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勤 孟煥良 徐琦
法官“袖手旁觀”,AI法官助理協(xié)助主持庭審,原被告遠程有序發(fā)表訴辯意見……2019 年 9 月23日,一個無實體的AI法官助理“小智”在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民法院基金小鎮(zhèn)人民法庭上演首秀,標志著浙江法院邁出了由網(wǎng)上審判到智能審判的新的一步。
9月23日上午10時許,一起另類的金融借款糾紛案件在杭州上城法院基金小鎮(zhèn)人民法庭上演:“請大家安靜,下面宣讀法庭紀律……”一個溫柔的“女聲”響起,卻不是本案法官袁翠玉,而是輔助法官一同辦案的AI法官助理“小智”。
在“她”的協(xié)助主持下,庭審筆錄同步跳動更新,雙方口語化的表述被轉化為完整語句,還有貼心的重點內容突出顯示。隨著庭審推進,屏幕上還同步出現(xiàn)了證據(jù)分析展示、庭審爭議焦點歸納、案件風險點提示、涉案借款本息金額計算等,裁判文書一欄里的判決書稿也在自動生成,并逐步補全完善。
袁翠玉核查確認后當庭宣判,并當庭送達,案件隨即進入歸檔程序。從開庭到結案歸檔,全程僅30分鐘。
這是一次日常性的庭審,也是AI法官助理“小智”的首次亮相。當日,在這場示范庭審的引導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民法院在上城法院基金小鎮(zhèn)人民法庭召開鳳凰金融智審新聞發(fā)布會,宣告金融借款糾紛案件從傳統(tǒng)審理向全流程智能化審判的革命性轉變。
從“實驗室”走進“審判庭”
AI、5G,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賦予了司法審判工作新的發(fā)展機遇。多年來,浙江法院依托浙江互聯(lián)網(wǎng)產業(yè)的先發(fā)優(yōu)勢,深入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審判”改革。2018年初,浙江高院提出了“平臺+智能”的智能化建設總體框架,大力推進“智審、智執(zhí)、智服、智管”建設,加快推動智慧法院建設向全面智能化轉型升級。目前,浙江法院智能化建設已被列為省數(shù)字化轉型重點項目,并納入《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
2018年4月,浙江高院與知名高校、科技公司共同啟動智能審判研發(fā)攻關,選擇民間借貸、網(wǎng)絡購物、公安交通行政處罰三類案件作為突破口,以構建知識圖譜和模型算法為核心,采用開發(fā)模擬法律思維的專家系統(tǒng)和機器深度學習兩條技術路線進行探索。經過共同努力,完成了上述三類案由的知識圖譜構建,實現(xiàn)證據(jù)三性自動審查認定,并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了從立案到裁判文書生成的全流程智能審判,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智能審判途徑。
今年3月,浙江高院聯(lián)合多家知名企業(yè)組建聯(lián)合項目組,在去年實驗室探索的基礎上,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推動智能審判的落地見效。5月,浙江高院抽調上城法院一線法官組建工作專班,繪制知識圖譜,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以金融借款糾紛為主攻方向,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審判全流程的深度應用,首創(chuàng)以“人機共融、智審速判”為特征的鳳凰金融智審模式。因其率先在杭州上城法院落地試點,而上城法院坐落在鳳凰山腳,故得名“鳳凰金融智審”。
從“單項交互”跨入“人機共融”
“判斷一個機器人是否具備了人工智能,或者是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AI機器人,一般理解是它能否像人類一樣,具備感知、理解、推理、交流等能力?!闭憬咴簩徟泄芾硖幪庨L陳增寶介紹,“小智”作為法官的辦案助理,不僅能獨立完成分案、排期、送達、歸檔等全部程序性、事務性工作,對涉及案件實體裁判的部分,也能夠通過智能分析案卷材料、實時歸納庭審爭議焦點、計算裁判數(shù)額、同步制作裁判文書等方式,充分提供智力支持,輔助法官裁判案件。
AI賦能的“小智”能高度智能化模仿法官輔助辦案,“看得懂”起訴狀、證據(jù)材料,自動抓取關鍵信息、認定證據(jù);“聽得懂”庭審發(fā)言,記錄庭審內容;“會概括”案件爭議焦點;“能預測”裁判結果;“會計算”裁判數(shù)額。此外,“小智”還能自主推進案件進展,立案審查、分案排期、程序性文書生成并送達、主持庭審并記錄、電子歸檔等程序均可由“小智”獨立完成。
“小智”工作的全過程均可展現(xiàn)在法官面前,法官認為有誤的可直接進行修改,“小智”據(jù)此實時改變后續(xù)推理和預判結果,并自我學習迭代。如果法官判斷偏離類案裁判,“小智”會自動向法官提示風險。
在“小智”的支持下,“鳳凰金融智審”實現(xiàn)了“三自動、五實時、三當庭”:即庭前自動審查立案、自動分案排期、自動生成程序性文書并送達當事人。庭前實時向法官推送包含案件送達情況、爭議焦點等內容的庭前報告。庭審中,對當事人上傳的證據(jù)實時分類,經質證后,對證據(jù)三性進行判定;實時記錄庭審內容并進行智能語義分析,動態(tài)生成爭議焦點,整理推送可能遺漏的要點;根據(jù)庭審內容和法官認定的證據(jù),實時完成金額計算和結果預判,并向法官提示風險點;實時生成裁判文書,并根據(jù)庭審情況進行動態(tài)優(yōu)化。在法官對智能生成的裁判文書進行審核確認后,實現(xiàn)當庭宣判、當庭送達、當庭進入電子歸檔程序。
“像今天的金融借款糾紛案件,從立案,到排期開庭,再到庭審,再到撰寫判決書、送達文書、整理卷宗歸檔,以前少說也要40天時間。不僅自己要投入大量精力,立案庭、檔案室的同事,還有法庭書記員都要參與進來?!痹溆裾f,但“小智”把立案、送達、歸檔這些工作都一手操辦,連裁判文書的起草也不用其操心,一個案子從立案到歸檔,她僅需投入50分鐘。
在“小智”的幫助下,金融借款案件實現(xiàn)“即訴即辦、即審即判”,比普通的在線審理模式效率更高。這種效率的提升,不是靠人力的投入,而是靠AI的賦能,因此能夠讓當事人和法官有更多獲得感。一方面,“小智”使案件審理信息更直接、更快速地抵達當事人,可在第一時間對當事人的需求進行反饋,且算法是客觀的,對待所有訴訟參與人均一視同仁,可最大限度地保證裁判公平。另一方面,在“小智”的高智能化輔助下,法官工作量大大減少,進一步從機械的重復勞動、低智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可集中精力解決難案、難題,有效提升辦案質效。
“小智”的出現(xiàn)讓人們重新檢視計算機與法官的關系。在傳統(tǒng)工作模式下,計算機只是法官工作的一種輔助工具,法官基于工作習慣可以選擇是否使用該工具,計算機與法官之間是一種單項交互。而在“法官創(chuàng)造機器、機器幫助法官”理念指導下創(chuàng)設的“小智”,則使法官和機器的協(xié)作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AI賦能的法官助理“小智”由Robot變成了Cobot(合作伙伴),由“主仆關系”變?yōu)椤盎锇殛P系”。二者各取所長、互補共進,法官和機器成為真正的辦案伙伴,達到一種“人機共融”的狀態(tài)。
從“在線審理”邁向“智能審判”
在新聞發(fā)布會召開后的第三天,“小智”支持下的“鳳凰金融智審”亮相2019杭州云棲大會,在科技界也引起熱烈反響。
“未來,簡單案件由機器主導審判,復雜案件由機器智能輔助法官審理。”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專家孫常龍介紹稱。在去年實驗室環(huán)境下三個案由的創(chuàng)新成果以及“鳳凰金融智審”試驗的經驗下,民間借貸案由的全流程智能化審判又被提上了日程,預計在年底前將有所突破。
近年來,浙江法院信息化成果亮點紛呈,涌現(xiàn)出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移動微法院、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等一批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并被推廣到全國。立案、調解、審判、執(zhí)行等活動紛紛從線下搬到線上,當事人、律師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與訴訟,司法領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深化。
如果說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是將案件由線下搬到了PC端,移動微法院是將案件由線下搬到了移動手機端,那么“小智”則是在這些電子訴訟經驗模式基礎上探索出的全流程智能審判模式,推動浙江法院邁入了司法智能化建設新階段?!靶≈恰钡氖仔?,實現(xiàn)了案件全流程在線審理向智能審理的革命性轉變。這是一次大膽的、勇敢的嘗試,在全國乃至國際領域都屬開創(chuàng)性成果。
隨著系統(tǒng)的不斷迭代升級,“小智”與審判結合的緊密度也會越來越高。在浙江法院智能化建設的戰(zhàn)略藍圖中,AI法官助理還將在法院其他類型案件的智能化審判中進行延展探索,在更多類型案件的辦理中嶄露頭角,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實戰(zhàn)化的智能審理模式。
不論是此前的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移動微法院,還是如今的AI法官助理“小智”,浙江法院一直秉持著“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堅持以更強的科技手段,努力為當事人、律師和法官服務。接下來,浙江法院還將繼續(xù)對全流程智能審判模式進行深耕,盡早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讓企業(yè)、民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向AI法官尋求咨詢幫助,作出判斷,不再使所有糾紛都涌入法院、對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