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影家徐肖冰有一幅知名的攝影作品:1949年4月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涼亭中讀報。但對于這幅照片的說明詞,卻說法種種。因報紙上有“南京解放”的醒目標題,故一般都寫為毛澤東在看南京解放的報道,有的則寫為在看南京解放的捷報、號外等。就連攝影者本人也未注意到這是一份什么報紙。
這幅照片中毛澤東看的是一份什么報紙?是某報紙的號外,還是專頁的捷報?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曾去人民日報社資料室查詢,未能查到《人民日報》當時關于“南京解放”的號外,資料室的同志告訴我,如果有號外應該會有留存的。《人民日報》報道“南京解放”的消息是1949年4月25日第1版,版面與毛澤東照片中的報紙并不相同。
后來筆者得知,當時華北除《人民日報》外,還有另一報紙,即由天津《大公報》改名的《進步日報》。是否可能是這份報紙?筆者為此曾到國家圖書館查閱館藏的《進步日報》,果然發(fā)現(xiàn)該報1949年4月25日第2版有報道“南京解放”的版面,與毛澤東手中閱讀的報紙比對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認定:毛澤東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涼亭中所看的報紙為《進步日報》,而不是《人民日報》號外,或其他報紙的單頁捷報、號外。筆者將查找到的這一報紙,告知《毛澤東年譜》的主編、原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經(jīng)與照片比對后,他也贊同我的這一認定。他說,1950年冬我給毛澤東主席管理圖書報刊時,主席的報架上就有《進步日報》,主席愛看這份報紙。
(夏雨摘自《百年潮》2019年第3期,周炳欽文)
1956年春,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和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到全國政協(xié)禮堂第一會議室,把連以農(nóng)和我找來。鄧小平說: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要在政協(xié)禮堂召開,約有1500人參加,上主席臺的有270人。這次大會米高揚要來,得給他準備個休息的地方。你們有什么困難沒有?我們聽了以后十分興奮,當即回答:沒有困難,保證完成任務。
由于八大約有1500人參加,禮堂的座位只有1300個,為此,我們把一樓所有桌椅都移動位置,增加了兩排桌椅。但要解決270人上主席臺的問題,同時還要求能讓代表看到主席臺上的人,感到困難。因為主席臺口只有16米寬,每排最多只能坐30人,需要坐9排。我們不得不向有關單位請教,還請了一些能工巧匠。
最后是這樣解決的:第一排座就在地面,從第二排起每排高出20厘米,共做了8排高大地坪,每排都設有堅固的攔板以保證安全,這樣共設計制作了80多塊攔板。在兩側和后排還留了走道。
至于米高揚的休息問題,由于第一會議室是毛澤東和主席臺同志休息的地方,前廳好幾個會議室,須穿過代表的休息廳,不好去,最后是把主席臺西側的道具間裝修一新,臨時作了貴賓休息室。
(晝錦摘自《縱橫》2019年第2期,蘇林云文)
20世紀50年代,我進入外交部后第一次給周總理當翻譯,就干了一件“糊涂事”。
那天我正好滿25歲,總理還不認識我。日本自民黨的一位老政治家來北京訪問,談日中民間關系的改善。
周總理說,明天陪日本政治家去北京郊區(qū)密云水庫,看看中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安排的是乘一段小火車,從北京車站到密云水庫。他對接待班子講:明天請客人先上小火車,我一到,火車馬上發(fā)動。
第二天,4名隨行的日本記者先上了火車,看周總理還沒到,就想四處轉轉。當時北京火車站是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0周年新建的。他們想拍照,我攔住他們,他們說就在附近不會走遠,我只好在車上等著。
周總理乘坐的轎車“呼”地到了,直接停在火車車廂門口,跨兩步就上了火車,火車“嗚”地就發(fā)動了。我嚇了一跳,第一次見這種場面。那4名來自日本三大報紙和NHK的記者只能在車廂外面拼命喊,但火車已經(jīng)開走了。
周總理走進會議室,發(fā)現(xiàn)記者不見了,就問是誰負責的。我后悔得不得了,只好認錯,說我沒想到您從汽車上下來走兩步就上了火車。還好周總理很寬容,他說:“小同志,你沒有經(jīng)驗,下次可不能再這樣了啊?!?/p>
我想,我心心念念要為周總理當翻譯,結果第一次就干了這種事。原來總理的“馬上發(fā)動”是這樣分秒不差?。?/p>
(春草摘自《文史博覽》2019年第6期,周斌文)
1988年初,被北京稱為“青年思想教育權威”的三位先生在全國巡回演講。到深圳蛇口演講時,在怎么看“自主選擇職業(yè)”“淘金”“滿街是進口車”等問題上發(fā)生了觀點碰撞。教育者流露出蛇口青年走“邪路”的看法,立即受到青年們質疑。廣東有幾家報紙作了報道,用當時媒體的語言,叫作“震動全國,波及世界”。《人民日報》辟專欄討論,一個月當中收到世界各地的信稿1531件,其中只有17.4%傾向或贊同三人的觀點。繼《人民日報》之后,一直到11月中旬,全國幾百家報刊紛紛就此發(fā)表文章,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改進。
我把這次討論稱作理念上的“北伐”,提筆寫了篇《“南風”終有一天會“北伐”》(《社會科學報》1988年9月15日)。我說:“過去南下干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什么時候能讓懂商品經(jīng)濟的南方干部北上呢?”接著,我又在《深圳晚報》《深圳特區(qū)報》上連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文章,頌揚“南風”。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肯定了特區(qū),批評了不改革的人。當時,《深圳特區(qū)報》每兩天發(fā)一篇“猴年新春評論”,令人為之振奮。
(鼎甲摘自《世紀》2018年第3期,鄧偉志文)
1986年6月,國家科委召開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我作為《紅旗》雜志的編輯參會,并與錢學森建立了聯(lián)系。我一直珍藏著錢老寫給我的多封親筆信。這里,介紹其中的三封信。
1989年初,《求是》雜志文教部籌辦“‘開拓杯企業(yè)文化研究征文”活動,委托我主持這項工作。我們擬特邀幾位德高望重的科技界、文化界前輩擔任顧問,首先想到的就是錢老。我以文教部的名義給錢老寫了一封邀請信。僅過了4天.我就收到了他的復信:4月6日信收悉。我是從來不擔當什么征文活動的顧問的,所以您的“‘開拓杯企業(yè)文化研究征文”的顧問我也不能干,敬懇諒解!
新中國成立40周年前夕,編輯部決定組織一批有分量的重點文章。文教部委托我給錢老寫約稿信,請他撰寫一篇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事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其基本經(jīng)驗的文章。三天后即收到錢老的復信:8月8日信敬悉。非常感謝!我是不會寫應景文章的。至于這一時期心里想說的話,近來也都說了,而且在報刊上也發(fā)表了。所以現(xiàn)在暫時沒有可寫的了,紀念文章免了吧?請諒。以后如有值得《求是》考慮的稿子,一定奉上。
1990年2月,我們在研究季度選題計劃時,把提倡科技人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重點選題,擬請錢老撰寫。我又給錢老寫了約稿信。幾天后,看到錢老的復信:2月6日信及《求是》編輯部的《工作簡訊》6期都收到,十分感謝!但要我寫的宣傳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章,我不想寫;因我要說的、我能說的,已寫過兩篇,都刊于《哲學研究》(見該刊1987年2期及1989年10期),沒有新東西了。請諒!
實事求是,尊重對方。雖然未能約到錢老的文章,但我們看到他的親筆復信,也很受感動。
(逢周摘自《北京青年報》2018年4月27日,楊如鵬文)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了“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在起草《決定》時,組里多次討論,領導都沒通過,只同意寫“勞動就業(yè)市場”。高尚全一直“耿耿于懷”。修改稿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時,高尚全也列席了,這樣的會議,本輪不到他發(fā)言,但他抓住機會,鼓足勇氣舉手示意,一口氣說出五條理由,堅持應該使用“勞動力市場”一詞。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認真聽完高尚全的發(fā)言,問:“這么提,社會上能接受嗎?”高尚全篤定地說:“只要是中央提出的,肯定能!”
經(jīng)過進一步的研究,在起草小組組長溫家寶的努力和政治局常委的支持下,“勞動力市場”終于被寫進了文件。
〔洹漳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8月9日,周飛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