羅斯福就可以直接拒絕告訴他,他可以這樣來回答:“既然你不能保守秘密,那我怎么可以告訴你呢?”
選擇誘問往往以“能不能”、“可以不可以”、“要不要”、“是不是”等形式出現(xiàn)。這樣的發(fā)問,限制了對方回答問題的范圍,使對方不能含糊其辭地回答問題,可以使觀點明朗化,從而攻其一點。
其二、隱含假設(shè)式誘問
隱含假設(shè)誘問,是說理者將難以使人接受的觀點隱含在問話中的一種故意發(fā)問。在邏輯上人們通稱這種問語為“復雜問語”。隱含假設(shè)誘問也是誘人上當,而且這種誘人上當?shù)氖址ǜ@得隱晦和狡詐。
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華盛頓年輕的時候曾有過這么一件趣事。一天,華盛頓家里丟了一匹馬,他獲悉是一位鄰居偷走了,便同一位警官到鄰居農(nóng)場去索討,但鄰居拒絕歸還,還聲稱那是他自家的馬。華盛頓靈機一動,走上前去,用雙手蒙住馬的兩眼,對鄰居說:“如果這是你的馬,那么請你告訴我們,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鄰居答道。華盛頓放開蒙右眼的手,馬的右眼并不瞎?!拔艺f錯了,馬的左眼才是瞎的?!编従蛹敝鵂庌q說。華盛頓放開蒙左眼的手,馬的左眼也不瞎?!拔矣终f錯了……”鄰居還想狡猾地辯解?!笆堑模沐e了?!本僬f,“已證明馬不是你的,你必須把馬還給華盛頓先生?!?/p>
為什么華盛頓能輕而易舉地把馬要了回來呢?其高明之處,在于他的問話“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里,隱含了“這匹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這樣一種假定。鄰人誤信了這種假定,并且在不得不回答華盛頓的問題的情況下,瞎猜一氣,終于上當。不難看出,假設(shè)誘問是話有話,問中有圈套,往往可以出奇制勝,使對人措手不及。
2、條件說服
說理中,有時對方不講道理,不尊重自己,堅持錯誤的做法,教師要批評他、說服他,還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可采用條件說服法。
例如:《晏子春秋》中有一則故事,齊國大臣晏子(晏平仲)出使楚國,楚國君臣存心要把齊國的使臣侮辱一番,顯一顯楚國的威風。他們知道晏子個頭矮,就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三尺高的窟窿。晏平仲到楚國后,接待他的人不開城門,叫他從這個窟窿鉆進去。晏平仲看了看這個窟窿,聽了接待人說的話,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鉆狗洞。我又不是訪問狗國。我在這兒等一會兒,請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國家?”接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話告訴了楚靈王,楚靈王沒話說,只好吩咐人打開城門,把他迎進來。
晏子運用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說理方法:只有訪問狗國,才鉆狗洞。我又不是訪問狗國,所以,我不鉆狗洞。理直氣壯地拒絕鉆狗洞,回答非常得體。
楚靈王見了宴平仲,見他很矮小,取笑他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平仲說:“這是什么話,臨淄城里擠滿了人,大伙把袖子一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走路的人肩膀擦肩膀,腳尖碰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楚靈王說:“那么,為什么打發(fā)你來呢?”晏平仲打著哈哈,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guī)矩:如果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去,如果訪問下等國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沒出息,就派到這兒來了?!闭f完他故意笑了笑,搞得楚靈王很不好意思,楚國的大臣們都覺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對手,對他不得不尊敬起來。 晏平仲機智地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式說理方法:如為不屑者,則使不屑王;晏最不屑,故直使楚矣!這樣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譏笑了楚王的無能。
3、舉事證理
事實勝于雄辯。擺事實,講道理,是教師說理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邏輯方法。
鄧小平在對新西蘭總理朗伊的講話中,總結(jié)推行改革的經(jīng)驗是“拿事實來說話”。他認為一個政黨推行政策必須這樣做,一個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更應(yīng)這樣做。鄧小平指出:“對這個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順眼,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農(nóng)村改革,開始的一兩年里有些地區(qū)根本不理睬,他們不相信這條路,就是不搞。觀望了一年,有的觀望兩年,看到凡是執(zhí)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來了,他們就跟著走了。這里指的不是農(nóng)民群眾,主要是一些領(lǐng)導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們一開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過事實的證明才能被普遍接受?!?/p>
“現(xiàn)在我們以城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全面改革,同農(nóng)村改革一樣,起初有些人懷疑,或者叫擔。他們要看一看,對這種懷疑態(tài)度,我們也允許它存在,因為這是正常的,既然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事業(yè),是偉大的實踐,是一場革命,怎么會沒有人懷疑呢?即使在主張和提倡改革的人當中,保留一點懷疑態(tài)度也有好處。處理的辦法也一樣,就是拿事實說話,讓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他們?!?/p>
鄧小平用我國農(nóng)村中、城市里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事實證明黨的改革方針政策的正確性,最有說服力。
總之,政治理論教師掌握了說理藝術(shù),講課中就能化真理為春風,綻開璀璨的思想之花,育出累累的精神碩果,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