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李帥
66歲的安廣文近來比較忙碌。作為安蘭村弄額隊的生產隊長,他和老伴種植和看護著50畝安蘭李,這些足以與珍珠李媲美的果子,都是由中國大唐引進的,其中有一半在今年初剛從大山外運來大石山區(qū)。
安蘭村是深度貧困村,隸屬于廣西自治區(qū)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大化瑤族自治縣(下簡稱“大化縣”),2019年初的貧困發(fā)生率高達35.83%。作為中國大唐的二級企業(yè),中國大唐廣西分公司(下簡稱“大唐廣西分公司”)是定點幫扶大化縣的主力。
“由于貧困,安蘭村的人大都選擇了外出務工,我的三個兒子也外出務工了,平時除草,打藥,護理安蘭李各種農活多少有些忙?!卑矎V文告訴記者。
其實安廣文早在2016年便脫貧了,但是在大唐廣西分公司的幫助下,他依然在忙碌著,除去自己家的14畝安蘭李,剩余種植安蘭李所得到獎補或收成全部給隊里的相關農戶。
在和我們聊完之后,大唐廣西分公司安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堅讓安廣文留下來一起吃午飯,安廣文說不了,離開了板蘭村部返回了安蘭村。
板蘭村和安蘭村一樣,也是大化縣中深度貧困村。在采訪安隊長之前,板蘭村的貧困戶藍桂林和羅勝金早已作為代表和我們座談了好一會兒,桌子上還擺放著鄰近板蘭小學寫給中國大唐的感謝信。
“嗡——嗡——”
大山之中,無人機長久的轟隆聲在零星的鳥叫、雞叫中顯得十分另類。這架無人機此刻正俯拍著板蘭村卡分屯羅桂合家,還有十幾個北京、南寧來的記者和中國大唐的隨行人員。
羅桂合今年44歲,但已經是兩個孫子的爺爺,最小的兒子比大孫子才大了一歲,一家人現在住在大唐廣西分公司援建的磚房里面。而在羅桂合小的時候,他住的房子其實是對面斜坡上的木頭房子,木板上面住人,下面養(yǎng)雞、養(yǎng)豬。
走進羅桂合小時候住的木頭房,散落的玉米,架在石頭上的大黑鍋,兩口臟兮兮的水壇子,堆滿舊衣服的小隔間,還有幾件破舊的電器,腳下時不時傳來幾聲雞叫。已經當爺爺的羅桂合在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慶幸的是,他的兒孫可以在對面的磚房中度過童年時光。
大化縣屬喀斯特地貌,境內峰叢密布,紅水河貫穿而過,峰巒疊嶂,洼地密布,有著“千山萬弄”的稱號。從大唐廣西分公司在紅水河的巖灘水電站出發(fā)到羅桂合家,地圖上五十多公里的距離,開車需要兩個小時。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既造就了溶洞、天坑等自然奇觀,但是也造成了雨多、水多但是存不住的困境,守著紅水河的一汪綠水,大化縣卻成為一個缺水的地區(qū)。建設水柜存水成為大化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大唐廣西分公司板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韋慶糾督促實施了71戶危房改造及31戶住房面積不達標加建,共計665人的穩(wěn)固住房問題得到解決;還有177個60立方的家庭水柜、15個150立方的產業(yè)水柜。
“危房改造和建設水柜最大的成本在于運輸費用,房屋建設等需要的水泥等材料需要長途跋涉從外運輸進來,運輸成本甚至超過物料本身的成本?!表f慶糾告訴記者。
大化縣全縣總人口47.44萬人,其中瑤族人口11.5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4.41%,大化縣的瑤族則屬于布努瑤。每年的農歷5月29日,瑤族人會帶上五色糯米飯、米酒、紅雞蛋過“祝著節(jié)”,紀念創(chuàng)世始母密洛陀。
臨別之時,羅桂合一家在屋子里制作了十多個紅色的雞蛋,用彩繩編織后盛在里面,給每一個來訪的人掛在脖子上。
水霧彌漫,地上灑滿石灰,曲折的鐵制回廊……
距離大化縣城5公里的大化鎮(zhèn)古感村蘇烈屯,有中國大唐援建的異地扶貧車間、飼料加工廠,從外面看只能看到像小山一樣的木薯稈,只有經過大門口到消毒室才能進入到車間中。
記者一行抵達蘇烈屯時,大化縣副縣長王丹華已經早到了,車間的大黃狗正繞著她團團轉。
王丹華告訴記者:“板蘭村地處大石山區(qū),沒有一塊平整的土地可以建設上千平米的標準羊舍,如果在板蘭村劈山建羊舍,成本要在1000元左右一個平方,在這里平地建設,只需要500元左右一個平方,成本節(jié)約了一半。”
2019年3月初,大唐廣西分公司總經理李凱了解到源豐種羊(努比亞山羊)專業(yè)合作社扶貧產業(yè)的良好效果,大膽提出了異地建設扶貧養(yǎng)殖場帶動板蘭村貧困戶脫貧的設想,得到鄉(xiāng)黨委政府、村委會和貧困群眾的支持。
在蘇烈屯,附近有幾千畝甘蔗尾梢和玉米秸稈,可以充分利用進行肉羊養(yǎng)殖。此外,廣西是國內木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木薯稈也可以作為養(yǎng)殖飼料,蘇烈屯的易地扶貧車間便是用木薯稈來養(yǎng)殖努比亞山羊,后者是我國目前生長速度最快和最大的山羊品種,成年公羊一般體重可達300斤以上,成年母羊可達200斤以上。
蘇烈屯的異地養(yǎng)殖場占地約20畝,建設有1000平米的飼料加工設備和2000平米的標準化羊舍,可以養(yǎng)殖肉羊1600只。
為了讓項目早日見成效,中國大唐投入了資金。第一期建設了飼料加工廠,不僅讓養(yǎng)殖成本大大降低,也讓大化鎮(zhèn)周邊貧困戶受益;第二期投入建設兩個2000平米的標準化羊舍,作為板蘭、安蘭兩村村集體資產,解決原來兩個深度貧困村無村集體經濟收入問題,消除“空殼村”現象;第三期幫扶合作社購買1600只肉羊給108戶貧困戶(戶均15只羊),貧困戶把羊統(tǒng)一放到養(yǎng)殖場由合作社代養(yǎng),1年后賣出肉羊,賣出的羊減去購買成本后按利潤分配比例,貧困戶占70%,合作社占30%左右。每戶貧困戶每年通過這個產業(yè)可以有上萬元收入,就可以實現“兩不愁”的目標,既有穩(wěn)定收入,又可以不愁吃穿。
板蘭村部,這是大唐廣西分公司幫扶人員駐村辦公的地方,一個不大的小院,兩側有兩排三層小樓。剛到村部并沒有多做停留,我們就來到了離村部只有200米的板蘭小學。
不同于以前,今年板蘭小學的學生都有了一件“新衣服”。2019年,中國大唐投入30萬為板蘭小學師生捐贈了新的綠色校服,結束了板蘭小學無統(tǒng)一校服的歷史;并設立大唐獎學金,獎勵學校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
中午十一點,此時正值板蘭小學的午餐時間,班級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幾屜米飯和一大桶菜,學生們拿著餐盒和筷子在熙熙攘攘中排隊打飯。在板蘭小學,午飯是免費的,并且每個學生每個月都有幾百元的餐補。
其實,板蘭小學并不只有本鄉(xiāng)板蘭村、安蘭村的孩子。由于地處大化、巴馬、東蘭三縣交界處的中心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大化縣板升鄉(xiāng)的弄勇村、弄雷村;巴馬縣東山鄉(xiāng)的卡橋村;東蘭縣三石鎮(zhèn)的長垌村、弄美村;以及東蘭縣大同鄉(xiāng)的平勇村等六個外縣外鄉(xiāng)村屯的適齡兒童紛紛到該校就讀。
由于山路蜿蜒,最遠的學生甚至要花四個小時才能到板蘭小學,截至目前,學校在校學生828人,共開設18個班級,80%為瑤族同胞,其中內宿生806人。由于回家路上花費很多時間,每到周五下午都不會安排課程,而是讓學生們早點回家。
同樣由于學校地處邊遠,外地教師不愿意調進來,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流失嚴重。目前,板蘭小學32名專任教師大部分都是本地人。為緩解教師不足的問題,開學初,學校幾經周折,聘請到10名代課老師暫時頂課,羅勝金就是其中的一員。
羅勝金是低保貧困戶,家里有8口人,5個小孩,平時的收入除了低保補助,就是在周邊打零工。一方面,在中國大唐的組織下,羅勝金和幾位貧困戶成立了施工小隊,幫助老弱病殘的家庭承建水柜;另一方面則是在弄雄屯教學點擔任代課老師,緩解師資力量薄弱的窘境。
記者來到板蘭小學時正好是周五,已經有零星的孩子走出了校門往家走。在我們最后離開板蘭小學,往板蘭村部走的時候,有幾個孩子把一沓感謝信怯怯地遞給了身穿中國大唐工作服的幾位隨行人員。
從遠處看,大石山區(qū)的群山郁郁蔥蔥,一片深綠色。但是如果把視角拉近一點,就會發(fā)現山的身上有一道道的土黃色長線,其實那是進入深山的一條條狹窄公路。而在去安蘭村上洞屯的貧困戶石登富家時,我們一行人第一次走了“隧道”,這條隧道雖然是人工開鑿的,也略顯簡陋,但是在貧困山區(qū)之中卻已經非常少見。
石登富家只有兩個孩子,2015年精準識別認定為貧困戶,而今年已經達到了脫貧的標準。在大唐廣西分公司幫扶安蘭村后,經過危房改造,建設家庭水柜,解決了石登富家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他還參加了電工培訓,到大唐廣西分公司下的巖灘公司務工,一個月2500元。
除了去巖灘公司上班,石登富家還有安蘭李樹苗種植和七百弄雞養(yǎng)殖場的收入。
安蘭李是安蘭村打造“一村一品”的首選品種,以香、甜、脆而聞名,原產于南丹縣,適應桂西、桂北大石山區(qū)氣候,可在海拔600米以上石漠化山地種植,2016年由中國大唐引進。自2016年以來,中國大唐先后在安蘭村投入扶貧資金90萬元,建成18個安蘭李基地,種植安蘭李1100畝,覆蓋全部安蘭村25個村民小組。
而上洞七百弄雞示范養(yǎng)殖場則是在2019年6月建成,雞舍面積300平米,由中國大唐扶貧資金援建,資產屬安蘭村集體所有。扶貧車間納入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組建專業(yè)合作社開展聯建聯養(yǎng),計劃養(yǎng)殖3500羽。
來到石登富家時,他早已經準備了一桌子的水果,白玉薯、皇帝柑、山巴蕉還有熟悉的紅雞蛋。隨行的記者不僅吃飽了,還帶走了一些,有記者笑著說:“人家剛剛脫貧,我們帶走這么多東西是不是不太好。”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我是板蘭村弄陸屯貧困戶藍桂林……”
在板蘭村部的座談會上,藍桂林作為代表第一個發(fā)言,他先站起來給我們鞠了一個躬,然后展開折成撲克牌大小的發(fā)言稿,用普通話大聲地說著自己的脫貧經歷。2018年,藍桂林實現脫貧,并在2019年參加了板蘭村村干的選舉,當選板蘭村副主任,或許是第一次在這么多記者面前講話,作為副主任的他顯得有些緊張。
和石登富不同的是,藍桂林在2016年12月獲得了移民搬遷的指標,在2018年初搬遷到大化縣城的拿銀安置區(qū)入住,家中的兩個小孩也從板蘭小學轉入大化縣讀書。目前,藍桂林還擔任著鎮(zhèn)政府板蘭村扶貧信息員,他的妻子則是中國大唐援建弄陸?zhàn)B殖車間的帶頭人,目前已經養(yǎng)了300只湖羊。
為了安置像藍桂林這樣易地搬遷脫貧家庭子女的上學問題,大化縣正在建設民族新城初級中學。新的學校將滿足1.5萬戶易地搬遷農戶初中適齡子女入學需求,緩解縣城區(qū)初中各學校辦學壓力,學校規(guī)劃占地148.15畝,在校生2000人,教職工125人。
“民族新城初級中學是縣城的第六所中學,原計劃是今年8月建成交付使用,但是由于工程質量的要求,推遲至今年底。目前大部分搬遷戶子女分布在其他幾所中學就學。”大化縣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雖然新中學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有部分大樓拔地而起,其中就包括中國大唐投資678萬援建的教學樓“唐潤樓”。除了唐潤樓的主體建設,中國大唐還計劃投資一百余萬為新學校建設一個多媒體教室。
自2015年定點幫扶大化縣以來,中國大唐堅持走項目帶動、產業(yè)扶貧攻堅之路。先后投入5322.86萬元資金,用于幫扶大化縣發(fā)展種養(yǎng)殖產業(y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援建教學樓等。2019年,中國大唐將確保大化縣的兩個深度貧困村——安蘭、板蘭兩村提前脫貧出列,將有353戶2053人脫貧,為全縣2019年脫貧30個村、減貧4萬人做出央企貢獻。
羅桂合的新房子,羅勝金的新出路,安廣文的安蘭李,藍桂林的新事業(yè)以及石登富的新工作,在他們的脫貧路上,我們都看到了同樣的印記——中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