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54000)常永欣
1.1 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的100例膽囊息肉患者分兩組,各50例。實驗組年齡21~68歲,平均(47.56±3.12)歲,男25例,女25例;對照組年齡23~65歲,平均(48.33±3.85)歲,男26例,女24例。對比兩組膽囊息肉患者的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于患者臍部下緣作橫切口,將套管針(10mm)置入,對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建立,置入腹腔鏡,對患者膽囊以及周邊的情況觀察,之后對患者的右腋前線肋緣下約2cm處、右鎖骨中線、劍突處實施穿刺,將套管針(10mm)置入,并置入相應的操作器材,對腹壁以及膽囊實施分離處理,摘除膽囊。若膽囊解剖位置不清,則對膽囊剝離,之后切除。若壺腹部膨大,則鈍性分離三角區(qū),之后將膽囊切除。
實驗組行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治療,于患者臍部下緣作橫切口,將套管針(10mm)置入,對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建立,置入腹腔鏡,對患者膽囊以及周邊的情況觀察,若患者的膽囊光滑,周邊不存在粘連,形態(tài)正常,則實施保膽取息肉治療,對患者的右腋前線肋緣下約2cm處、右鎖骨中線、劍突處實施穿刺,將套管針(10mm)置入,并置入相應的操作器材,將膽囊底提起,做長度為0.5cm的切口于患者膽囊壁上,切口位置應在血管較少處,插入膽道鏡,將膽汁吸盡,采用生理鹽水對膽囊腔內的相關液體沖洗,直至液體處于清亮的狀態(tài)。觀察息肉的形態(tài)、數量以及大小,之后使用活檢鉗對息肉蒂的根部鉗夾,并摘除。若息肉處于患者膽囊的底部,則根據具體的情況,切除部分膽囊壁。在手術的過程中,若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則實施局部腎上腺素溶液噴灑或電凝止血干預。檢查息肉情況,若其為惡性,則實施根治手術治療,若為良性、無息肉殘留,且無活動性出血,則于膽囊管開口存在膽汁噴出后,將膽道鏡取出,關閉膽道口,并實施置管引流干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出血量、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恢復時間作觀察分析,并對比兩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差異性,包括膽絞痛、腹脹、腹瀉等。
1.4 數據分析 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卡方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2.1 兩組手術出血量、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恢復時間分析 實驗組的手術出血量(10.12±2.17)ml、手術用時(57.60±2.58)min、肛門排氣時間(19.10±1.32)h、進食恢復時間(1.62±0.51)d均低于對照組(16.63±2.30)ml、(63.17±2.05)min、(26.27±1.52)h、(3.60±0.63)d,P<0.05。
2.2 兩組遠期并發(fā)癥情況分析 實驗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明顯較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0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顯示,接受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治療的實驗組膽囊息肉患者,其手術出血量、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恢復時間均低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且實驗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明顯較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00%)低。表明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的應用,不僅可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康復時間,減少其手術出血量,且可對腹脹、腹瀉等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行控制。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其是在患者的膽囊底部實施手術,不易損傷患者的膽囊床,可減少出現醫(yī)源性膽道損傷、腹腔粘連、血管損傷的情況,使得患者的胃腸功能更好地恢復。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及時根據患者的創(chuàng)面情況,實施相應的止血干預,可對膽囊壁出血量控制,從而將保膽的成功率提高。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聯合膽道鏡、腹腔鏡對患者的膽囊情況進行檢查,可清晰地對其膽囊息肉情況觀察,將術中盲區(qū)消除,避免出現息肉殘留的情況[1][2]。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內鏡保膽術應用于膽囊息肉患者的治療中,有著較高的價值,不僅可減少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將其治療、康復的時間縮短,且可減少患者相關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改善膽囊息肉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