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生
訟師以代人書寫詞狀、謀劃訴訟為業(yè)。作為職業(yè)群體,訟師自唐宋后逐漸興起,明清時成為相對固定的職業(yè)。然而,訟師的發(fā)展受到社會觀念和制度的重重阻礙。受“和爭息訟”“無訟”思想影響,官方對訟師極力排擠打壓。以清代中晚期為例,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涉訟成為常事,衙門經(jīng)常出現(xiàn)詞訟紛繁、積案難結的境況。官員將根源歸結于訟師挑撥詞訟、推波助瀾,如清代名臣劉衡所說:“民間些小事故,兩造本無訐訟之心,彼訟棍者暗地刁唆,誘令告狀?!鄙鐣弦矘O力塑造和宣揚訟師的“貪利”形象,《刁訟鑒》《唆訟賦》等著作更是對訟師進行污名化?!洞笄迓衫窞榇藢TO“教唆詞訟罪”,“凡教唆詞訟及為人作詞狀,增減情罪,誣告人者,與犯人同罪。若受雇誣告人者,與自誣告同。受財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胺e慣訟棍”要被發(fā)到云、貴、兩廣充軍,且不能援引“存留養(yǎng)親”的法律規(guī)定,不得改罰。
官方嚴禁訟師活動,未改變訟師普遍存在的局面。訟師職業(yè)艱難地在幕后成長起來,為了規(guī)避官府追查,清代訟師寫訴狀大多不署真實姓名,即使出庭助訟,也托詞是當事人親屬。官方抨擊訟師“教唆詞訟、包攬詞訟、顛倒是非、架詞越告”等行為,將訟師描繪成“惡訟師”形象。其實,也有不少關于訟師“申人冤屈、懲惡揚善”的記載。如某土豪踢死一位民婦,扔下十兩紋銀作為償命之資,訟師諸馥葆主動為苦主寫下訴狀:“夫身有紋銀十兩,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黃金萬鎰,便將盡屠杭城”,要求官府“緝兇法辦,以慰冤魂”。訟師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職業(yè)操守:“理屈,即為和解之。若理直,雖上官不能抑也?!泵鞒A師宋世杰為了還寡婦楊素貞及其亡夫的清白,不畏強權,據(jù)理力爭,憑一人之力告倒審案官員。
訟師為官府憎恨,為世人輕賤,在夾縫中生存,始終處于不正當不合法地位。直到晚清司法改革,也未合理兼容本土傳統(tǒng),考慮訟師群體生存的現(xiàn)實性、合理性,直接從西方移植律師制度?!奥蓭熍d、訟師滅”在當時被認為是興利除弊、革舊鼎新。
如今,我們回顧訟師消亡的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負面價值評判成為訟師消亡的重要因素,而這種價值評判則是在封建官方話語權下構造和渲染的,使得我們忽略了訟師對封建司法的積極影響。《社會權力與法律文化:中國帝國晚期的訟師》中說:“訟師提供了破壞傳統(tǒng)中央集權的資源,巧妙利用衙門充當利益保護者,通過訴訟尋求公平正義。”訟師通過運作訴訟,一定程度上激勵民眾選擇訴訟解決糾紛,激發(fā)了民眾的維權意識,以主動尋求司法公正。同時,訟師在調解糾紛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律師制度確立至今,人們仍然會習慣以妖魔化的訟師形象比附律師,如認為律師是“找麻煩”的,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有時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訟師所刻寫的歷史印跡,對當下律師的社會定位多少還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