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辣椒研究所,貴陽 550006; 2.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貴陽 550006)
貴州辣椒資源豐富、優(yōu)勢明顯,“獨山辣椒”、“福泉線椒”、“大方皺椒”、“花溪辣椒”等都是知名的地方良種。全國“七五”入庫辣椒資源中,百宜平面椒干物質排名第一,福泉線椒Vc含量排名第二[1]。特高Vc含量品種占全國的23.7%,特高干物質含量品種占全國的5.88%[2]。但近年來,由于農戶長期自留自種,沿襲傳統(tǒng)的栽培模式,即叢株式栽培(每穴數株),連作、粗放管理、不規(guī)范種植,導致品種退化嚴重、產量低﹑抗逆性差,嚴重影響地方辣椒的利用率,制約了貴州地方名椒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3]。為此,開展貴州地方名椒提純復壯工作,以更好地保存和利用地方優(yōu)勢資源、促進貴州地方辣椒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現將改良地方椒比較試驗總結如下。
試驗地位于貴陽市烏當區(qū)百宜鎮(zhèn)洛壩村(N 26°82′,E 106 °98′),試驗地海拔1 320 m,年平均氣溫12.5 ℃。試驗地土壤為黃壤,前茬種植苦蒜,其土壤理化性質見表1。
參試改良地方椒品種為黃平線椒、百宜平面椒、福泉線椒、大方線椒、大方皺椒等5個品種,以各地方椒當地種植水平為對照。
試驗于2017年4月14日在貴陽市烏當區(qū)百宜鎮(zhèn)洛壩村示范基地進行,采用小拱棚冷床育苗,2017年6月7日定植。定植前,施用商品有機肥300 kg/667 m2、復合肥50 kg/667 m2作為底肥,并在整個生育期適時適量追施復合肥、尿素等。采用高畦覆膜方式栽培、畦上雙行單株定植,株距35 cm,行距40 cm,進行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品種重復3次,每個小區(qū)種200株,小區(qū)面積為45 m2,露地栽培。辣椒生長期間,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4],主要病蟲害可使用吡蟲啉、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核型多角體病毒等藥劑防治。定植后進行常規(guī)管理,掛果后觀察記錄相關農藝性狀。參試改良地方椒品種適時采收紅熟椒果計產。
表2 測試指標及測定方法
表3 不同辣椒品種綜合性狀
測產時間:測產于2017年9月11日進行,即第3~4臺果實達采收要求,進入盛果期時進行測產。
測產方法[5]:每小區(qū)按照5點取樣法,隨機選取5個點,每點連續(xù)取5株,共計25株,測每株的總果數(含已采收紅椒和青椒)和紅鮮椒單果質量,算出單株平均產量;測量田間株行距,計算鮮紅椒產量(y)。
y=t1×j×m;
t1=n×t2。
式中,y為紅鮮椒推算產量(kg/667 m2),t1為單株紅鮮椒推算產量(g/株),n為平均單株總果數(個),t2為紅鮮椒單果均重(g/個),j為校正系數,線椒類和牛角椒類為0.72,m為密度(株/667 m2)。
主要測試指標及測定方法見表2。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優(yōu)級純,水為超純水,所用器皿使用前均用10% HNO3浸泡過夜,用超純水清洗干凈。
由表3可看出,改良后的黃平線椒、百宜平面椒、福泉線椒、大方線椒、大方皺椒等5個品種的株高均較改良前要矮,株幅偏小,株型偏緊湊,其中改良后的黃平線椒和大方線椒在株高上變幅最大,百宜平面椒變幅最小,其余品種中等。
對比改良前后辣椒產量可以看出,改良后的地方椒均比改良前增產50%以上,其中大方皺椒增幅最大,比對照增產212.8%;其次是大方線椒,比對照增產171.1%;第三是福泉線椒,比對照增產85.7%;百宜平面椒和黃平線椒比對照分別增產65.8%和54.3%。
對改良前后的5個地方椒果實維生素C、粗脂肪、粗纖維、干物質含量、辣椒素、蛋白質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4)表明,改良后的辣椒品質均較改良前有所改善,其中改良后的福泉線椒維生素C含量最高,為283.8 mg/100 g,大方皺椒含量最低,為134.1 mg/100 g;改良前后各地方椒果實粗脂肪含量變化不大,含量基本處于0.2~0.4 g/100 g之間;粗纖維很難被人體所消化吸收,但可以促進人體腸胃蠕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消化,辣椒粗纖維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口感和質地性狀[14],改良后的福泉線椒粗纖維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種,其含量為24.5%,百宜平面椒粗纖維含量第二,其含量為21.3%,其余3個品種粗纖維含量相當,含量均在17%左右;改良前后的5個地方椒干物質含量均有變化,其中百宜平面椒干物質含量最高,增加最多,為25.3%,比較適宜用作干椒和發(fā)酵辣椒原料,其次是大方皺椒,為18.8%,黃平線椒改良前后的干物質含量變化不大,為15.4%,福泉線椒和大方線椒較改良前有所降低,分別為12.4%,15.6%;辣椒中的辣味主要成分是辣椒素,是辣椒品質鑒定的重要指標之一[15],表4中,大方線椒辣椒素含量最高,為0.55 g/kg,是黃平線椒含量的2.89倍;百宜平面椒、福泉線椒和大方皺椒3個辣椒品種的辣椒素含量差異較?。桓牧己蟮?個辣椒品種中黃平線椒粗蛋白含量最高,為20.96%,百宜平面椒第二,為16.51%,其余3個辣椒品種變化不大,含量在13%左右。
表4 不同辣椒品種的主要品質含量
綜上可知,改良后的5個地方辣椒品種各營養(yǎng)品質較改良前更優(yōu),其中福泉線椒維生素C含量高,但干物質含量較低,適宜鮮食;百宜平面椒的干物質、粗纖維含量均高,適宜用作發(fā)酵辣椒加工原料品種,企業(yè)可根據所加工產品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辣椒品種,提高辣椒產品的經濟品質[14]。
試驗過程中,在定植前,清除田間雜草,深翻土壤,并對整片試驗地均勻撒施五硝多菌靈進行土壤消毒,在辣椒整個生育期間,在防病蟲害措施實施的情況下,未見青枯病。在苗期和初花期各品種未發(fā)生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等病害;至盛花期,大方皺椒有輕微病毒病、疫病發(fā)生,其他品種均無發(fā)生,較為抗病毒病;在盛果期,大方線椒感炭疽病最為嚴重,其他品種則是輕度或無感染;在苗期和初花期,正值梅雨季節(jié),5個改良地方椒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影響較小,說明改良后的5個地方椒在抗逆性方面均較強。
通過對改良前后貴州地方椒的農藝學性狀、產量、品質、抗性4個方面進行比較表明,改良后的地方椒均比改良前有超過50%的增長量,其中大方皺椒增幅最大,且改良后較改良前品質更優(yōu),福泉線椒維生素C含量高,但干物質含量較低,適宜鮮食,百宜平面椒的干物質、粗纖維含量均高,適宜用作發(fā)酵辣椒加工原料品種。通過對地方椒的提純復壯,使地方優(yōu)良品種得以保存,而且對地方優(yōu)勢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促進貴州地方辣椒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