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龍娟 編輯 | 王芳麗
春風(fēng)一吹,清明將至?xí)r節(jié),萬安江邊田埂上便長出一片片青白翻飛的艾草,在我記憶中,最能代表春天的食物就是清明節(jié)帶著艾草苦香的米果了。
最早清明只是一個節(jié)氣,還沒附帶著那么多寄托寓意,只是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天地間風(fēng)清氣明。隨著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的出現(xiàn),古人對于祭祀祖先、踏青郊游等活動越來越重視,清明節(jié)融合了多個節(jié)日的含義,底蘊越來越厚重。
贛江滋潤著萬安兩岸土地,豐腴的土壤蘊含著無限生機,當(dāng)春意漫過微醺的江面湖泊,岸沿田埂,小路邊山腳下,野草野花野菜野果子數(shù)不勝數(shù),艾葉也是長了一茬又一茬。到了清明期間,萬安人民也要去祭祀先祖,踏青郊游,而采取艾葉制作艾葉米果,則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隆重活動了。
每年二三月份,年味還沒散透,母親就開始給姨媽、舅媽以及好姐妹們打電話,最后總能找到幾個陪她一起去摘艾草。臨出發(fā)再抓上我和弟弟給她打下手,這一年一度的踏青摘艾活動才算進展得順利。
萬安人民勤勞智慧,在制作米果時不僅會用艾草,各式各樣的野菜也能做出綠油油味道不一的米果,但別的野菜似乎缺少艾草清香微苦的特質(zhì),少了一縷從春秋戰(zhàn)國穿越而來的味道,終究“不得民心”,所以即使適合做米果的野菜有一大把,在清明前后艾草繁茂的季節(jié),大家還是都紛紛以采摘艾草為主。
從贛江邊田埂上摘回來的艾草,得趁新鮮用石灰水熗制24 小時,再用大鐵鍋裝上泉水熬制,去其苦澀,然后撈出漂洗,搗出漿汁,準(zhǔn)備上好的糯米粉,將青色的艾葉汁混入其中揉搓成團,最后按各人的口味團上餡料。包上鮮筍咸臘肉餡,春天里的鮮味全在這個小小艾葉米果里了,咬上一口,外面是軟糯的艾草糯米團,清新得像是一陣春風(fēng)吹到齒間,里面鮮筍的脆嫩和咸臘肉的咸香讓人口舌生津,不自主間就已經(jīng)兩個米果下肚了;也可以包上紅糖芝麻枸杞核桃餡,這就是甜口的米果,營養(yǎng)豐富的餡料加上艾草算是一道有藥用價值的點心,可以驅(qū)寒活血,清香甜糯中捎帶一點艾草獨特的回甘;最質(zhì)樸簡單的就是不包任何餡料,直接搓成小團子放進屜籠里蒸熟,當(dāng)它帶著熱氣從屜籠里面端出來,綠瑩瑩的綿實的樣子,咬一口,就把整個春天吃進去了,最樸實純粹的味道往往能迸發(fā)出最強大的力量與情懷,萬安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牽掛大部分都融在艾米果的香味當(dāng)中了。
艾葉米果 攝影 /圖蟲創(chuàng)意
清朝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道:“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說的大概就是類似米果的食物了。這類在清明時節(jié)制作的點心在南方很常見,大多與祭祀祖先神明有關(guān),名字和制作方法不盡相同,味道和意義卻很相似,有的地方叫青團、春團、清明果,仿佛只要有艾葉的地方,就一定能覓到它的身影。
萬安多丘陵,又有贛江流經(jīng),到了春季艾草在田野里一茬一茬地長,行之望之處處皆是,凡是有土壤的地方,都能長出蓬蓬的一堆,于是艾草米果也就占據(jù)了萬安人民春天的舌尖。早餐必是要來兩個艾葉米果的,捂在手里熱乎乎的,料峭的春寒也不怕;晚上養(yǎng)生也可以吃兩個艾葉團子,既可以清腸胃也能填肚子;出去郊游踏青那艾葉米果是絕對少不了的,春天美景化作手中美食,那是再應(yīng)景不過了。
萬安的小吃極多,但是這艾草做成的米果卻是最淳樸實在的,取材源于自然,方式又歡樂有趣,對故人的追悼、對一年新生活的希冀都包在這小小的米果里面。如今多數(shù)城市不能再原始地體驗從采摘到嘴邊的樂趣,這小小一團的青綠色米果就濃縮了許多萬安人的鄉(xiāng)愁??v使淘寶無所不能,但母親帶著歡欣從田野里面折回來的艾草做成的艾葉米果,帶著騰騰的熱氣端上桌子,這是在外游子無法買到的家的味道和故土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