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麗,李嘉偉,劉真成,邊云飛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70%可診斷為COPD。COPD的常見病因包括吸煙、粉塵接觸、化學物質接觸、空氣污染、感染等。一項針對我國7個地區(qū)2萬多名成年人的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40歲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約為8.2%,COPD患者急性加重頻率為0.5~3.5次/年,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2015 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頒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分為五型,其中1型為自發(fā)性心肌梗死,多見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繼發(fā)血栓形成;2型繼發(fā)于心肌需氧供氧失衡,常見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素包括心律失常、貧血等;3型為心臟性猝死;4a型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所致,4b型為支架血栓形成所致,4c型為支架內再狹窄所致;5型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相關[2]。由于COPD尤其是COPD急性加重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較高且約30%的COPD急性加重患者會因急性心血管事件而死亡[3],因此明確COPD急性加重與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綜述了COPD加重并AMI的流行病學、COPD急性加重引發(fā)AMI的可能機制及其診斷、治療等,以期為臨床有效診治COPD并AMI、降低患者病死率及經濟負擔等提供參考。
據(jù)統(tǒng)計,2017年造成我國最多死亡人數(shù)的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依次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而呼吸系統(tǒng)疾病位居第四[4];我國AMI發(fā)病率為(45~55)/10萬,60歲之前男性AMI患病率高于女性,而60歲之后女性AMI患病率及病死率增幅大于男性[5]。一項針對蘇格蘭中部4家醫(yī)院5 242例年齡>40歲、吸煙史>10年的COPD急性加重患者(排除以胸痛或其他診斷入院者)的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每12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就有1例AMI患者,且COPD急性加重后91 d患者AMI發(fā)生風險升高約2.58倍[6]。ROTHNIE等[3]進行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COPD急性加重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發(fā)病率比(IRR)=2.27,95%CI(1.10,4.7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RR=13.04,95%CI(1.71,99.70)發(fā)生風險均明顯升高,且COPD急性加重入院是AMI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2.1 共同危險因素 COPD急性加重與AMI存在多種共同危險因素,如吸煙、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減少等。吸煙是目前最常見的導致COPD 的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化學物質具有多種損傷效應,可導致氣道凈化能力下降,氣道阻力增加,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并誘導中性粒細胞釋放蛋白酶,進而破壞肺彈力纖維,引發(fā)肺氣腫等[7];同時吸煙可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冠心病發(fā)生風險,如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和誘發(fā)血管痙攣,加重炎性反應、脂代謝異常及高血壓,破壞體內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平衡,引發(fā)氧化應激反應,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降低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恢復效果及與藥物相互作用等[8]。最新研究表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減少既是COPD及CODP急性加重的主要特征,又是AMI的獨立危險因素[9]。
2.2 感染 感染是導致COPD急性加重的最常見原因。研究表明,感染可導致COPD急性加重患者細菌負荷加重、特異性免疫反應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性炎癥[10],進而導致AMI發(fā)生風險升高。此外,感染還可誘導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產生細胞因子白介素6(IL-6)并導致肝臟合成纖維蛋白原增加[11],而纖維蛋白原可通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進展、增加血漿黏度、影響血小板聚集等途徑誘發(fā)冠心病,且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針對COPD患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易感者,可采用注射疫苗方法等防治感染,以降低COPD急性加重風險、AMI發(fā)生風險及患者死亡風險。
2.3 炎性反應 COPD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炎性反應密切相關,其本質是肺實質、血管、氣道的慢性炎性反應,涉及的炎性細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等。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全身性炎性反應標志物, COPD尤其是COPD急性加重患者CRP水平明顯升高,因此CRP與COPD急性加重有關[12]。RIDKER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CRP可預測無癥狀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且他汀類藥物可通過調脂、穩(wěn)定斑塊及抗炎等作用而降低無癥狀人群CRP水平及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據(jù)此推測,COPD急性加重可能通過CRP介導的炎性反應而引發(fā)AMI:CRP可激活腫瘤壞死因子α轉化酶(TACE)并導致巨噬細胞表面可溶性凝集素樣低密度脂蛋白受體1(sLOX1)脫落,而sLOX1脫落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炎性因子釋放及斑塊破裂等,最終引發(fā)AMI[14]。
2.4 心動過速 COPD急性加重患者由于應激反應、缺氧、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等而常出現(xiàn)心動過速、呼吸急促等非特異性癥狀,而心率增快可導致心臟負荷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灌注減少,最終引發(fā)AMI。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心率增快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有關,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且心率長時間處于高頻率狀態(tài)與AMI患者病死率升高密切相關[15]。
2.5 血栓形成風險升高 COPD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活化增強、體積縮小,而與COPD患者相比,COPD急性加重患者血小板活性進一步升高且IL-6、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凝血酶原片段水平升高,提示COPD急性加急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等,最終引發(fā)AMI[16]。此外,COPD急性加重患者還常伴有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而纖維蛋白原是反映血栓形成的直接標志物。有研究表明,老年COPD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可能具有脂質核心,穩(wěn)定性較差,更容易破裂,進而引發(fā) AMI等[17]。
2.6 動脈硬度增加 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是一項簡單、可重復、非侵入性動脈硬度測量指標,可作為臨床評估動脈硬度的“金標準”。目前,動脈硬度被認為是評估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的良好預測因子,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每加快1 m/s則心血管事件致死率升高12%~18%[18]。一項納入98例COP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COPD急性加重患者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平均升高1.2 m/s,并發(fā)感染者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升高幅度更大,但COPD患者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升高幅度與血壓、心率無關[17]。因此,COPD急性加重患者可能由于動脈彈性降低、硬度增加等而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風險升高。
2.7 低氧血癥 COPD急性加重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分壓降低,而低氧分壓不僅可興奮主動脈體、頸動脈體感受器及刺激肺牽張感受器引起心率增快,還可直接興奮交感神經、增加心肌收縮力,進而造成心肌氧耗增加、需氧供氧失衡,最終誘發(fā)AMI。此外,缺氧還會誘發(fā)全身性炎性反應、氧化應激、泡沫細胞形成及內皮細胞黏附分子表達升高,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14]。
2.8 大劑量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 對于COPD患者,標準劑量短效β2-受體激動劑是相對安全的,大劑量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可能會通過影響COPD急性加重患者β1-受體通路而加重心動過速、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性,進而誘發(fā)AMI等,但目前COPD急性加重患者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的標準劑量及其安全性等尚不明確。
ROTHNIE等[19]通過一項包含5 696例COPD患者的自身前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2 850例出現(xiàn)首發(fā)AMI,其中COPD急性加重患者91 d內AMI發(fā)生率較穩(wěn)定期患者明顯升高,且超過一半以上的AMI可能與心動過速、低氧血癥、心臟后負荷增加所致心肌需氧供氧失衡引起的心肌損傷及壞死有關,且通常表現(xiàn)為心內膜下心肌梗死而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因此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易漏診、難確診。分析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易漏診、難確診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1)COPD急性加重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胸憋、胸痛、氣促等,查體可聞及肺部干、濕啰音,AMI患者也常出現(xiàn)上述癥狀及體征,較難鑒別;(2)心電圖T波、ST段壓低等動態(tài)變化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較為常見,由于其可能繼發(fā)于需氧量增加或供血量減少所致短暫性心肌缺血,因此尚不足以誘發(fā)AMI;(3)肌鈣蛋白是心肌壞死的特異性指標,因此肌鈣蛋白升高是診斷AMI的必備條件,但肌鈣蛋白并非缺血性損傷的特異性指標,在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肺栓塞、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重癥感染等患者中也會發(fā)現(xiàn)肌鈣蛋白升高,部分COPD急性加重患者肌鈣蛋白超過其參考范圍的第99百分位數(shù)但并無AMI,因此有學者認為肌鈣蛋白診斷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的最佳截斷值應為60.5 ng/L[20]。
4.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常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一級預防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颊叩亩夘A防。PAVASINI等[21]進行的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使用阿司匹林等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有助于降低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但SCHWAMEIS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阿司匹林500 mg/d對臨床穩(wěn)定的輕中度COPD患者肺功能及臨床表現(xiàn)無明顯改善作用,而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藥物是否可預防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仍需前瞻性臨床試驗進一步研究證實。
4.2 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可減慢心率、減少心肌氧耗、改善心絞痛癥狀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但由于擔心β-受體阻滯劑會抑制β2-受體而引起支氣管痙攣,因此既往對于存在心動過速、AMI等心血管疾病的COPD患者多未給予充分的β-受體阻滯劑治療。近年研究表明,β-受體阻滯劑可使COPD患者病死率降低40%,并可減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數(shù),且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COPD急性加重患者病死率低于未使用β-受體阻滯劑者,其原因可能與β-受體阻滯劑能減慢心率有關。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否存在AMI等心血管疾病,心率增快均是導致COPD急性加重患者全因死亡率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而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不會對COPD急性加重患者呼吸功能產生明顯影響[23],因此COPD急性加重并心動過速患者可考慮使用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
4.3 β-受體激動劑 XIA等[24]進行的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吸入性長效β-受體激動劑不會增加COPD患者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提示存在AMI等心血管疾病的COPD患者使用吸入性長效β-受體激動劑是安全的。
4.4 他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有研究表明,門診使用他汀類藥物和ACEI可降低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病死率[25],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確住院前或COPD急性加重期使用他汀類藥物、ACEI對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具體影響。
目前,COPD急性加重引發(fā)AMI的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的快速診斷、改善COPD急性加重患者癥狀的藥物及阿司匹林等心血管疾病常用藥物對COPD急性加重并AMI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等仍需進一步研究,而闡明COPD急性加重引發(fā)AMI的具體機制有利于指導臨床對高危人群進行早期、有效干預,進而減少COPD急性加重患者AMI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