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惠民醫(yī)院(457000)韓宇孚
本文納入122例患者,予以不同的護理模式,分析針對性護理模式對早期顱腦損傷患者的具體護理效果。
1.1 基線資料 選自我院收治的早期顱腦損傷患者共122例,收治時間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間,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6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齡32~47歲,平均年齡(34.88±5.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30例;患者的年齡31~49歲,平均年齡(35.12±5.87)歲。兩組早期顱腦損傷患者的基線資料輸入SPSS21.0軟件中,統(tǒng)計學意義不存在,P>0.05。
1.2 方法 對照組61例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61例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模式,具體實施為[1]:①予以患者心理護理,很多患者存在意識障礙和運動障礙,令患者在情緒上產生變化,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宣教工作,令他們全面掌握并認知疾病,幫助患者采用合理方式抒發(fā)心中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患者進行鼓勵,運用成功治療的臨床案例講述,緩解患者的不安和緊張等情緒,構建友好的護患關系。②予以患者飲食護理,為了保證的身體機能和代謝情況,需要為患者采用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干預,確?;颊哂谐渥隳芰繑z入,必要時采用經鼻飼管,告知患者需要多吃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的食物,少食多餐。③予以患者生命體征檢測護理:對患者血壓和心率以及呼吸等臨床生命體征的指標產生變化狀況加以記錄,及時向主治醫(yī)生進行匯報。一旦患者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馬上通知醫(yī)生予以處理。④予以患者康復護理,早期需要對臨床患者的肢體予以按摩,促使血液循環(huán),協(xié)助不具備自主運動能力的患者被動性運動訓練,為患者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康復的訓練方案或規(guī)劃,協(xié)助患者完成訓練。肢體的主動與被動訓練,令患者的肢體處在功能位,對生理機制與關節(jié)運動節(jié)律進行嚴格遵守,以免關節(jié)產生過度性牽拉,實施主動性運動之中依附患者健側的肢體協(xié)助作用,根據(jù)患者實際恢復狀況,將搭橋運動以及上肢功能訓練或是肢體肌肉訓練等同時開展。
1.3 觀察指標[2]①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肢體運動功能采用平衡功能評測(Fugl-Meyer評測法)測試:分數(shù)越低患者的肢體功能越差。②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認知功能評分,依據(jù)NISS評分,分數(shù)越低患者認知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21.0評估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法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 觀察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的評分分別為(94.65±3.37)分和(84.20±3.54)分,組件對比差異存在,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分析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 觀察組的認知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的評分分別為(4.45±1.67)分和(6.22±2.31)分,組件對比差異存在,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對性護理干預臨床上現(xiàn)已被廣泛推廣使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將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制定,可以提升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將被動護理轉變成主動護理[3]。通過心理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構建友好的護患關系;通過飲食護理,可以保證患者能量攝入保證患者的新陳代謝和身體功能;通過生命體征檢測護理,可以提升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安全性;通過康復護理,能夠縮短患者的恢復期[4]。根據(jù)本文的研究,觀察組患者經過針對性護理后,與對照組相對比,其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說明針對性護理干預是一項具有安全性、效率高的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早期顱腦損傷患者經針對性護理模式的應用,將護理滿意程度提升,將護理總有效率提升,鑒于此種護理模式在應用中存有的諸多優(yōu)勢,現(xiàn)代臨床值得深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